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南阳市民生工作法治保障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加强南阳市民生工作法治保障的思考

国庆

中共南阳市委党校

摘要:我国正进入一个全面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时代,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民众和舆论的关注,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本文从法律角度思考民生问题,从界定民生问题的基本内涵入手,着重研究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领域的问题,分析民生问题存在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树立解决民生问题的法律理念,进而提出了保障和改善南阳市民生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生;法治理念;对策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全市现辖2个行政区、4个开发区、10个县、1个县级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一千万人,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在确保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根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逐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转化为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摆在南阳市这一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加强南阳市民生工作法治保障的重大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民生问题”是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主要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属于民生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因此,富裕人民,让人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目的,更是党的使命。南阳市突出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两大主题,围绕“强村富民,构建大美南阳”目标,深入实施优势资源转换、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大项目带动、城乡一体化和文化强县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县市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南阳是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就必须在加快发展中关注民生问题,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标指向,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二是构建和谐南阳的重要基础。

当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推进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因利益关系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日益增多,群体性上访事件时有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异常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尤其要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安全生产、涉法涉诉等引发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从而保证全市的和谐稳定。

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改善民生问题。近年来,南阳市经济实力在原有基础上大幅提升,由于南阳人口众多,工业不发达,农业收入普遍较少,按小康社会的总体指标来衡量,全市仍然处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态。城乡之间以及山区平原之间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导致农村、偏远山区依然存在着的看病难、上学难和住房难问题。

二、目前南阳市民生工作的现状

南阳市围绕幸福南阳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财政用于民生支出保持在70%以上,新增各类就业逐年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是,在南阳市民生领域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教育事业发展滞后且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上学难依然是当前教育方面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过低,近几年来教育占GDP的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7%、发达国家9%、欠发达国家4.1%相比,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太少。南阳市农村人口多,发展落后,公共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教学设施落后,教师队伍也不够完善,尤其是农村学校留不住好教师。

(二)就业形势严峻,外出务工人员、留守老人、妇女多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民生的重要问题。就业问题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但在新的形势下,就业问题又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农民工就业难问题、下岗人员就业难问题。目前南阳市尚有近百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新增加的就业岗位相对减少,短期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改变。就业困难人数增加,结构性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因不具备现代产业部门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素质而就业比较困难。

(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当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是困扰很多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的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并且医疗资源的80%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很多小城镇和农村的医疗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医疗设备陈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长期在0.4%-0.5%之间,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公,约有80%集中在城市,其中三分之二又集中在大医院。大、中城市医疗单位的人才需求及优越条件的吸引,县级医疗单位的一些医疗骨干流失,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呈现有衰退、断代趋势。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减压阀”。当前,整体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转型期,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诸多的社会保障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不够,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无法解决贫困家庭的根本生活问题,乡村贫困人口无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南阳市农村基本养老问题突出,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月仅有百元的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不健全,很多老人基本上小病不就医,大病就直接放弃治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保障和改善南阳市民生工作的法治思考

民生问题基本都是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都需要法律功能的发挥。解决民生问题,应该设定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民生政策应该由法律来强力保障。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

解决民生问题时至少应树立以下三个法律理念:一是树立自然权利的理念。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人权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生存权、发展权的必然要求。二是树立现代公平理念。既包括经济公平、也包括社会公平;既包括机会公平,也包括结果公平;既强调形式公平,也强调合理差别。三是树立持续发展理念。持续发展理念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立场,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全面、协调发展理念。

(二)加快完善“社会法”法律部门

“社会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解决民生问题,要在法律制度上设计。加强完善民生保障及民生发展性法律制度。如,《就业促进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社会保险法》、《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食品卫生法》、《循环经济法》等。

(三)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和深化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政务公开实现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方便公众监督、预防和惩治腐败,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权的真正落实。政府依法行政就是要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由法律来确定,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程序正当。减少和杜绝各种由于执法行为不规范、程序不合法,行政权力滥用等造成的损害和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问题。

(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物质基础

有序推动南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物质基础。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坚持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加快南阳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加快建设高成长性服务业大市。把握服务业发展新趋势,立足我市特色优势产业,滚动实施100个重点项目,促进服务业占比提高、结构优化、功能提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市,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为核心,以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五)不断提升社会建设整体水平,全面促进和谐社会共建共享

一是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加大政策扶持、就业援助、咨询服务和技能培训力度,着力解决留守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难问题,有效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引导,逐步建立和落实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措施,探索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使促进就业的过程成为持续改善民生的过程。二是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人口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突出抓好廉租房建设、弱势群体救助、扶贫济困帮扶等工作,逐步满足城乡不同层次群众的保障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三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提升社会教育水平作为重点,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管理、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稳步推进教育结构调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解决教育“三缺一难”问题,加大对城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四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巩固扩大农村新型医疗合作成果,加强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更好地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