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型院校课程体系编制主体行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3
/ 2

教学型院校课程体系编制主体行为分析

彭艳军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摘要:地方教学型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与编制工作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政府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课程体系的改革已成为这类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的保守行为与保障制度的缺失,是影响教师参与课程体系改革和编制工作积极性的关键因素。而地方教学型院校组织所具有的较强的科层特点,决定了这类高校成功的课程体系改革和编制工作应是以院系主要负责人为首的团队活动,编制工作应注意吸纳以专业教师为主的具有多元成份和结构的人员参与。

关键词:地方教学型院校;保守特性;科层机制;课程体系编制主体

随着“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的不足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本文主要从课程体系编制者的行为角度来分析和讨论这一问题。

一、课程体系编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具有育人功能的系统,它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决定了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因而也决定了地方教学型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当前地方教学型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编制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如下:首先,许多高校的课程体系编制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地方教学型院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以个体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如果没有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课题作保证,不论教师或其他参与人员如何成功地制定了课程体系,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难以在制度层面上得到认可,在涉及教师职称评聘等关系到个人发展和利益的问题上,其直接回报远不如从事单门课程改革得了同一学期;不同课程中存在着许多重复内容;课程之间在内容的衔接上不能有效协调;课程体系调整滞后,课程内容老化等现象。课程数量上加减导致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之间、专业课程之间争夺课时,而难以有效地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进行科学系统改革。

二、教师的保守行为是影响课程编制的关键因素

就高等院校院系内部的活动,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编制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学术计划的制定过程,涉及到诸多专业课程及其内容的选择,编制工作理应吸引广大的一线教师参与。然而,高等院校中却存在着抗拒课程体系改革的固有因素,首先,源自教师个人的特质、知觉、人格及需求对专业调整的抗拒,表现为:习惯。人会依赖习惯而不想改变,当面临变革时,习惯往往成为抗拒的根源;安全感。当人们感到安全受到威胁时即会抗拒变革;选择性处理信息。倾向接受局部变革。规模大的变革导致较大反弹,局部范围的变革较易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视野、价值观、工作标准、工作方式,导致了他们在行为模式上的差异。科层机制和文化机制作为组织整合的两种形式,同时存在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各层次高校的组织运行。

科层机制在地方教学型院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原因:首先,就知识的输出而言,与研究型大学的精英培养模式对知识输出及知识本身更具有创造性的要求相比,地方教学型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的需要,输出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确定性,其过程也更易规范化。通过行政权力来统一安排、管理和协调教学活动,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对较明确的教学质量也更容易控制。因此,地方教学型院校的功能特点,决定了组织结构更多地采用科层机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次,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的制度转型期,面对急剧变化的组织环境,地方教学型院校要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克服组织固有的保守特性,就必须依靠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地统筹安排,科层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需求存在的不足,对某地方教学型院校体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编制改革研究中发现,专业教师普遍认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对自己参与课程体系改革与编制工作的兴趣不大,认为这是院系负责人的事。而当变革一旦涉及到教师的自身利益,例如,课时的重新分配与调整,选修课程的增加和删减,合并与整合某些课程及内容时,编制工作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特别是要剔除教师业已熟悉的某些课程或内容、压缩某些课程的课时数时,教师的抵制行为则会以各种方式讨价还价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教师从学科的角度强调课程的基础作用;许多教师视其所教课程的教科书为法宝,强调它们是许多高校指定的“考研教材”,如果压缩课时或删减内容则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一些后续课程的任课教师则强调学生对前继课程中的预备知识掌握不扎实,只有保证课时才能保证质量;对新增的某些学科课程,如无政策作保证,有些教师则以各种借口推脱。教师对自己所授课程偏爱有加,而课时的多寡似乎反映了该课程的重要程度,理应尽力捍卫!正是由于教师和专业组织的保守特性,任何教育改革的实施,所产生的作用在于对高校及其教师已有的稳固平衡状态产生的冲击,使之从静止不变走向变动不居。因此,如果没有制度保证或没有强大的外部压力,教师一般不关心课程体系的改革与编制工作,其兴趣通常也不如对具体课程改革的兴趣大。但如果涉及课程体系较大的改革,又必然会因为对单门课程产生的连带作用而产生阻力。稳定的文化机制来维持组织的运转,原有的价值体系也处于适应调整的过程中,导致了这类院校文化机制尚不能占据主要地位。

伯顿•克拉克认为,高等教育系统“不是因为权力过度分散和宏观失控而使整个系统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就是因过度强调秩序和组织的统一而导致权力的垄断,二者必居其一..”。徐海涛提出了需进一步验证的猜想:越靠近金字塔结构塔尖的大学在组织整合机制中的文化机制作用越强,而越靠近金字塔底层的高校科层机制的作用越强。由教师固有的保守行为,地方教学型院校的科层化特征,决定了专业课程体系的编制必须依靠行政的力量来组织和实施,这种科层化的行政管理权力体制,有利于提高政策实施的绩效,在机构良性运行的条件下,有利于协调提高效率。

四、课程体系的编制过程是一项团队活动

学科发展由该领域研究的教师认知其趋势。因此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应将课程编制和管理的责任全权委托给的选择、课程之间的关系、实施与评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财物的资源配置与协调等学校教育的诸多方面。由于课程体系的复杂性、综合型和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编制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一项团队活动。从系统工程的视角看,需要一位能从全局来指挥和协调的“总工程师”,这就好比乐队必须通过指挥统一“步调”,才能演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一样。地方教学型院校的科层化特征、教师的保守特性决定了这样一位“总工程师”一般应是院系的主要负责人。高校的课程决策过很大程度上是不同学科或领域教授之间进行磋商和协调终达妥协过程。

地方教学型大学为使课程体系改革达成集体共识,吸引更多的教师和相关人员参与到课程体系的编制中来,可以采用“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相结合的方式,在编制之前给予教师和相关人员思考和讨论方案的机会,使编制过程以充分的酝酿和讨论为基础,这本身也是凝聚人心、进行深度沟通的过程。

从上看出,当前地方教学型院校在课程体系改革和编制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保守行为与保障制度的缺失,加之这类高校的科层特点,决定了行政权力是其课程体系改革和编制工作能成功开展的保证,同时也决定了这类高校成功的课程体系编制工作应是以院系主要负责人为首的团队活动。编制工作应注意吸纳以教师为主的具有多元成份和结构的人员参与,特别要注意选择和吸纳那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用人单位专家、学生管理工作者、有关的实验教学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充分利用毕业生对现有课程体系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9.

[2]徐海涛.中国地方性教学型大学组织整合机制的案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