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的棚户区改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城镇化背景下的棚户区改造

杨松兰

大理州鹤庆县草海镇人民政府云南鹤庆671500

摘要:在城镇化背景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取得惊人成就的同时,城市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棚户区”就是其中之一,“棚户区”的改造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但是在“棚户区”改造中我们应该怎么改,如何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棚改;原因;意义;做法;成效

棚户区是指那些大多位于城镇建成区,规划区内、人均建筑面积小、缺乏道路和绿化、结构简陋、房屋质量差、使用年限久、安全隐患明显、配套基础设施不全、违规搭建现象严重、产权混乱、人口结构复杂、难以治理、卫生环境恶劣的集中连片平房区。

在棚户区中,中低收入家庭较为普遍,下岗失业和退休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张,棚户区周围的城市土地快速升值,而棚户区居民虽然有改善居住环境的强烈需求,但是其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支付能力却十分有限。棚户区已经逐渐成为扼杀城市发展活力,导致城镇二元化结构,阻碍城市发展的毒瘤。棚改是住房保障的具体形式,是解决群众住房困难的重要保障。

一、棚户区形成的原因

1.在我国,棚户区主要集中在老工业基地城市和资源性城市的工矿区,是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政策指导下,伴随工矿业的发展而建设的工人宿舍区和矿工工棚。

2.随着城市流入人口的大量增加,市区居住环境可容性日趋减弱,租房愈加困难;在此情况下,滞留城市的流动人口由过去的住工地、住雇佣单位(含个体户)、租赁私房等转变为聚居于城郊“结合部”;由于城郊“结合部”管理松散,这些人靠搭建茅舍窝棚定居;茅舍窝棚由少到多,由分散到集中,逐渐形成了连片的棚户区。

3.城市化进程加快,因城市迅速扩展而被包围的未及改造的村庄。

二、棚户区改造的战略意义

1.棚户区改造是我国解决群众住房困难的重要渠道,是住房保障的具体形式之一,棚户区改造的有力推进将完善我国住房保障体系。通过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使城市发展不留死角、让所有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有效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矛盾,为实现社会和谐与包容性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它会拉动超过数十万亿的投资。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及我国经济增长传统动力减弱的背景下,棚户区改造形成的投资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动力之一。

3.有助于加快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棚户区改造降低了城市定居生活成本,有效解决人口城镇化率滞后和城市内部二元矛盾问题。棚户区改造还将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不仅进一步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和城市环境,有利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促进城市土地增值,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棚改的做法

1.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

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不仅保证了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有序推进,而且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源,解决了资金短缺等问题。对棚户区改造项目,政府给以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投资商在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同时改变了城市面貌。此外,允许棚户区集中成片的企业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自行改造。

2.依法办事,谨慎妥善拆迁安置补偿。

拆迁安置补偿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难点,也是关系到市民切身利益、广大市民关注的焦点。在棚户区改造中,拆迁安置补偿一直是依法办事,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但关键点始终不变,那就是切实依法维护被拆迁人与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具体操作中一般采取三种形式:一是由县(市)政府牵头投入,拆迁补偿安置被拆迁人一般是货币安置,腾地拍卖,收回资金再拆迁,实施滚动改造开发。二是由县(市)政府牵头组织投资商投入,拆迁补偿安置被拆迁人以就地实物安置为主,给被拆迁人最大优惠。三是由政府及有关部门招商引进外资投入,拆迁补偿安置以货币安置为主,实物安置为辅。

3.拓宽思路,创新棚户区改造模式。

棚户区改造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牵涉到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政府的德政工程、惠民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创新改造模式。前几年,公共建设靠财政投入为主,以土地回报为支撑。随着形势和改策的变化,又创造了“三角洲模式”,改造项目主体、项目本身、项目融资、项目经营全面实行市场化。该模式已经被我国国土资源部和科技部列为科技创新课题。

四、棚改的成效

1.“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社会稳定”的主观预期目标已基本实现

(1)在棚户区改造工作中制定和实施了扶持政策等措施,使大多数低保户或低保边缘户脱贫,开始过上富裕的生活。过去困扰当地政府的集中于棚户区的各种治安等社会问题也随之得到解决,广大棚户区居民搬入宽敞明亮的新居后,不仅住得起,还住得好、住得稳。使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惠及到广大低收入群众,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他们的具体做法,一是因地制宜,根据广大居民的不同情况,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了使各项优惠政策得到落实,棚户区改造的全过程都实行阳光操作。二是积极创造多种形式增加就业机会,改善贫困居民的收入状况。棚户区改造中通过两种途径解决困难家庭的就业问题,在新建的住宅小区中,通过建设配套的小区物业管理,扶持发展社区服务业,创造就业机会,充分利用棚户区改造腾出的土地,通过新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创业市场、农贸市场、再就业一条街等形式,安排棚户区援助对象就业或再就业。我省通过棚户区改造,共使32454人实现了就业。就业人口的增加,大大改善了这些贫困家庭的收入状况,增强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2)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棚户区改造的住房安置政策使大多数棚户区居民脱贫,改善了社会治安环境。棚户区改造的住房安置政策使每户平均拥有55平方米的成套住宅,大大增加了贫困家庭的财富。使得某些有仇恨心理的人逐渐改变了态度,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城市棚户区居住着70%的城市低保户或低保边缘户家庭,曾是城市各种社会问题所引发事件的明显多发区。而棚户区改造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治安案件明显下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五、“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形成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进而稳定房价”的客观效果超乎想象

将棚户区改造与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制度结合起来,在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建设了大量的回迁安置房、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小户型和低价住宅。有效缓解了住房供应结构矛盾,并稳定了当地的房价。廉租房是为了解决特困家庭的住房问题,针对特困家庭的具体情况建造的。同时通过对棚户区改造腾出来的土地进行优化配置,还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建设经济适用房和中小户型商品房用地,有效地改善了当地住房的供应结构。在有效启动棚户区改造的城市,住房价格的上涨幅度普遍很小。房价的稳定,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居民购房难问题,实现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六、“集约节约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正在落实和实现

通过棚户区改造,不仅集约节约了土地,还有效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基本建设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要看到,由于它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继续发展受到制约。目前许多城市在土地利用中还存在着粗放和浪费现象。“节地”作为“四节一环保”的重要内涵,对城市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棚户区多数属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的区域,同时还是影响周边土地乃至整个城市功能和价值的一个症结。通过棚户区改造,利用腾出的土地,建设中小户型的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提高了土地的使用价值,使稀缺的土地资源得以有效利用,集约节约了土地。棚户区改造还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与配套设施建设,使原有棚户区土地和周边建设用地升值,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棚户区改造工程是一项利民的政策,政府通过对棚户区的改造,将存量土地盘活,使土地的使用价值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在改造过程中,棚户区的用地结构功能和服务功能都得到了优化,不仅为居住在棚户区的家庭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保障服务,也有利于当地投资的增长及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参考文献

[1]单彦明.推进棚户区改造的若干认识.城乡建设.2013年07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更大规模推进棚户区改造解决群众住房困难

[3]董丽晶.城市再生视野下的棚户区改造实践问题.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3期

[4]刘通.加快转变城市棚户区改造模式.宏观经济管理.2015年02期

[5]刘婧湜.狭义PPP模式下棚户区改造项目结构创新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15年08期

[6]孙慧.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捆绑赢利性项目的PPP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