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怪象看中国教育面临的困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从教育怪象看中国教育面临的困境

杨雪松贾士刚孙翠平

济南市催马小学山东省250103

摘要:当前社会,媒体对各种教育怪象的报道是层出不穷。由现象看本质,中国教育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面临着哪些困境?这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反思。就现行教育体制下,中国教育无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关系紧张,社会对教育不满,一线教师压力大,很多问题恶性循环。中国教育面临的困境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关键词:教育怪象;教育困境;对教育发展的思考

当前社会,媒体对各种教育怪象的报道是层出不穷。如中小学生屡屡出现自杀或自虐事件,让人不禁惊讶感慨;如学校频频出现伤害事故,其中既有师对生的,也有生对师的,让人顿时感觉师生关系日益紧张;还有家长对教育的各种不满,等等。诸如此类,让人不得不反思当今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一、教育怪象例举

1、中华民族——未来的“睁眼瞎”民族

《人民日报》(2018年08月29日01版)刊登了一篇题为《习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的报道: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

这是主席在看到一篇《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的文章后,对中国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作出的又一重要指示。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做眼睛保健操的国家,而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上近视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青少年近视率更是“稳居”世界第一,患者人数已达六亿。《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以2015-201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57万名四年级、八年级学生为样本——四、八年级,也就是小学、初中部分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比为36.5%,65.3%,部分区域检出率甚至高达60%、80%。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的是什么问题?这一社会怪象反映到教育上又暗示着什么?

2、只有“哄”式教育,没有“管”式教育

网络上经常能看到一些一线教师的抱怨,觉得现在的教育工作不好做,学生不好管:话说轻了学生不听;话说重了又怕学生承受不了,引起家长的不满。如有媒体曾报道小学生因无法承受批评而自杀;家长对学校教育要求越来越高,有时因小小不满便诉求媒体或诉诸法律。这类事件使学校及教师无比被动,出现了不敢管的局面。在这种情势下,老师们只一味地表扬与激励,而放弃了应有的惩戒教育,导致学校只有“哄”式教育而没有了“管”式教育。当然“管”绝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教师不能碰触师德红线,一定要坚决杜绝各种体罚与变相体罚。不过师德红线这个紧箍咒一带上,也的确让某些学校或教师不敢“管”了。学生的金贵导致学校不再组织外出活动,这无疑是一种因噎废食。老师的不敢管,直接表现为学生行为更加缺少拘束,“哄”出来的学生有的道德沦丧,甚至触犯法律底线。这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愿意看到的吗?这样的教育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吗?这一怪象,有如冰山一角,背后又隐藏着教育怎样的问题呢?

3、天价学区房——没有最贵,只有更贵

房产经济按说与教育不搭界,可现在在中国,这两个却有如狼狈,死死扼住中国老百姓的咽喉。曾有一则报道,让人看后捧腹:老师去新生家家访,怎么也找不到学生家,没想到门牌号居然是公共厕所。为了能上好学区的学校,家长们可谓煞费苦心。为什么家长不惜重金购买学区房?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教育问题?

以上列举的中国教育怪象只是有限的几个代表,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些教育乱象背后到底隐藏着中国教育怎样的问题,体现着中国教育怎样的困境?面对这些困境,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什么?做些什么?

二、教育怪象背后体现的教育困境

1、素质教育难以推进

我们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提出了“素质教育”,可这么多年过去只有“素质教育”的口号深入人心,高考这个指挥棒依然是老师、家长心中唯一的标准。虽然高考试题在不断改进,但决定学生升学出路的准绳仍然仅仅看学生的纸面功夫。我们说要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可这却无法纳入评测,素质教育衡量体系难以健全并实施,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霸主,无人可撼动。

一线的教师一方面要把课上得更“素质”,一方面还要向试卷要成绩,好像素质教育非但没有减负,而是给在追分之路上已疲惫不堪的师生,又增加了一份负担。多年来书包的重量何曾减过?反而老师除了要完成曾经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完成更多来自“素质教育”要求的东西。完不成如何?家长协办。学校建立了密如蛛网的家长联络系统。老师群里一个要求,家长就得在家里给孩子加班加点,使得不了解老师工作量的家长们误以为老师不看作业,不给学生进行补习,把该干的全推给了他们,家长们怨声载道,家校关系处处紧张。

孩子们更是整日忙碌,既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又要点灯熬油地完成各类补习班、各种诸如琴棋书画等特长班以及家长额外购买的教辅资料的任务。孩子们不堪重负,小眼镜架上鼻梁。有些孩子彻底厌学,从虚拟的网络上寻找安慰。蔓延于网络的少儿不宜内容侵蚀了孩子们的心灵,负能量的东西其传播能力之强让老师与家长胆战心惊,老师与家长在维护孩子纯洁心灵的保卫战中节节败退。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素质教育吗?

素质教育的缺位是诸如“小眼镜”怪象等许多中国教育怪象的根源。

2、一线教育工作者缺少对教育的话语权

在中国,教育不是教育工作者说了算,真正了解一线教育教学的教师对教育缺乏话语权。很多教育部门的领导没有任何一线教育教学的经验,对教学工作根本没有了解,便对一线工作的教师在教学上指手划脚,让一线教师不知如何是好。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表现最为明显的当然是家长。有人将教育工作定性为服务性工作,那么服务对象是谁?当然是学生。可评价服务质量水平的呢?却常常是家长。家长对服务的质量当然有发言权,可因为家长群体也并不是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所以他们的评价一定会有偏颇。一味认从,使得教师反而成为弱势群体,面对家长的疑议只能听之任之,而不敢反驳。社会舆论的一边倒,使得老师不知所以,才有了“哄”式教育,应有的惩戒教育缺失等一系列怪象。

3、教育发展不均衡

国家需要教育均衡发展,可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教育的不均衡。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较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掌握了更多社会资源的人一定也会将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牢牢霸占,最方便快捷的途径就是购买学区房。本来划定学区是国家为了教育均衡而制定的策略,基础教育阶段按学区上学,能够均衡生源,方便百姓。可是,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进入传统名校,宁愿多花钱买学区房,更有甚者进行学区房炒作,使得舆论上就带有进名校孩子才有未来的倾向,大家更加对学校进行等级划分,传统名校优者更优,普通学校劣者更劣,给学校贴上了固化的标签。生源的流失,导致急需发展的学校在发展时遇到更大阻力。家长带着有色眼镜更对薄弱学校指手划脚,种种不满,看不到学校的努力、老师的付出。如此恶性循环,教育资源进一步不平衡,优质的师资也不愿向偏远薄弱学校转移。

三、对中国教育发展的思考

中国教育亟待解决的是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问题。要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先要为素质教育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不能再以一份试卷定乾坤。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高校的招生形式应该变得更加多样。很多大学已经有了自主招生,提前抢占了优质生源。其实大学招生时也可以参考更多学生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成绩,针对自己的办学特色,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源,而不以一份高考考卷为唯一标准。借鉴先进国家的办学招生方法,采取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机制,真正让素质教育在中国能扎得下根,基础教育阶段的办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而非两条腿、两条道。

均衡教育资源。有优势教育资源的学校,必须承担向外输出能量的责任。加大对弱势学校的投入,不是只花钱搞基建,而是真正能够让这些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学校具有吸引优质师资的闪光之处。让来到这里教学的优秀老师有地方住,有优厚的待遇能留得下来,让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当地提升办学水平。

各种媒体也应配合纠正舆论导向,不要只宣传优质校,更要为普通学校多做积极的宣传,纠正社会认知,让大众正确认识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客观报道事实,帮助减少家校摩擦。

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耐心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设计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扎实肯干、辛勤奉献的教师真正得到应有的物质与精神的认可,领导们下校视察工作,不要一味挑毛病,更应该进行问题的调研,站在高层,帮助一线工作者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葛安娜.从“减负”反观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叶玮华.教师被害折射中小学教育困境[J].廉政瞭望,2006年05期

[3]尤炜.洞见:透视当前教育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