采用中医分娩适宜技术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采用中医分娩适宜技术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探讨

徐艳桃1王伏明2

(1.湖南省浏阳市妇幼保健院401300;2.湖南省浏阳市中医医院401300)

摘要:目的探讨产妇分娩中运用中医分娩适宜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分娩技术,而观察组则运用中医分娩适宜技术,对两组的分娩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产妇均顺利完成分娩,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剖宫产率和会阴侧切率均较低,且阵痛有效率和顺产率高,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同时,两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程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产妇中医分娩适宜技术能够使剖宫产率降低。

关键词:剖宫产;中医分娩适宜技术;临床效果

在自然分娩的过程中,疼痛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但是剧烈的分娩疼痛容易使产妇出现焦虑、紧张情绪,降低宫颈扩张速率,延长产程或者中转剖宫产[1]。虽然剖宫产术可以帮助产妇顺利分娩,能够抢救孕产妇和新生儿生命,但是其远期并发症多,不利于改善产妇预后。为了使剖宫产率降低,临床上往往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阴道器械助分娩、导乐法等,但是均无法获得满意效果。因此,本文对中医分娩适宜技术运用在产妇分娩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产妇1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孕周(38.2±1.4)周,年龄(27.3±2.4)岁,其中60例为初产妇,15例为经产妇;观察组孕周(38.4±1.6)周,年龄(27.5±2.6)岁,其中62例为初产妇,13例为经产妇。两组产妇的孕周、年龄等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产妇运用单纯分娩技术,包括常规产前检查,叮嘱产妇将膀胱排空,指导产妇保持合适的体位,并且正确呼吸等。

1.2.2观察组

观察组产妇则采用中医分娩适宜技术,包括以下2点:①产前六字诀宣教。1)睡。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使产妇正确认识分娩,并且对产妇进行正确引导,尽量为产妇营造安静、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使其保证充足的睡眠,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分娩;2)忍痛。告知产妇疼痛是正常现象,叮嘱产妇忍住坠痛,不能胡乱按摩腰腹部或者自己用力,要避免产妇身躯左右摆动和哭闹烦躁,并且按摩局部穴位,有助于减轻产妇疼痛;3)慢临盆。告知产妇耐心等待,从容临盆;②分娩适宜技术。1)第1产程。A.潜伏期。运用耳穴揿针法,即选择交感、内分泌、神门以及双耳子宫等穴位,运用微型皮内针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使疼痛减轻;B。活跃期。选择胞盲、关元俞、次髎、上髎、志室以及肾俞等穴位,将产妇的宫缩程度和个体差异作为基本依据,选择合适的按摩手法,3min/次,每隔20min按摩1次;2)第2产程。根据产妇的宫口开放程度,协助产妇保持合适的分娩方式,一般为侧卧位,并且分娩的过程中,助产士要对产妇和胎儿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避免出现不良事件;3)第3产程。协助产妇娩出胎盘,预防产后出血。

1.3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的分娩成功率、阵痛有效率、会阴侧切率以及剖宫产率,并且记录两组的产程时间和新生儿Apgar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运用t和X2检验组间计量和计数资料比较,以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分娩情况比较

两组产妇均顺利完成分娩,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会阴侧切率和剖宫产率均较低,且顺产率和阵痛有效率高,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分娩情况对比[n(%)]

2.2两组各项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程时间分别为(9.1±1.5)分、(11.1±2.8)h,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1.9)分、(15.5±2.2)h,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代中医认为,根据产科理论,再结合产妇的实际情况,给予产妇适当的生理和心理阴道,并且运用适宜的分娩技术,能够使剖宫产率降低,对改善产妇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在中医分娩适宜技术中,耳穴揿针止痛法作为比较独特的一种方法,其中神门穴归心经,位于耳轮上脚内侧,可以安神止痛、镇静;交感穴能够对血管的收缩功能和植物神经进行调节,并且具有较强的解痉和阵痛功能;内分泌穴可以对整个机体功能进行调节;子宫穴具有行气止痛、调理胞宫气血的功效,能够松弛器官平滑肌,对宫颈进行扩张,并且四穴合用,可以充分发挥安神定志、行气止痛的功效,能够使分娩疼痛减轻[3]。同时,侧卧位分娩作为新型的一种分娩方式,可以减轻骶尾骨受压,有助于骨盆扩张,加快胎头下降,缩短产程,可以减轻软产道水肿、充血,并且还能预防会阴裂伤[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为9.33%,低于对照组的24%,并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产程短、新生儿Apgar评分高,这一结果与李明先[5]等研究报道一致。由此可见,临床上给予产妇中医分娩适宜技术,不仅可以缩短产程,减轻产妇疼痛,还能降低剖宫产率,有助于改善产妇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贾玉芳,周琴.2011~2013年昆山市中医医院剖宫产手术情况及降低剖宫产率可行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09):1410-1413.

[2]单珂,白丽.采用中医分娩适宜技术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8):164-165.

[3]蒋益群.诸暨市中医医院6年间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05):798-799.

[4]叶璐,高小雅,吴昆仑,唐絆芯,赵忆文,姜华静,沈倩,蒋彩艳,李菁.中医体质辨识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恢复情况的评估[J].中医学报,2017,32(06):1029-1031.

[5]李明先,温洪樱,岑莉.中医辨证护理促进自然分娩镇痛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2018,18(04):607-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