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张锦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张锦添

张锦添

南城水务工程建设运营中心广东东莞523000

摘要:针对城市内涝现象的频发,国家针对性地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我国城市化的比例逐渐加深,颗粒状灰尘聚集在城市上空,易造成暴雨现象,而且钢筋水泥的地面吸水排水性太差,造成城市土地排水效果下降,曾多次产生“城市如湖的壮观景象”。本文详细阐述了城市内部暴雨倾盆的产生原因,对城市暴雨造成的内涝现象的防治手段,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市;内涝防治;海绵城市;建设

引言:

海绵城市建设尽管已经实施了几年,仍旧有着十分强烈的争议,社会质疑不断,为更好的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有效防治城市内涝的发生,本文提出了防洪抗灾的有效措施,重点阐明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意义。只有做好城市排水系统、报警系统、源头控制等各方面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还居民们一个“干爽”的城市。

一、城市内涝成因

城市地区暴雨或持续降雨量超过城市吸收雨水能力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城市内涝,它会致使城市土地上的排水不及时而积水过量,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62%的城市均发生过城市内涝现象,其中发生三次以上的就有137个城市之多,如果不加以控制,未来这个数字还会持续增加。近几年的雨季中,广州,东莞,等城市的城市内涝此起彼伏,大有一较高下的势头。尤其是发生在东莞先后遭受六个台风和23场强暴雨的侵袭,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影响恶劣。城市减排已经成为中国防洪减灾体系的重大不足[1],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威胁因素,阻碍城市化进程;鉴于城市防洪建设主要问题,迫切需要进行城市洪涝灾害分析,为改善中国防洪体系,提高城市防洪和转移能力,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城市内涝灾难的发生多种因素一起影响的结果,这其中影响作用最大的就是暴雨了。城市化面积不断增加,改变了周围的降雨环境,“热岛”效应使得城市暴雨形成的机会大大增加,降雨量更大,更密集。如果说暴雨是城市内涝现象的直接导因,那么城市下垫面就是促使城市内涝更为严重的增因。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原有的郊区已经成为城市地区,也就是说,混凝土不透水地面面积增大,渗水面积下降,存储恶化,停滞渗流,降雨量增加,降雨时间减少,造成短期合流增加,洪峰流量加大,形成暴雨洪水。而且城市排水管道建设的长期规划存在缺陷。排水标准太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地区原有的排水系统相较而言会进一步降低,更加无法满足城市的排水需求。此外,沿海沿河城市受潮汛影响,水位增高,排水标准不统一,系统维护不足以及对非城市建设缺乏重视,不进行技术措施也是城市频繁发生内部洪涝的关键原因。

二、海绵城市建设核心

海绵城市又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建设目标是为了城市能够更好的适应雨水方面的灾害问题,像海绵体一样弹性吸收。下雨时,城市可以吸收水分,储存水分,渗水和净化水分。如有必要,它会“排出”储存的水并使用。

(一)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结合自然方法和人工措施,首先保证城市不出现内涝现象,然后尽可能达到城市雨水的最大积累,通过净化加以利用,有利于资源的利用,缓解生态压力。海绵城市的建设不应该对传统的排水系统一味地否决重建,这样工程施工时间长,相当一段时间内易造成城市排水系统瘫痪;而应该在其基础上进行补充,最大限度发挥原有的效益。此外,还需要调整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者之间的联系,调整供排水循环,并从长远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2]。

(二)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立,需要打破传统理念。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硬化的道路无处不在。对暴雨急剧变化进行措施的主要规划和设计理念依赖于“灰色”[3]设备,如抽水站排水,如果泄水不及时,路面上很容易就积水成河。海绵城市建设指导理论中,强调优先使用浸水砖,雨水花园等“绿色”对策,让城市不再是冷冰冰,水土不进的混凝土结构,而是可以自主吸收,有生命力的生态。特点是持续释放“和”源分散“。作为一个重要的规划和设计理念,不仅要避免洪水,还要有效收集雨水资源利用。

(三)配套措施

要建立一个海绵城市“海绵体”是必需的。城市的“海绵体”[4]不仅包括河流,湖泊,池塘等水系统,还包括绿地,花园和透水道路等城市设施。暴雨时,传统排水系统无法迅速有效的将多余雨水排除,“海绵体”就可先将多余的降水吸收存储,通过净化可回收利用。有效地减轻了城市内部的管网和泵站排水的压力,提升了城市应对暴雨内涝的能力。且“海绵体”可重复使用,对城市的生态也有着促进作用,利于城市居民的生活。

(四)主要条件

海绵城市的建设关键点是“海绵体”。海绵体的规模质量提升了,城市应对内涝的能力自然也就相应提升了。这就要求城市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内原有的河流、池塘、湿地等都可算作“海绵体”,城市进行规划整改时不能像过去一样逢沟就填,填湖造地,而是要保证有一定比例的生态规模,对现存的进行保护,被破坏的进行修复。

现状的城市地面大多数都是混凝土、柏油路,平坦但没有排水功能,这也是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条件的城市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建造渗水道路。城市的下沉绿地和绿色屋顶也是一种很好的吸水措施。

三、建设海绵城市措施

(一)理念融入城市建设

发达城市,特别是靠近水域的发达城市在暴雨内涝上好像也有着特别的优势,要想改变这种所谓的“优势”就需要从根本上的建设规划上进行,与城市防洪工作充分结合。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昂贵的经济,为图经济效益最大化,很多地方都选择了以环境换经济的做法,殊不知这是舍本逐末,即使换来了短暂的城市效益,但如果想要可持续长远发展,未来改善环境所需的投入远比环境换来的经济效益要高得多。因此,最高程度的保护原有生态,不仅是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中心,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须。

对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城市的实地情况来进行,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初步阶段,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尽管是事先规划好的,但并非一成不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结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调整,在实践中走出适合自身的建设道路。

(二)保护城市原有生态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意味着要把原有城市推倒重建,而是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改建,使环境与发展齐头并进,建设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环境污染是城市内涝的相关因素,做好环境保护,对城市的蓄水能力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必须加强对城市现存的绿地、湖泊等进行保护规划的程度,可通过政府宣传、相关政策出台等进行控制,提升城市绿化率;对已经被破坏但还可修复的生态积极采取措施拯救,污水处理,植被种植等,恢复其本来面貌。

以东莞为例,东莞因河而盛、依水而兴,良好的水环境是东莞血脉维系之本。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东莞城市水生态环境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出现水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让这座城市坚定地“铁腕治水”,打造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为实现这一目标,东莞正不断加快科学治水的步伐。笔者了解到,自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以来,东莞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通过制度建设、工程建设、生态体系建设、水安全体系建设等措施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取得诸多显著成效。在第二十五届“世界水日”到来之际,东莞又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推进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既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也能显著增强城市防洪抗涝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对应对突发情况,如暴雨、内涝的防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对人们更高生活环境要求的一种适应。国家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的长期规划,一定能使我国内涝现象逐渐减少至消失,为实现中国花园城市的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唐冬云.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水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2]刘彦涛,王彦洋.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探讨——以天津新八大里地区为例[J].城市,2016,04:54-59.

[3]许渊.基于城市内涝探索武汉建设海绵城市路径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904:7-8.

[4]黄国如.城市暴雨内涝防控与海绵城市建设辨析[J].中国防汛抗旱,2018,280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