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3

多方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能力

何宽源

广东省大埔县家炳第一中学何宽源

摘要: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的过程。由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依赖性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形成创新思维意义重大。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较长时间培养和锻炼形成的。本文从多方位论述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兴趣原动力探究能力第二课堂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的过程。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我国素质教育背道而行的应试教育,学校对教师的唯“分”评价论有着密切的关系,造成的后果是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学生学习被动接受,依赖性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形成创新思维意义重大。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较长时间培养和锻炼形成的。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以下谈谈如何多方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能力。

一、培养学习兴趣,为自主学习提供原动力。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活动有巨大的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因此,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一)利用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物理科是一门实验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而初中生正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的时期,物理科的“实验”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正如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刚学习引言部分,做一些简单可以操作的演示实验,像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水杯倒置实验,,学生会想水怎么不会漏出来?再比如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吹气之前先提问,乒乓球会怎么样?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想法有很大出入,这是为什么?实验太有趣了!学生就能带着问题听课,想一探究竟,很自然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是为了生活,学以致用,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和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互相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景的进入、问题的提出、实验的探究、作业的布置等要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用已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物态变化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时,南方深秋初冬正是多雾天气,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雾是什么状态?雾是怎样形成的?雾对身体有害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我县河流较多,空气中水蒸气较充分,当水蒸气遇冷时,放热液化成了小水珠,漂浮在空气中,且和空气中的污染物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可以轻松学习液化的概念,改变以前认为雾是“气体”的错误认识,知道了雾天为什么不宜在室外运动锻练。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可提学生生活中常见但又无法解释的现象----家中锅里炖汤时,锅里的水干得很快,汤却一点没少这一问题。学生觉得问题新颖又实际,避免了枯燥无味的提问,更容易把学生带入到课堂角色中去。

二、充分利用课堂,为自主学习提供平台。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分溺爱的生活,独立思考和独立自主的能力得不到锻炼。而课堂是很好的学习和教育平台,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优化课堂,以学生为主的原则组织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因为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效果不理想。应把时间和主动权都交给学生,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自己找疑点和难点,记录学习心得体会,主动寻求老师帮助。以《透镜》为例,谈谈优化教学过程。

1.学生自学初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常用汉字,对于阅读物理课文内容已基本无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先自学课文十五分钟左右。他们自己就能解决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等知识点,甚至还可以学习凸透镜对光线的汇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同时做好学习笔记,并把问题记录下来寻求解决。坚持自学,既可以培养他们阅读能力和审题能力,又可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2.老师设疑老师提问可以在学生自学以前将问题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也可以在学生自学完后提问,如:用什么方法可以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怎样理解凸透镜对光线的汇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这题是本节的难点之一。

3.课件展示教师在适当时机借助多媒体展示两种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现象非常明显。

4.学生解答与提问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会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凸透镜和凹透镜结构不同,平行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汇聚到焦点,经过凹透镜后发散。学生在回答教师的问题的同时,应主动向教师提出疑难问题。

5.教师总结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要表扬但不全面,还可以根据成像特点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可要求学生课外查资料解决。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作出的图形也能反映凸透镜对光的汇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另外还有其他情况,所以在这里教师要帮助他们总结光线经过透镜后向主光轴靠近的是汇聚作用,远离的是发散作用,这一点学生是自学不到的。

6.当堂训练当观察到学生自学完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名称后,教师可用电子白板或小黑板出示多组透镜的图形,让学生区分,即时学习,即时巩固。当学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后,可让部分学生上台完成对应的光路图,及时发现问题和巩固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导、辅导的“轻教”作用,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主动学的“重学”作用,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上好实验课,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演示实验往往是教师边做实验边讲解,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未参与到实验过程中。上好“独立”的实验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

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谈谈如何上好实验课。1、实验要参与,有条件的学校应减少演示实验增加每个同学都能亲自动手的分组实验。2、实验前准备,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先阅读课文,自己明确实验目的,实验需要那些器材,实验装置如何安装,实验过程怎样,收集数据的表格如何设计等。3、设置实验陷阱,光具座上的凸透镜有意不放在光屏和蜡烛之间,或者光屏、蜡烛,凸透镜均不装上光具座,,或者他们的中心不在同一水平高度。4、重在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己解决,或与同学交流解决,也可向老师寻求帮助,但老师不能过多参与。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有些同学得到的像是放大的,有些是缩小的,有些是模糊的或清晰的,他们之间发现了问题后,自然会去思考,会去交流,亲自动手改变像距或物距,,很自然得出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学生亲身探究的结果远比教师演示实验后告诉他们结论好得多。5、实验指导,在总结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时,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二倍焦距,此时像和物等大,这是重点和难点,教师要适当指导。6、实验总结,教师要帮助他们收集整理数据形成结论,为以后练习提供依据。7、实验整理,学生实验完成后,要自己整理器材,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8、实验评价,学生实验结果正确与错误,不要过度的评价,要肯定他们的实验过程,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要让他们想做实验,敢于做实验,体验做实验的成功和乐趣。经常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动手动脑能力大大加强,自主学习能力自然提高。

三、巧妙设计、评改作业,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学生完成作业是复习巩固、形成技能的过程。教师布置作业要及时,作业数量要恰当,内容要有质量,及时批改和讲评。学生要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积极的、独立自主的完成作业。教师巧妙设计、评改作业,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一)分层布置作业作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基础题适合基础较弱的学生完成。中档题,在基础题的基础上适度提升,有能力的同学选择完成。提高题,优秀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做,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主学习和提高的空间。

(二)分类布置作业一类是当天上完新课后复习、巩固的作业,达到深化知识,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二类是适当布置一些下一节未上新课作业,这类作业难度适当低一些,目的是要求学生先行预习,自学新课,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客观评价作业目前为数不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自已懒动手动脑做作业,经常抄作业。作业是学生的劳动成果,要客观评价,“重视”作业过程,“轻视”作业结果。学生自己做对一题远比抄对十题好,要杜绝偷抄作业现象,鼓励和表扬自己做作业的学生。不要让学生觉得作业是负担,客观评价学生作业,能使学生收获成功的乐趣,更能激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作业,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使自主学习得以升华

现阶段网络,电视等媒体较发达,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看电视,既感染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又损害了身体健康,浪费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和精力。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尤为重要。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能丰富学生知识,开阔眼界,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理解和审题能力。

媒体的发达使学生养成了只看形象直观的电视等视频节目,读书看报没兴趣了,结果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谈何自学呢?因此,老师或家长应引导和鼓励学生阅读有益书刊,新华书店,儿童阅览室,学校图书馆都是很好的阅读场所。老师可以引荐学生阅读规定的科普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等。可以规定阅读时间,阅读要做读书笔记,要有检查和落实。阅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提高理解能力和审题能力。

(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踏入社会是学生离开家长和教师后进入的自由大课堂,是学生检验真理、锻炼能力的大课堂。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开展有计划的社会调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建立社会调查小组,可以3-5人为一组,课题可选本县城居民是如何利用热能的?如:液化气、天然气、太阳能、还是电能、煤等。帮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信息处理,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或建议,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在社会中是如何应用的。或者,农村地区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参加义务农忙活动。活动期间要观察水田的灌溉系统是怎样的?有无用到连通器原理?活塞式抽水机是如何工作的?让学生自体验平时所学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懂得知识的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此外,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制作活动。在课外活动课期间,开放学校实验室,把废旧器材给学生,让学生搞小发明,小制作,进行成果展示或评比。例如,学过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外力成正比后,可让学生自制一个测力器,学过杠杆平衡条件后让学生自制杆秤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引导、咨询和帮助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动手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现代教育》张树满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05.

2.《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闫承利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