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刘锐1邹槟骏2

(1巴中市巴州区气象局四川巴中市6366002乐山市井研县气象局四川乐山市613100)

摘要: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是国家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但是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展不平衡,如何有效解决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为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字: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基层;巴中市巴州区;问题;对策建议

引言

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优质气象服务工作最有力、最直接的体现。在灾害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将“从注重灾害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中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1]的新形势下,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责任和挑战。有效的解决县级气象台站和乡镇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提高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举措。

1.巴中市巴州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现状

1.1巴中市巴州区气象灾害特点

巴中市巴州区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春末初夏易出现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夏季旱、涝交替,雨热同季,常出现高温少雨的夏、伏旱天气;秋季常出现秋涝和秋绵雨天气,冬季多雾和霜,降水较少。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高温、干旱、低温阴雨、大风、寒潮、雷暴、冰雹。

1.2巴州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建设现状

自2012年以来,巴州区气象局开始着手“两个体系”(即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实现了乡乡有站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同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目标考核。2016-2017年巴州区气象局紧密结合“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在全区5个易受暴雨洪涝灾害的沿河乡镇,进行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建设。通过规范硬件建设、完善制度流程、建立长效机制、合理目标考核和强化部门联动等措施,逐步实现了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常态化,极大的提升了巴州区基层抵御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2.巴州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存在的问题

通过六年的实践探索,结合部门实际,着眼乡镇现状;巴州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亟需解决,才能突破瓶颈,有效解决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2.1乡镇(街道办事处)存在的问题

2.1.1多头管理,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意识不清

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通常与水利站、安监办、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或党政办公室等共用办公地点,气象信息服务站协理员也多由以上站所的的相关人员兼职负责。导致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被简单的理解为气象信息的传递。

2.1.2水平不一,气象信息员培训难点多

乡镇工作具有人员少、事情杂、人员流动性大,在偏远乡镇尤为突出。加之气象协理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致使气象信息员培训的知识选择难以把握,针对性不强,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很难提高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2.1.3奖励机制缺乏,工作积极性难调动

巴州区属于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的地方,地方财政投入始终未形成相应的稳定机制。在乡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方面更是捉襟见肘,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气象信息员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缺乏主动性。

2.2县级气象部门存在的问题

2.2.1缺乏复合型人才,人才储备不足

自2013年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以来,县级气象台站实行一人多岗、一岗多责。但是相应的培训机制并未完善,导致在气象预报预测方面、雷达卫星资料的释用方面和气象科研能力方面呈现出基础差,能力弱。公共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服务材料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常常致使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相混淆,基层部门往往面临一则气象服务材料应对多个不同服务对象。

2.2.2气象预报精准化程度不够

新形势下,各行各业对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针对不同用户做好精细化服务是气象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基层气象部门难以突破的症结。

2.2.3气象科普宣传和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难以解决

气象科普是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全社会抵御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2]。在传统手段和新媒体的共同作用在气象科普和气象信息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经济落后的山区更多的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传统手段难以到达、新媒体不易接受的困局。如何解决气象科普和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是摆在基层气象人面前不可避免的难题。

3.对策建议

3.1优化组织,科学管理

充分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站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中枢作用。地方政府主导将气象信息服务站统一收归乡镇,由乡镇明确相关岗位负责管理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的任命,实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新格局。县级气象局以气象灾害防抗救相结合为主要指标,科学合理化乡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考核[3]。同时结合乡镇实际,分片区、分层次的进行气象信息员培训,并不定时对气象信息服务站进行业务指导,厘清职责界限。

3.2完善激励机制

针对气象部门:一是激励业务人员学习热情。利用好中国气象远程教育网等网络资源做好自学;同时充分发挥农业气象专家联盟等组织的作用,邀请专家授课,集中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集体学习。县级气象部门完善学习考评制度,将学习情况纳入职工年度评先评优范畴内。二是加大业务人员在气象信息业务、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科研支持力度;为职工参与地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机会或平台,不断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在部门间的影响力。

针对乡镇:一是对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具有突出表现的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进行奖励,奖励经费纳入地方气象工作经费。二是明确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性,厘清职责,明确责任;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责任倒查机制和重大事故追究责任机制。

3.3发挥部门职责,做好气象信息传播工作

充分利用好农业气象专家联盟、气象灾害指挥部的职能职责,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和部门研讨等措施,明确了发布流程和发布规范。保证“统一口径、及时发布”。与国土、防汛、应急等部门实行联合发布机制,避免一条信息基层重复收的弊端。

用好发布手段、做到服务精细化。随着科技发展,发布手段从比较单一的短信、大喇叭等发展到短信、邮件、党政网、微信微博等多渠道发布手段。针对不同用户利用现有发布手段做好气象信息的传播,不仅体现气象服务的价值,同时对气象防灾救灾救灾工作有质的提升。例如:短信、党政网主要针对政府、相关部门及乡镇;微信微博及时发布,快速提高公众知晓度;利用大喇叭、鸣锣吹哨等方式针对偏远地区。

4结语

基层是各项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但是基层的困难、矛盾也是最多的地方,做好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任重而道远,通过不断的加强人才培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在体制机制上、能力建设上和保障措施的不断创新和支持下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Z].2017-12-29

[2]吴林,高宪权,葛意活,等.贺州市创新基层气象科普工作实践和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7,38(1):156-159

第一作者简介:刘锐(1990-),男,汉族,四川省巴中市人,本科学历,工学学士,助理工程师,从事综合气象业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