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结核病人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流动人口结核病人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

王立国陈琦

王立国陈琦

(朝阳市结核病防治所辽宁朝阳122100)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进一步深入,流动人口的结核病人的比例在增高,由于流动人口的自身特点,治疗较“常人”难度加大,经专业人士研究这一部分病人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病人的治疗和愈后。

【关键词】流动人口;结核病人;心理问题;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343-02

1.流动人口结核病人心理问题及成因

(1)拒绝、满不在乎心理。无明显自觉症状,由体检、招生、招工、征兵、行业卫生等健康检查发现,无明显自觉症状,因此对疾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不愿意看到自己与他人不同,拒绝治疗或不认真进行规则治疗;特别是处于恋爱中的患者害怕对方知道自己患结核病而抛弃自己;处于求学的患者怕学习受到影响,刚就业的患者怕自己的工作、前途受到影响而拒绝治疗;也有一部分患者因症状轻微而拒绝治疗。

(2)紧张、恐惧心理。肺结核患者由于缺乏结核病的防治知识,一旦确诊,常缺乏思想准备,担心自己的疾病不能治愈,又害怕结核传染给家人。整天沉浸在紧张、恐惧的情绪中,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特别是复治患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治疗效果差,担心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整日精神紧张、失眠、做恶梦。

(3)盲目乐观心理,主要发生在接续治疗期,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稍为好转或各种症状消失,患者误以为治愈。或者以为此病很容易治,不必那么认真,不了解抗结核治疗规律、全疗程治疗的重要性,不愿服从医生和家人的监督,不按时服药和规律生活,产生一种盲目乐观的心理。

(4)悲观、绝望心理。长期不愈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长期的病痛折磨、沉重的经济负担,家庭及社会的各种压力,使患者丧失治疗的信心,感觉治愈无望,放弃治疗。多种因素使患者悲观失望,对疾病的治愈缺少信心,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5)抑郁、焦虑、孤僻心理。结核病病程长,长期疾病的折磨使患者劳动力、工作能力降低,严重影响事业发展,家庭生活。特别对于青、中年来说,正处于肩负家庭生活、工作重担的时期,其社会角色与患者角色形成巨大的反差,对患者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出现焦虑、抑郁;而老年患者得病后,认为自己老了,对治疗缺乏信心,同时担心影响到下一代,而整天忧心忡忡患者表现为时而沮丧不安,抑郁寡欢,时而焦躁不安,从而引起心理严重障碍,对预后往往不甚乐观,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加大疾病治愈的难度,也加重了家属心理负担,更强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压力。

(6)报复、敌对心理。在治疗过程中遇到困难,如:受到社会的歧视、家人的嫌弃,经济困难,治疗效果差,出现不良反应等,可产生无助心理,当得不到及时帮助时,认为由自己的因别人传染,社会应该负责,当达不到患者意愿时,感到社会不公,自己倒霉,心态发生扭曲,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

成因分析:流动人口结核病人心理问题诸多,原因也各异。但纠其根本原因与结核病疫情特点和流动人口群体特点关系密切,具体成因如下:

(1)结核病相关知识匮乏

流动人口对结核病相关知识了解的不多,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是结核病,结核病都有什么症状、怎样预防、得了结核病、怎样治疗等等。一旦自己或家人或同事得了结核病就会引发很多心理问题:

①肺结核的主要症状是连续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咯血、痰中带有血丝。文献报道一名具有传染性的涂阳肺结核患者若不加以治疗,一年平均可感染10~15名易感者。流动人口未得结核病时会存在侥幸心理,确诊得了肺结核了又会引发恐惧心理。

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肺结核能否治愈的关键。有些患者感觉不影响正常生活,存在无所谓心理,而不进行正规且彻底的治疗;也有患者在接受短期的正规治疗后,一旦症状减轻就中断治疗或不再规律用药,存在盲目乐观心理;甚至有患者担心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不按规定治疗方案用药或减量用药,存在恐惧心理。这些不正常心理下的错误行为,使治疗不彻底而疾病复发,其后果是疾病发展为不易治疗的耐多药结核病,耐药肺结核的治疗与敏感性结核相比治疗难度大、时间长、药物副反应更严重、治疗费用更高,医疗负担十分沉重。会引发患者的抑郁、报复、敌对、绝望心理。

(2)家庭和社会因素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研究专项调查》表明,40岁以下的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90%,结核病的发病年龄95%集中在15岁~65岁,其中20岁~45岁的发病率最高。由于年轻人的生活工作压力大,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低下,易患肺结核。

2.心理干预措施

2.1提高重点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纠正其麻痹大意、侥幸心理

对流动人口聚集的火车站、汽车站、建筑工地、工厂等场所的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很有必要;寄居制学校的学生对结核病知识的知晓率很低,防范意识不强、学习压力大、身体免疫力差,易患肺结核、易引发结核病聚集性爆发事件,采取主题班会等方式普及结核病知识,主动防治肺结核病。

2.2通过专业人员,对患者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在整个疗程的护理、访视中,不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鼓励他们培养有利于结核病治疗的个人行为;消除病人的自卑、紧张心理,增强抗病治病的自信心,提高其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

2.3对结核病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知识辅导,使其了解结核病的传播途径

使家属对结核病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会消除家属的恐慌心理,也会消除对患者的抱怨、歧视行为,使患者感受到家庭温暖与支持。有利于消除患者自卑、自责、孤独等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4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在结核病的治疗中,随诊工作十分重要,通过随诊医生和患者可进行充分交谈、医生可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以及治疗、用药状况,患者也可反映自已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客观上起到督导作用。根据病情,合理应用“一线”、“二线”抗结核药物和辅助药物。同时,经心理医生会诊或有经验的临床医生针对病人的心理问题对症用药,会起到好的治疗效果。

2.5病人放松与临床关怀

通过个别谈话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细心倾听病人的陈述,尽量减少外界刺激,争取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建议病人工作单位尽可能保留其工作岗位,解除病人后顾之忧。让患者明确,肺结核规范治疗治愈非常高,要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知道,他们与本地患者一样能享受免费诊治,同样能接受督导管理,让他们消除顾虑,并感受到在异地他乡能备受关注,切身体会到和谐社会的优性。

2.6把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中的青年患者的列入重点心理干预对象

青年人正处在黄金时期,对生活期望值较高,患病后心理负担较重,害怕影响工作及其发展,担心恋爱、婚姻和家庭的稳定,会产生急躁心理情绪和马虎心理,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对疾病恢复至关重要;治疗中要引导和教育病人面对现实,理智的看待疾病,要关爱、理解、鼓励病人树立疾病能治愈的必胜信心,帮助病人克服急躁的心理情绪,说服病人完成规定疗程,是取得痊愈的唯一出路;指导病人合理安排生活起居、矫正和克服负性心理及生活习惯的措施和方法,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结论

流动人口结核病人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社会支持程度低。只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开展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工作,才能促进患者心理健康,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最终达到2035年“全球消灭结核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陇德.《结核病防治》[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2]石林.《社会心理学讲议》[M].新华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3]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