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中对“设疑与引思”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1

在物理教学中对“设疑与引思”的初探

钟广新

钟广新(广东省廉江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广东湛江524400)

摘要:设疑与引思过程,实际是一个指引学生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展思维”的道路前进的过程,应注意如下几方面:一、要有针对性;二、要有思想性与科学性;三、要有趣味性;四、要有逻辑性;五、要有渐进性;六、要有实践性。

关键词:物理教学设疑引思初探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紧跟时代改革的步伐,站在教改大潮的前列,教育部门提出了“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八字教学要求,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实践“八字”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笔者在物理教学的“引思”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

设疑与引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指引学生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展思维”的道路前进的过程,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一、设疑与引思要有针对性

设疑时,不论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是为了承上启下、发人深思,都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应对学生知识的断层处和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去设疑,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去设疑,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为引入新课而设疑应着力于体现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本质且通俗易懂、直观形象;为加深理解与巩固知识设疑,应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不论设疑的目的如何,都应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甚至是争论,各抒己见,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二、设疑与引思要有思想性和科学性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正是“教书育人”的意义所在。例如,教学《热机与环境保护》、《噪声的危害与防止》等知识后,我又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周围环境受到了哪些方面的污染、有何危害的例子,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长大后,在参与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设疑与引思要有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孔夫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设疑时应抓住学科的特点,围绕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与自然现象,并借助各种直观的手段,如实验、图表等,使学生对所设之疑有欲罢不能的兴趣感。例如,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将一张硬纸片压在空杯口上,倒过来后松开手,硬纸片落下,然后将杯内注满水,把硬纸片压在杯口上,问:杯子倒过来,硬纸片会不会落下来?这时很多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会”,然而实验结果却与学生的想象相反,接着又问:“这是为什么?”学生无不感到新奇有趣。这时我便顺水推舟、因势利导,让学生分析:如果杯子里只盛小量的水,硬纸片会不会落下来?或者:虽是装满水,但用小刀片把硬纸与杯口接触处撬开一条小缝呢?这些问题又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动脑思考,力求解开一个个心中的迷团,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产生了质的飞跃。

四、设疑与引思要有逻辑性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规律及公式都有严密的逻辑条理性,因此,设疑时也应注意这种关系,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品质。如教学《蒸发》时,我给学生提出:夏天游泳刚上到岸上来时,觉得发冷,特别是风越大觉得越冷,用扇子扇风、在皮肤上抹些酒精或在地板上洒些水同样会感到凉爽,这是什么道理?对这一系列的疑问,我启发引导学生按照“蒸发——吸热——致冷”及“气流加快——蒸发加快——吸热加快——致冷加快”这一严密有序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与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条理性,同时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五、设疑与引思要有渐进性

学生的认知过程遵循着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近到远、从外到内的规律,所以,设疑应注意问题的梯度性,让学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如果违背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及实践经验,盲目设置超越时空、上不到天下不着地的偏题怪题,是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六、设疑引思要有实践性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很多物理概念及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这个基础上的,同时物理知识与技术的实用性很强,应用范围很广,况且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所设之疑应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及社会的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家庭电路》知识后,我设问:当你家庭电路中的保险丝烧断后,能否用细铜丝来代替?安装电灯时,将火线与零线的位置调换,会有什么危险?对于这些生活中学生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明白其道理后,再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则可提高实践能力。

总之,教学中,设疑与引思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方法多种多样,因人因材而异,因时因地有别,需要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实践,逐步总结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技术物理教学》。

[2]《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