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广播电视台如何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频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县级广播电视台如何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频道

张雪

——办高州特色的频道做高州人爱看的节目

张雪高州市广播电视台

摘要: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我国“四级办”结构的最底层,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其面临着一个越来越窘迫的局面。资金、人员、技术甚至节目的质量等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突出。所以,县级广播电视台究竟该如何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得不解决,但又非常棘手的问题。

关键词:县级台本地特色正能量

现在县级电视台已经与中央、省市级电视台站在了同一个竞争平台上,在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县级台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国家相关政策放松外,电视台也要学会自身“因地制宜”,才能走出困境。[1]所以,所谓的“因地制宜”就是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频道,做当地人爱看的节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同时还提出了:“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两部分的内容为我们县级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频道,就要做有影响力的新闻和讲好本地故事的节目。

一、做有影响力的新闻

县级台的新闻只是“领导的跟踪报道”,只有“乏味的会议新闻”,已经是很多人心中难以磨灭的“刻板印象”了。但其实,以我们高州台的《高州新闻》为例,除了时政新闻,还有很多的社会新闻、系列报道了。

(一)做有活力的时政新闻

作为党的喉舌,报道领导调研、下乡,报道会议新闻,是必需的。但是,如何让时政新闻不乏味呢?这对记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他们精准的判断力和快速的行动力。

每年的重阳节,市领导都会对百岁老人或者孤寡老人进行慰问活动。如果按照一般的新闻套路,那就是:导语、简单概括慰问的事件,最后再来一段领导的要求指示。但是,在今年的《高州新闻》中,记者则以其中一名老人的具体情况为新闻的切入口,在短时间内做好对当事人的采访。这样一来,曾经简单而乏味的慰问稿因为有了故事性而变得有温度了,因为是身边人身边事而变得有趣了。

而对于一些重点工程、市里重点工作的报道,则可以进行统筹、策划,以系列报道的方式,让记者亲临现场报道,走访群众,让时政新闻更贴近基层,而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了。比如,茂名市广播电视台联合我台以及各县市区电视台一起开展了《主播看汕湛》,用心、用力去为市民制作出接地气的新闻节目。

(二)做有正能量的社会新闻

社会新闻,一般指的是涉及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它与政治、军事、经济等新闻相比,更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一般社会新闻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内容。但是,作为地方的主流媒体,在报道社会新闻的时候,应该更多地选择正面的角度进行报道,宣传正能量。

当今,新媒体、公众号蜂拥而出。为了夺取更多的眼球,他们更多时候会选择一些刺激性的字眼和负面的情节进行报道。然而,吸睛的效果是达到了,但这种效果导致的后果就是——给看过这些负面信息的群众留下了不安的情绪。而作为负责任的新闻报道,则应该在负面的社会新闻中去挖掘更多的正能量。

2014年夏天,肇庆的一个公交站被台风吹倒,压到正在候车的市民。事件一出,一些自媒体就开始替市民大肆“申援”:公交站是豆腐渣工程,一切的后果都应该由政府买单。这些看似正义却黑白颠倒的偏激言论引起了一小部分不明事理网民的跟风。然而,当地所有的主流媒体却都报道了市民团结一心抬起倒下的公交站,救起了被压市民的事迹,让全市都感受到满满的温暖、满满的爱。

除了可以从当地的动态新闻中找正能量,我们还可以报道身边的典型人物。高州市南塘镇的孙媳妇梁海燕本来就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妇女,没有任何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她经常背着丈夫的奶奶去看病。《高州新闻》对她进行了一个人物报道。她那看似平平常常却又平中见奇的形象感动了全市观众,新闻赢得了百姓的好评。

县级台对典型人物的报道贵在就地取材,追求人物典型的原创性。报道来自受众左邻右舍、海边地头的这些草根典型,典型报道就会真正地“接地气”,得人心、顺民意。[2]所以说,只有具有本地特色的、接地气的新闻,才会受到群众的喜欢。

(三)做有责任性的监督报道

对于一个县级台的新闻节目来说,想做监督报道,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这些报道,不仅受采访范围小、信息来源少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一个县或者地级市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才是最制约着监督报道的开展。

2016年,“城乡清洁工程”是整个茂名市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我们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促进高州市“城乡清洁工程”工作的开展,高州台的领导和新闻部的领导“暗地里”成立了一个暗访组,让他们对各镇街的清洁工作做一个跟踪调查。

据当事的记者表示,在暗访的过程中,他曾多次接到过同事、朋友的“善意”提醒:因为工作而得罪各镇街的领导,与人树敌,不值得。甚至也有一些同事、朋友会直接表达:希望他们可以“手下留情”,因为那个镇(街)的领导跟我很熟。

这样的监督报道,在我们的《高州新闻》也实属罕见。但是,毋庸质疑的,这一个连续报道对我市城乡清洁工程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对一个媒体来说,笔者认为舆论监督必不可少。这不但是一个媒体水平、价值与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一个媒体生存状态的体现,而我们现行的政治与宣传体制下,一个县级电视媒体敢于做舆论监督的尝试,则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3]所以说,监督报道如果可以从本地出发,从实际着手,反应市民最真实的需要,我相信,新闻的影响力一定会越来越强的。

二、做讲好本地故事的节目

受资金、设备、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县级台请不起“流量”明星,也没有豪华的舞台阵容。所以,县级电视节目发展的新出路,就是本土化制作。

(一)借鉴节目,融合本地特色

笔者认为克隆上级电视媒体的节目形式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实这种风气又何止县级电视媒体存在,市级、省级电视媒体不是也经常克隆央视的节目形式吗?所以笔者认为克隆形式并非问题,重要的是这个形式里到底装的什么内容。[4]

高州台去年开始精心打造的节目《食林外传》就是借鉴了很多美食节目的经验。然而,这个节目在我市范围内深受市民的喜欢、在众多的美食节目中脱颖而出,取得比较高的收视率,最重要就是因为挖掘了很多本地的美食。一方面,让一些老高州人找回了曾经的回忆和乡愁;另一方面,让一些新新的高州人尝试到专属于家乡的味道,加深对家乡的情谊。

(二)创新节目,打造本地品牌

打造本地的品牌节目,就是要结合县、市的特色去办节目。特色就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整体的个性面貌和独到的艺术特色,是这一地独有而他人没有的。县级电视台这类节目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一定要从本地的历史沿革、经济状况出发,选择人们都想知道和每个人都有关系的内容,这些内容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它不是表面现象的罗列,也不只拘泥于小天地里,而是具有该地域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特有的风情和规律,具有普遍的鲜明个性。[5]

作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岭南圣母,高州的冼夫人在整个茂名市都是家喻户晓的。在高州,纪念冼夫人的庙宇可谓是成千上万。为此,高州台精心制作了纪录片《寻找冼夫人足迹》。在这部长达25集的纪录片中,记者先后深入到辽宁、陕西、海南和阳江、湛江、化州、电白等冼夫人和冯宝的出生地、活动地以及政治影响的范围内采访,是该台有史以来投入最大、走访地方和人物最多、创作时间最长的纪录片。这样的大制作对一个县级台来说简直是“闻所未闻”。自播出后,市民的反响异常热烈。这不仅仅给我市普及冼夫人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部纪录片也成为了研究冼夫人文化重要的资料之一了。

(三)扎根农村,服务广大农民

作为县级台,置身于广阔农村,离农村、农民最近,面对的观众绝大多数是农民,本身就是在最基层,我们的记者有了最根本的“本土化”基础,能及时了解农村和农民中间的新鲜事而,这是县级台的区位优势。[6]

在所有的电视节目中,这个给农民普及种植技术的节目——《农科动态》应该算是元老级别了。据笔者的同事介绍,在网络、通信和交通还没有如此发达之前,这个节目是最受欢迎的。因为,村里的老大爷可以从这个节目学到如何科学地种香蕉、如何给荔枝、龙眼科学施肥等等。随着时代的变化,《农科动态》也进步了,它不仅改名为《高凉乡风》,同时也新增加了新农村建设等内容,与时俱进。

结语

20世纪最著名的战地记者之一、匈牙利裔美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时因为离炮火不够近。”同理,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单位,县级广播电视台如果不受当地老百姓欢迎,那就是因为你的内容不接地气,没有了本地特色。只有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频道,县级广播电视台才能当好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

参考文献:

[1]桑珊.县级电视台发展现状与出路研究.魅力中国,2017(22)

[2]王晓艳.新时期县级电视台做好典型人物报道浅论.《声屏世界》.2016(2)

[3]张弛.从一个县级电视台的生存现状看我国地方电视媒体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路径.20050501

[4]张弛.从一个县级电视台的生存现状看我国地方电视媒体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路径.20050501

[5]范亚玲.县级电视台怎样打造自己的品牌.采写编,2005(03)

[6]王少贤.浅析如何提高县级电视台新闻度的关注.传媒研究,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