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林草植被恢复工程的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与节能思路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基于林草植被恢复工程的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与节能思路探讨

雷艳娇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云南昆明650216

摘要:石漠化治理是国家生态修复建设工程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云南省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现象比较严重,以弥勒市为研究区域,分析区域的石漠化现状,建立石漠化修复治理框架体系,采用林草植被的修复技术,加强石漠化治理,作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方法。同时,在石漠化治理思路的基础上,考虑工程建设的节能思想,为今后相同区域开展石漠化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岩溶地区;节能;弥勒市

0前言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是我国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随着这一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石漠化治理”作为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重要生态修复工程,关系我国国土生态安全,维系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关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石漠化已成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的严重性,喀斯特地区的环境治理和消除贫困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本文以云南省弥勒市为典型石漠化地区进行研究,采取林草植被恢复技术,并考虑节能措施在治理中的重点作用,为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1国内石漠化治理研究进展

石漠化是我国学者专门针对典型喀斯特地貌现状提出来的。目前“石漠化”的概念在学术界并未有统一、明确的界定,不同的学者由于自身研究的角度与侧重点不同,对石漠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方法[2]。

石漠化研究在我国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较为突出,很多学者进行石漠化莫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探讨不同的恢复治理措施进行的研究,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内容就是从采取治理模式、内涵、稳定性验证、节能思路等问题进行说明。在国内,例如,学者林风华[3]等人在其基础上提出岩溶半石山生态用材林治理模式和岩溶山地生态薪炭林型治理模式,来解决岩溶山区的能源问题;高渐飞[4]等以贵州省毕节市石桥小流域为例,采用利用3S技术,说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石漠化分布;张军以[5]等对西南岩溶石漠化区主体生态功能的定位,对未来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完善生态补偿体制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王德光[6]以广西小流域为基本单元,构建系统理论的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石漠化治理模式案例库,优化治理模式的布局。

综上所述,国内对石漠化研究定义为石漠化在发生的不同区域,主要是受到人类活动和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行为所驱动,导致了植被的退化,水土流失,最终以岩石裸露为标志,表明了土地的生态功能进行逐步的消退。

2研究区概况

2.1基本概况

弥勒市地处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位于东经103°04′-103°49′,北纬23°50′-24°39′之间。市境南北长约78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国土面积4004km2。弥勒市属云贵高原滇东南中山地带,岩溶地形发育健全,系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

2.2石漠化概况

弥勒市土地面积4004km2,岩溶面积2595.46km2,占国土面积的66.48%,石漠化面积553.13km2,占岩溶面积的21.3%,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123.8km2,占石漠化面积的23.2%,中度石漠化面积348.4km2,占石漠化面积的62.99%,轻度石漠化面积80.93km2,占石漠化面积的14.63%。弥勒市地处横断山山脉山区,石漠化面积多分布在东西两翼山区,分布面积,山高坡陡、谷深、气候冷凉,坝区三大坝子的半山区和昆河公路沿线分布有一部分面积,岩溶面积主要分布在东西两山的7个山区乡镇和坝区5个镇。

3治理体系框架

根据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思路,总体考虑各项建设内容综合布局与优化配置,充分体现石漠化综合防治要求。弥勒市开展石漠化治理工作主要包括林草植被恢复、草食畜牧业、小型水利水保等三大工程,依托三大工程构成工程综合治理体系,具体体系框架见图1。

4林草植被恢复技术

通过林草建设与保护,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增强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防治石漠化。林草植被恢复措施需因地施策,多措并举,主要内容包括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实现“封、造、管、改”相结合。

4.1封山育林育草

封山育林育草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律,以封禁为基本手段,充分利用植被自然恢复能力,模拟利用自然规律促进林草植被恢复的技术措施。弥勒市石漠化地区多属于偏远、中高山地区,十分适合采取以封山育林育草为主的治理措施。采取“以封为主,封育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辅以人工促进更新方式,加快岩溶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4.2人工造林

人工造林是根据林木生态适应性和生长发育规律,人为方式科学植树造林,加快植被顺向演替进程,实现生态恢复与重建,是岩溶生态系统恢复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快速的重要举措。

弥勒市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种植兼具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名、特、优、新”经济林果,在不破坏植被的前提下,发展特色林业经济,加大经济林果产品研发,增加产品附加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有计划的开展岩溶地区经济性树种选育,开展栽培技术与模式的研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多角度服务于石漠化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5节能技术思考

5.1设计阶段节能考虑

5.1.1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工程

正确划分立地类型,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调整优化林种布局与树种结构。科学整地同时在石漠化地区采用穴状整地保护现有植被,蓄雨水保墑,减少后期对水能的消耗。

5.1.2水资源利用工程

设计过程中充分结合现场情况,采用合理设计方案,组织合理的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设计方案合理,便于施工,提高施工效率。

5.2施工阶段节能考虑

5.2.1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工程

根据造林树种不同生物学特性选择合适的造林时间,增加苗木成活率,降低补植中对挖坑机的使用和对水的消耗。考虑选取营造生态林选择雨季造林,经济林选择冬春季造林。科学浇水、抗旱栽植。

5.2.2水资源利用工程

施工过程中合理布置场地,充分考虑经济运距;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控制关键工序施工周期及施工质量。配置合适的施工机具,优先选用低能耗高功效的施工设备,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消耗;对于有用水需求的施工工序,应就近取水,同时注意保护水源,减少对水源的污染。

6结语

云南省弥勒市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采用林草植被修复工程技术,基本不存在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对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得到增强,保证了生态环境将向良性循环的方向改变,主要总结为以下两点:

(1)通过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等多种措施,加强植被建设,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多种措施,促使石漠化地区植被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强,森林病虫害减轻,林分质量提高。

(2)通过坡改梯等水利水保工程措施的建设,能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和泥沙,减少坡面冲刷和水土流失,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水、土生态环境,是实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主要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维持水土资源可持续合理开发利用和发展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肖华,熊康宁,张浩等.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330-334.

[2]苏醒,冯梅,颜修琴等.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综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2):92-97.

[3]林风华.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及模式初探[J].贵州林业科技,2003,31(1):49-51.

[4]高渐飞,熊康宁,苏孝良等.喀斯特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石桥小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2):117-121.

[5]张军以,戴明宏,王腊春等.生态功能优先背景下的西南岩溶区石漠化治理问题[J].中国岩溶,2014,33(4):464-472.

[6]王德光.基于系统理论的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