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步行的街区规划设计策略——以上海国际汽车城安亭新镇二期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4

可步行的街区规划设计策略——以上海国际汽车城安亭新镇二期项目为例

陈术

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嘉定区201805

摘要:论文针对上海国际汽车城新区社区组团普遍存在的空间隔离问题,结合本人所参与的安亭新镇二期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从微观层面探讨小尺度、开放式、多样性的街区规划设计策略,破解“街”与“区”之间的隔离,提高街区的步行可达性,并进一步帮助社区组团自下而上地与更大尺度范围空间进行融合与互动。

关键词:安亭新镇街区可步行规划设计策略

1项目背景

1.1上海国际汽车城发展概述

在2001年2月举行的上海市人代会上,作出了上海新世纪发展的“东南西北”战略,决定在安亭建立上海国际汽车城,提出了“大力发展汽车服务贸易,加快融入全球汽车贸易”的发展策略,并且在“十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全市建设4大产业基地,即微电子产业基地(张江)、石化产业基地(金山)、钢铁产业基地(宝钢)、汽车产业基地(安亭)。自2001年启动建设以来,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发展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产城融合”发展目标的指导下,上海国际汽车城建成具有完整汽车产业链支撑,也是国内综合性最强、产业链最完整的汽车城。上海国际汽车城所属安亭镇是上海郊区新城新区发展的代表性城镇,从卫星城到“一城九镇”1、再到“1966”城乡体系2,上海国际汽车城见证了上海郊区新城新区的发展历程,上海国际汽车城是嘉定组合式新城的一个组团、产业新城的典型代表,其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紧密关联,伴随着过去十多年的经济和空间的高速增长,其汽车行业地位及作用在国内举足轻重,然而卫星城规划模式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多强调产业和经济发展,损害了产业与城市的融合,新城规划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特性,导致城市空间形态在不同尺度上存在显著的隔离问题。为实现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基地向多元宜居的品质新城的转型发展,上海市政府联合嘉定区政府共同提出上海国际汽车城走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径,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产城融合示范区,实现“人、车、城市完美融合”的发展目标。空间隔离是上海国际汽车城发展过程中城市问题的集中体现,制约着产城融合目标的实现,并且加剧了城市社会的隔离。

1.2空间隔离的概念及形态特征

空间隔离是最为截然分明的城市空间分异形式。隔离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空间上的隔断;群体间没有社会交往。城市空间隔离最显著的表现在城市居住空间分布上。它们的空间形态形成了面积不等、景观相异、相互区隔的同质化居住体系,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形成了“马赛克”的状况。空间隔离的形态可分为城市总体形态模式和街区形态模式。英国学者大卫·尚恩(DavidShane,2005)提出了城市总体空间隔离形态的三种城市要素——飞地、动枢和差异地点(enclave,armature,heterotopia)(图1.1)。飞地是由城市行动者创建,具有明确边界和严格的等级管治的自我组织、自我中心和自我控制系统。动枢是城市中的线形骨架,连接不同的飞地,是城市中的流动空间。差异地点用来泛指那些反转了周围社会符码的场所。城市社会空间隔离在微观的街区层面主要表现为“防卫社区”的形态。法国学者大卫·曼金(DavidMangin,2004)对当代城市形态的研究揭示了当代城市街区形态的“防区化”,认为防卫社区的形成客观上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空间的隔离。

图1.1当代城市形态模式(飞地、动枢和差异地点)

资料来源:DavidShane,2005

1.3街道可步行性的相关解析

《美国传统词典》对“街区”解释是指由交叉道路所界定的一部分街道、包括其间的建筑物和居民。《绿色住区标准》对“街区”的解释是指在城市中由城市街道围合成的区域称之为街区,通常以一个居住组团为单位,街区是城镇居民生活和邻里交往的一个基本单元,是城市生活价值的集中体现。从街区的概念可以看出,街区既是“街”与“区”的组合概念,也是一个整体单元的概念。《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指出,在住宅区中,适合成为“街道”的通路是那些各类服务设施集中地段的生活性通路,同时适宜的位置、良好的通达性、丰富而具特色的景观、舒适的空间比例与尺度是规划设计街道的重要要素。《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强调了成为街道的前提是生活性,“街”与“区”要融合为一个整体,而非彼此被无形的道路红线或者有形的围墙所隔离。

社区中最有活力的地区通常是社区商业中心,鲍观明(2006)将国外社区商业中心的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模式:①欧美社区商业中心多采用的大型新兴社区商业模式;②以日本为代表的,颇具传统特色的“商业街协同组合”模式;③新加坡的“邻里中心”模式。对比上述三种模式,“商业街协同组合”模式的社区商业中心将“街”与“区”融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可以充分发挥街道可步行性。

对于街区的社会属性,简·雅各布斯在1961年出版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发现被现代主义规划所忽视的人行道才是城市活力的所在,人行道提供了城市生活的安全、交往和儿童的社会同化。她进一步认为城市的多样性是自然生成的,吁重新塑造具有意义具有意义的城市空间,并指出只有被赋予了社会学功能和象征性意义的城市空间才能如其书名将美国大城市从衰亡之中拯救出来。法国学者让-伊夫·欧迪尔(Jean-YvesAuthier)(2015)认为街区是城市社会学领域的核心话题之一,街区是一个是多元而丰富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空间单元、居住的场所、集体生活单元和集体行动的组织方式,他进一步否定了“街区终结”论,重申了街区的力量、效应和地位:街区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社会关系,街区连接了个体和社会,街区有助于居民建立自己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

从实际发展来看,大多数有活力的街区都经历一定的成长周期,它们或位于老城区核心,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要素,对于郊区新城新区而言,特别是产业新城,街区往往是新规划、新建设的,肩负着吸引老城区人口、塑造新城新区活力的重要使命,这些新建街区以商品住宅为功能主体,缺少了相应的功能性和多样性,导致“街”与“区”是相割裂的,形成郊区新城新区的封闭式大盘,排斥了街道上的活动,使得街道上的活动难以展开,进而导致了郊区新城新区入住率不高、街巷冷清、产城不相融合的城市问题。2016年初,国务院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十五期间,上海在郊区新城新区做了微观尺度上空间融合的尝试——一城九镇,小镇空间强调了街道与建筑院落的空间融合,形成具有活力的开放式街区,在郊区新城新区启动建设的初期,旨在通过微观尺度上的空间融合,实现郊区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愿景。

2上海国际汽车城空间隔离问题的成因及表征

2.1功能单一的超级项目扩张模式

卫星城时期,安亭镇具有明显的四至边界,即为铁路、河道、省界所围合形成的区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人口规模也与一般新市镇相当。国际汽车城时期,在举全市之力的带动下,安亭的城镇空间不断向外拓展,由于受到沪宁铁路、吴淞江及蕴藻浜、市级特高压线(100万伏)等自然屏障的限制,城市形成了“飞地式”的空间扩张,为了满足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结构规划确定了汽车6大主题功能,以此导入了诸多超级项目,这些超级项目往往只聚焦于某一项功能,空间布局分散,普遍存在带动力不足,比如F1赛车场、安亭新镇一期、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上海大众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基地等,类似于这些项目的先后导入,使得安亭地区在城市空间发展上长期形成了功能单一的超级项目扩张模式(图2.1)。

图2.1上海国际汽车城超级项目扩张模式图

资料来源:核心区控规评估(中规院上海分院,2009)

2.2上海国际汽车城新区社区空间隔离

根据英国学者大卫·尚恩所提出了城市总体空间隔离形态的三种城市要素——飞地、动枢和差异地点,上海国际汽车城总体形态涵盖了飞地、动枢和差异地点三者。例如:整个汽车城新区社区(汽车城核心区、同济小镇、黄渡大居和安亭新镇)以及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体现了飞地的特征,连接三个老镇的四条公路(曹安公路、嘉松公路、墨玉公路和宝安公路)是动枢,制造区、研发区、检测区以及衰败的汽车贸易街区则代表了差异地点。上海国际汽车城新区四个社区体现了“飞地”模式的特征,社区整体用地范围较大,空间布局上由于受原本超大项目扩张模式的影响,呈现出布局分散的状态,且都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具有明确的社区边界,社区边界往往是与主干道、河道等自然屏障或者是与居住功能不相融合的工业区所毗邻形成,社区出入口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建筑和尺度上体现出与周边环境的不融合,体现了“防卫社区”的形态特征(图2.2),进一步加剧了社区内部的社会极化和空间极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是空间隔离问题最为突出的项目则是安亭新镇一期。

图2.2上海国际汽车城“防卫社区”卫星图像

资料来源:GoogleEarth

2.3安亭新镇一期的空间隔离

安亭新镇一期突出体现了空间隔离的现象,既有整个社区与城市的隔离、也存在社区内部自身的隔离现象。魏玛,德国小城市,拥有众多文化古迹,曾是德国文化中心,魏玛被深深刻上了德国古典主义、魏玛共和国和包豪斯的印记。因此,魏玛在1999年成为了德国第一个欧洲文化之城。安亭新镇是“魏玛”肌理在安亭衍生而来的,安亭新镇在学习魏玛成功经验的同时,产生空间隔离:体现飞地模式,具有明显的边界,呈现封闭式的大型住区,对外联系只有一个主要的出入口,与外界周边环境相隔离;此外,内部集中商业尺度过大,导致中心隔离;内部主要道路过宽,导致组团间隔离。

安亭新镇一期总用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118万平方米,规划总人口数为1.5万人,明显大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规定的居住区规模,而安亭新镇的每个组团也自然大于规划要求居住组团规模。过大的规模与尺度存在诸多弊端:商业设施线性过长、配套设施不足、公共空间层次不明确、中心感不强、新镇内部交通不便、后期管理与维护困难等问题。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标明,适度的尺度范围与人口规模,才是安全的、宜居的和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社区环境。超大规模的万人小区,随着地域范围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集聚,人们之间有效交流、相识的意愿和机会随之下降,缺乏互动,戒备心理反而上升。

图2.3安亭新镇商业布局结构及现状实景

资源来源:AS&P

安亭新镇一期集中商业模式采用欧美盛行大型新兴社区商业,面积达到17.45万方,且功能单一,体量过大,集中商业与外部街道、内部广场都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图2.3)。此外,沿较宽马路布置单一形式的沿街小店铺,商业业态品质较低,大多长期处于空置状态。安亭新镇一期街坊尺度遵循了小尺度的原则,然而街道的等级和尺度是存在重大问题的:主要道路过宽(40米、28米)(图2.4),这样就导致了地块之间的割裂、街巷空间缺乏活力,规划设计仍然体现出大马路、大街坊的做法,居住缺少交往的可能,步行变得困难,出行再次依赖小汽车。在地块内部设置了较多的步行通道,小通道本身就没有算作城市道路,加上小区管理的需要以及街巷界面设计的缺失,使得小通道仅仅是供小区内部通行的步行道路,无法体现街巷景观和空间活力。安亭新镇一期的“大马路”和“小通道”使得住宅院落和街道空间缺少融合,而整体过大的社区规模尺度进一步加剧了社区商业和街道空间的不融合

图2.4安亭新镇一期40米道路现状实景

资源来源:作者拍摄

3可步行的街区规划设计策略

对于安亭新镇二期可步行街区的探讨,论文必然选取最具关联性的安亭新镇一期进行分析,研究如何实现街区的小尺度、多样性和开放性。安亭新镇一期由德国AS&P公司负责规划设计,建筑方案由ASP、GMP、ABB等十余家中、德顶尖设计事务所联袂设计,由德国建筑规划师阿尔伯特施贝尔(AlbertSpeer)教授倾力主持,穆施勒克、安德里亚斯海西、德克特纳、安克施艾特勒、塔莎塔等德国规划建筑设计师倾力完成,其中住宅户型多达500多种,建筑立面、转角的处理与街道形成融合,充分体现了住宅院落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3.1小尺度街区设计

在结构规划大尺度功能分区的特征下,汽车城道路骨架是由曹安公路、嘉松公路、墨玉路、宝安公路4条主要公路组成,汽车城整体路网密度为3.28km/km2,其中干路网密度仅为1.69km/km2,明显偏低。在单元控规编制的过程中,规划提出在单元内部增加了路网密度,增加的道路主要为形成社区中心的支路。根据汽车城规划道路网密度统计显示(表3.1),核心区、同济小镇、黄渡大居和安亭新镇4个新区社区所在单元控规路网密度明显低于上海市控规准则的规范值,但在社区中心的规划道路网密度符合规范值且偏高,这表明新区社区的路网空间形态有利于形成商业街区式的社区商业中心(图3.1)。

图3.1上海国际汽车城规划路网肌理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表3.1上海国际汽车城新区各社区规划道路网密度表

资料来源:新区社区所在单元控规

从规划实施效果以及交通供需的不均衡可以看出,社区中心并没有形成,小街坊密路网的作用没有体现,在社区尺度空间对策上,应打破“街”与“区”的隔离,强调社区道路与社区商业、住宅院落的融合。研究提出延续良好的规划组团式、小尺度街区的肌理,打破街区内用地红线(围墙),保持社区商业、居住形成开放式的空间3,要求社区商业、居住院落的规划要与道路形成互动,形成步行可达性较好的商业街区模式,将街区进行开放性设计,赋予这些街区作为社区中心的功能定位与开发强度,塑造受人喜爱、在一天内的大多数时间里都有人活动的街区。

对比安亭新镇一期与泰晤士小镇、壹街区可以发现,在延续小街坊尺度的前提下,追求社区商业与街道空间的融合,要处理好两个空间尺度——街道宽度和商业尺度,两个尺度的结合才能塑造出步行可达性较好的居住社区,极化富有活力的社区中心。在整体尺度上,安亭新镇二期与泰晤士小镇、壹街区有着相仿的社区规模,合适的整体规模有利于控制在合理的步行尺度范围内,从而提高整个社区的步行可达性。在编制安亭新镇二期规划时,对一期街道宽度和商业尺度存在的问题引起重视,规划二期街道宽度以24米、16米为主,并强调道路与社区街区式商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实现空间上的融合。规划二期商业模式采用街区式,二期商业面积在与一期整体平衡下布置了4万平方米。基于上述的规划对策,目的在于将社区商业或者社区中心与街道等主要公共空间进行融合,打破商业用地红线和道路用地红线的隔离,形成真正意义的开放式商业街区(表3.2)。

表3.2安亭新镇一期与泰晤士小镇、壹街区的尺度对比

资料来源:作者收集整理

3.2开放式街区设计

针对上海国际汽车城新区社区普遍存在的“防卫社区”的微观空间隔离现象,安亭新镇二期城市设计中提出了保持街区开放性的具体方法,帮助实现街道与住宅院落相互融合,在具体方案中提出住宅院落规划要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①布局特征:布局强调小尺度街区,采用围合式的建筑布局(图3.2);

图3.2安亭新镇二期围合式布局

资源来源:作者自绘

②空间特征:具有丰富的空间序(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创造多样的生活领域,以及细致的空间过渡处理(图3.3);

图3.3安亭新镇二期开放式社区导则

资源来源:安亭新镇二期城市设计导则

③建筑特征:建筑室内外空间有机结合,建筑立面富有变化并整体协调,注重街角建筑进行特殊设计。具体通过连续的城市界面、沿街骑楼设置和特色街角空间等要素的进一步控制(图3.4)。

图3.4安亭新镇二期建筑特征

资源来源:安亭新镇二期城市设计导则

在开放式街区的设计中,一方面考虑如何体现开放式街区的布局特征、空间特征和建筑特征;另一方面,需要取消住宅院落围墙,打破街道与院落之间的空间隔离,实现街道与住宅院落的互动及融合。安亭新镇一期对于开放式社区做了很好的尝试,二期将继续延续开放式社区的设计方法和理念,针对当前上海国际汽车城新区社区普遍存在的封闭式的微观空间隔离现象,建议在未来新建社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坚持延续开放式社区的设计理念,形成推广和示范效应。提取上海国际汽车城规划居住地块,通过GIS可达性模拟分析可以发现,封闭式社区的空间形态特征呈现彼此隔断,且碎片化;通过开放式街区设计,显著提高了社区的步行可达性,从而强化了社区地块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社区之间的融合(图3.5、图3.6)。

图3.5封闭式社区空间形态模拟图3.6开放式社区的

资源来源:作者自绘资源来源:作者自绘

3.3多样性街区设计

针对安亭新镇一期整体功能单一性问题,安亭新镇一期更新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了市场的作用,充分考虑了社区功能多样性的培育,包括集中商业、绿地等用地的更新。集中商业的更新功能有便利店、咖啡店、图书馆、小型剧场、社区食堂、长租公寓、创意办公等,绿地更新功能有体育公园、休闲公园等。

在安亭新镇二期的规划设计中,更加注重功能多样性在规划设计中的考虑。安亭新镇二期规划的社区中心采用街区制,社区商业中心总用地面积为1.22公顷,其中混合了一定量的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形成了功能多样的社区中心;在掌心湖的南侧利用滨水开放空间规划了办公、商业、文化功能的混合用地,面积1.95公顷,形成社区中的创客空间,对应了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的目标(图3.7);此外,规划还为远期预留了发展备用地,面积为3.19公顷。安亭新镇二期规划在延续一期成功经验的同时,更加注重多样性的考虑,这为汽车城核心区、同济小镇、黄渡大居等其它新区社区以及社区中心的规划建设以及汽车贸易一条街的更新改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其中对于多样性街区的考虑至关重要。

图3.7安亭新镇二期滨水地区的多样性

资源来源:安亭新镇二期城市设计

4结论与愿景

可步行的街区规划设计对道路系统提出了尺度要求,安亭新镇二期具备了小尺度街区的空间形态,应当在小尺度街区的基础上,通过微观尺度的街区设计塑造多样性、开放式的街区,塑造良好步行、骑行的街道空间环境,解决组团内部的步行可达性以及最后1公里,破解“街”与“区”之间的隔离。小尺度、多样性、开放式的街区设计思路,充分发挥了街区的步行可达性,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将街区内的设施、交通站点与城市公交等出行方式进行无缝衔接,则形成了内外通达、安全舒适的慢行环境,最终解决安亭新镇一二期整体出入口仅两处的出行问题,强化安亭新镇一二期与外围其他区域的联系,解决空间“飞地式”模式带来的长期隔离问题。小尺度、多样性、开放式的街区设计策略,希望能够为上海国际汽车城新区其他社区的规划建设乃至上海郊区新城社区的规划建设提供肤浅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周俭.新城市街区营造——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壹街区”的规划设计思想与方法.城市规划学刊,2010,Vol.188(3):62-67

[2]吴晓,魏羽力.城市社会学.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JaneJacbos.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4]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5]鲍观明.国外社区商业发展及其启示.商场现代化,2006,Vol.454(1):10-11

[6]卓健,从步行城市到汽车城市——马克·韦尔《城市与汽车》评介,国外城市规划,2005,Vol.20(5):70-74

[7]徐洁.解读安亭新镇.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8]《上海市嘉定区安亭新镇二期JDC3-0303单元控制详细规划》(2017)

[9]《安亭新镇二期概念城市设计》(德国AS&P,2015)

[10]《安亭新镇二期公共空间系统规划》(德国AS&P,2015)

作者简介:陈术,男,1982年11月生,现任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规划室规划工程师,同济大学工程硕士在读,注册规划师。

注释:

①一城九镇,是上海为努力构筑特大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在“十五“期间提出的发展思路。一城九镇即松江新城,以及朱家角、安亭、高桥、浦江等9个中心镇。

②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1966”城镇体系规划目标,即建设一个中心城、9个新城、60个左右新市镇、600个左右中心村。

③朱伟珏、范文研究发现,保持居住地稳定性和开放的社区空间有利于社区社会资本的积累。在封闭式社区(主要指新建商品房)中,住户的社会网络无法有效转化成邻里间的互惠意愿和行为,加剧了社区的碎片化和社会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