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后现代视角下的知识观的比较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现代与后现代视角下的知识观的比较浅析

龚蕊

云南商务信息工程学校云南昆明677000

摘要:资讯时代人类知识形态发生了改变。现代知识观把知识看做具有某种基础的、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真理或观念。但随之而起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呈现出与现代主义知识观迥然不同的风貌,从知识的性质、思维的范围、学习知识的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可是它并非是完全摒弃了现代的知识观,而是对其在一定程度上的继承与超越,可是后现代知识观同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然而在两者之间思考谁最应该成为主导地位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关键词:现代;后现代;知识观;比较

一、现代知识观及其特征

关于现代知识的性质有很多表述,其中“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常被人们认为是现代知识观的三个基本特征。如此,人所面对的只能是“非精神化”、“非个人化”的知识。“知识具有一种非人格性和公共可传达性”。这种知识观认为,对认识主体来说,知识是学习的客观对象,是独立于学习者之外的,与学习者的认知方式与经验无关。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功利性占有,知识本身被当做是一种目的,而人的情感、体验被忽视了,知识成了统治人的工具。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畸形的。

二、知识观的转变——从现代到后现代

知识观的演变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知识观的转变为导向的认识。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思维的变革

利奥塔认为:现代知识诉诸元叙事,而后现代知识反对元叙事,提倡异质性、多元性和不断革新,且这种异质、多元与创新构成后现代社会与文化的特征。由此看来,对于异质与多元的知识我们不可能诉诸理性,而应该是理解,理解成为后现代性和后现代知识的核心。知识不再是理性获得的真理,而是理解的社会文化"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理性求得的是一致性,理解求得的是多元性。理性是人把自己从对象中解放出来,不受对象的羁绊,并在这个过程中,人成为主体。理解是把自己置于对象一边,承认对象的存在。海德格尔把世界描绘为图像,图像的意义恰如在“对某物了如指掌”、“我们去了解某物”等习语中所蕴涵的“人把存在者带来,存在者本身像我们所了解的情形那样摆着,站立在我们自身面前,于是我们持久地在自身面前拥有如此这般摆置的东西。

(二)知识性质的转变

1.向多元观转变

1.1知识的社会化、境域化和个人化

后现代主义者发现的境域化和个人化,境域化一方面是指任何知识的合法性都依赖于它所产生和运用的文本;另一方面指知识是变化的、流动的,而非永恒和唯一的。个人化是说人是通过与时间的对话、交流来认识世界、拥有世界的,知识是个体创造的、发明的,而不是发现的。

1.2知识的开放性、内在性和创造性

知识的开放性表现在它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知识是认识者和认识对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它随着过程的发展会不断修正和变化,所以它是流动和开放的。内在性是指知识不是外在于认识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内在于人与认识对象的交往和对话之中,不断变化的。

2.知识向有机观转变

现代主义者认为我们所处的自然是简单的,分离的,所以人试图用自己的能力去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当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恶化的时候,才知道要保护和改善自然。而后现代认为自然是复杂和有机的,人和自然是整合的,是共生的。知识必然也是整合和有机的。

2.1知识是知者与被知者的有机整体

知识不再仅仅是人脑被动映现自然界的表象,不再是与知者无关的某种实在的,而是知者存在状态的某种呈现。

2.2知识与世界是有机的

知识一旦出现,就是知者对世界的体验,这种体验中已经包含了世界及对世界的情感,从而也就影响了世界的存在。

2.3知识与知识有有机的

知识与知识之间不再界限分明,而是可以进行对话,并且在对话中生成新的知识。

2.4知识中的现在、过去和未来是有机的

在后现代知识中,由于知识是生成的而非给定的,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在里面蕴藏着一定的过去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更主要的是体现出当下的境域。

三、后现代知识观的特征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科学并不是一种客观性的知识,而是一种较为主观性的、相对性的知识。后现代知识观的主要特征是:

(一)从绝对知识观到相对知识观——知识观的理解性。即知识具有理解性,它并不是绝对客观的。

(二)从普遍知识观到境域知识观——知识的情境性。即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纯粹知识,所有的知识具有局部的、不确定的或者境域的特性。

(三)从既定知识观到流动知识观——知识的创造性。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给人不断创造的“起点”。

(四)从精英知识观到大众知识观——知识的多样性。后现代知识观不仅重视社会性的知识,也重视个人性的知识,不仅重视显性的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也关注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隐性知识。

四、后现代对现代知识观的继承与超越

(一)继承

后现代知识观对现代知识观的继承是普遍的,不仅在发展中出现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较多的吸收了现代主义中的因素,在早期的以否定性面目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也有继承性一面。主要表现在:他们把某些现代主义思想家的观点作为他们的理论来源,发展了西方哲学家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如德里达等后现代学者都承认、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人的思想是他们的理论来源。

(二)超越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和假设,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动态认识。

1.知识的属性:从外在性到属人性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知识不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知识具有属人性,需要个人的感悟和理解,真正将人从知识的权威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中寻求人的“自由精神”,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2.知识的获得:从接受式到批判式

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价值的多维性。知识体现着人类的道德理想、批判态度、自由探索的勇气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蕴涵着丰富的发展人的智慧的积极因素。“由科学而达至修养”是科学、是知识的题中应有之义,惟有精神的力量可以使人成为人。知识的学习必须指向“人的生成”。正如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所指出:知识不应该只关心真理问题,还应该关心正义、幸福和美。

五、后现代知识观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一)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形成的后现代知识观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本质否定科学知识、真理具有相对客观性、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后现代知识观不能作为我国的主导知识观出现。

(二)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思潮,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人们还感到很困惑。

(三)另一个局限性来自于当今的时代特征。大多数学者承认,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是构成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然而,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所以追求效率是无法避免的。后现代一直对发展人文教育方向很重视,在这里,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就发生了冲突、

参考文献:

[1]弗林斯.舍勒的心灵[M].张志平,张任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何丽丽.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与人文课程.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卷第4期2006年12月:92

[3]李云鹏.后现代知识观对现代知识观的超越[J].2008年第10期

[4]翟楠.知识与知识观及其演变的教育意涵[J].教育学报.第4卷第1期2008.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