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视阈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校企协同视阈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焦旸

天津财经大学

摘要:校企协同是促进高校与企业双赢发展的有效机制,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为了促进校企深度协同,有效提升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效,本文从校企协同的基本内涵出发,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效的措施。

关键词:校企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旨在通过高校与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与融合,在共同协商和制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培养既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标准,又适应企业职业发展需求,满足社会行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人才。此外,校企协同摒弃了早期“高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合作理念,注重校企业双方的主体地位,在校、企双方明确自身发展目标的基础之上,综合双方意见使校、企在发展目标上达成一致。

一、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一)校企协同的科学内涵

校企协同可以是二元主体,也可以是一个包括校内、校际、校企、校地以及跨境合作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体系。校企协同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教育,校企协同是培养集实践型、应用型和创新型能力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机会,有利于创新思想的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本质属性是校企合作教育的创新,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同时,也为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有效发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二)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理念下,校、企双方拥有平等对话的权力,企业可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方案等建设之中,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出谋划策。高校可充分发挥理论教学优势,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的科研、技术开发和生产的用人需求,实现高校、企业资源互补、优势共享的发展目标。

(三)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无论是对于企业而言,还是对于高校自身都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企业在实现经济战略发展的同时,让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提升。校企协同让社会企业加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案的制定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之中,既能使高等院校将自身理论教学优势与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相结合,又能达到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的发展目的,为此基于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以及高校和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之上引入校企协同理念,让企业、高校共同培养人才是可行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二、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一)融合校企文化是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文化保障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一样同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之内,但是两种文化却大相径庭。作为企业,更多的强调企业的利益和发展,而校园文化是大学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意识形态之一。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围绕企业的这一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的,是全体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企业文化的内容都可以从校园文化成分中表现出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能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实践情境中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及早了解和把握企业和社会在文化层面上的要求,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职业文化能力意识,加快大学主体尤其是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化,培养作为未来职业人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

(二)构建校企共同遵守的规章是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

国家应出台有利于促进校企协同方面的支持与扶持制度,在保护企业利益的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制度建设,对开展校企合作好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政策支持。对于开展校企协同教育效果显著的高校,要重点资助,在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教育培训资金、参与教育有关活动等方面可得到优先支持。共同制定企业参与校企协同的实施细则,以提高企业向高校捐赠的积极性。既要建立行政政策,也要有经济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对校企合作的开展进行支持和规范。

(三)以法律规制的形式促进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法律保障

要制定专门的校企协同教育法规,从多个层面明确校企协同中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健全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以维护校企协同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一个协调一致、互利共赢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对校企协同的指导和协调,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制度,为实习学生统一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加强对实习学生和实践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定期委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并制定相关制度,发挥企业在校企协同中的作用,构建校企共同遵守的法律。

三、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

(一)科学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一是要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构建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核心内容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拟定相关培养课程,确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将企业生产需要的最新知识融入课堂,使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二是教学方法改革,要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倡导启发式、主动式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交流,提高学生整合多门课程以至多个学科的知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培养其认真、严谨、坚韧和自信的性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创新教育。

(二)校企共建研发平台和实训基地。校企共建研发平台或实训基地是校企协同的最有效形式之一,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企业获取外部智力资源的很好形式。对于学校而言,这是寻求需求驱动,把科技创新平台延伸到地方的重要举措。这种尝试既是科技创新链的延伸,也是社会服务平台的延伸,自然也是开放式办学范围的延伸。通过校企协同的形式体现互利双赢共建联合研发平台,能够有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也是实现校企科技人才资源互补共享的最佳途径。同时,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成果直接在企业进行尝试,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学校坚持引进来,把行业界的著名专家、研究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聘请到学校担任兼职导师,实现双导师指导,从事的课题和论文也都是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除了引进来,学校还立足走出去,把学生输送到企业基地直接培养,安排他们到关键岗位进行锻炼,努力做到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对接。

(四)学科群对接产业群,创新人才直通企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群亟需要大批应用创新型人才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突破学校内部机制体制壁垒,打破院系行政壁垒,整合师生资源,将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科形成学科群,集中对接具体市场支柱行业的产业群。在这种对接过程中,大量学生随教师从实验室走上车间,走上产业生产线,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学科群与产业群的对接,使得科学研究在市场实践中走上一种集成化的道路,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围绕具体项目既分工又合作,从而推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群与产业群的对接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和载体。通过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群对接区域特色产业群,可以直接为集群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更好地推进集群地产业转型升级。

校企协同合作是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适应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总之,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校要以推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有效结合为目标,创新校企协同体制机制,推动校企协同向深层次、多领域拓展,进一步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高校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为地方及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盛祥,刘志兵,阮锦强.基于“校企协同”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8):126-127.

[2]赵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172-17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