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治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3

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治进展

周东春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川崎病(KD)也可以称之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属于一种全身血管炎性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也是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病症。在1967年,由日本对此病症进行首次报道,随后在亚洲、欧洲、美国澳洲甚至是南非等国家均对此病症进行了相关报道,且当前相关数据显示,川崎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川崎病的发生也是导致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基础,针对于此本文以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治进展为基础,探究川崎病的诊断、治疗方法等。

【关键词】小儿川崎病;临床诊治;进展探究

【中图分类号】R7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2-0006-03

在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相关医师对病症进行首次报道[1],并为致敬此名专家对疾病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对病症进行命名。本研究主要对小儿川崎病诊疗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川崎病的病因、发病年龄特点及临床表现

1.1川崎病病因及发病年龄特点

在临床上小儿川崎病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丙酸杆菌感染、链球菌感染相关,但是在临床研究中结果病并不一致,也有提出致病原因为尘螨、立克次体、支原体,也有的学者认为与化学药物过敏及环境污染相关。近些年来小儿川崎病研究显示与免疫失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发病年龄特点为:高发年龄段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男性发病数量高于女性,且在90天以下或者是成人区间此病症较为少见。

1.2川崎病临床表现

川崎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发热、皮疹以及颈部的非脓性淋巴结发肿、眼睛充血、口腔黏膜呈现为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角化症以及手足硬性水肿等。川崎病症的发生会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出现,且未经过治疗的患儿其发病率可高达20%~25%。

1.3川崎病所致的多系统损害

1.3.1心脏合并症在张普忠[2]专家的相关研究中,对川崎病所致的多系统损害进行了相关报道,其中之一则为心脏合并症,(1)冠状动脉病变,多在病症30天内的急性期发生,当急性阶段消失后,患有冠状动脉瘤的几率最高达到20%,这些病程最长达到2年。(2)心肌梗死,在冠状动脉瘤后期阶段会出现冠状动脉狭窄以及闭塞,其中增厚的动脉内膜会见钙化。(3)心包炎,心包炎的发生几率大约占据2%,经过检查可见少量的心包积液。

1.3.2肺部合并症当前,川崎病的肺部病症已经受到了临床的重点注意,在国内对此病症的报道较少,其中川崎病不存在显著的咳嗽表现,经过检查未见或少见肺部湿啰音。

1.3.3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由于有丰富的血管,因此会被川崎病所累,在小儿川崎病急性期会发生肝脏损害,有较轻的临床症状,少见黄疸,γ-GT、AST、ALT水平提升、Alb及TP水平降低,A/G倒置,2周内会恢复正常。

1.3.4泌尿系统泌尿系统中肾脏组织有较大的血流量、毛细血管较多,很容易导致肾血管炎发生,也容易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主要以急性轻型肾小球肾炎相似临床症状为临床表现,存在白细胞、尿红细胞、蛋白尿,主要与血液粘滞性增加、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肾小球毛细血管肿胀相关。

1.3.5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损害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为脑膜炎、无菌性脑炎,主要为变态反应性脑血管炎导致,特异性体征和症状缺乏,发病机制可能会脑水肿、脑血管内膜通透性提升、脑微小血管炎等相关。

2.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2.1典型川崎病临床诊断标准

患儿发热5天或者达到5天以上;(1)双侧结膜充血;(2)口唇和口腔的变化,如口唇发干,发红、皲裂、杨霉舌、口腔以及咽部呈现为弥漫性充血[3]。

典型KD的诊断目前最新的典型KD诊断标准[4]:(1)发热持续5d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不能被其他已知疾病所解释;(2)双眼结膜充血(无渗出物);(3)口唇鲜红、皲裂,口唇黏膜弥散性充血,杨梅舌;(4)多形性红斑、皮疹;(5)在急性期有手足硬肿,掌跖红斑;在恢复期指(趾)端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状脱皮;(6)急性非化脓性颈淋巴结大,常为单侧,其直径>1.5cm或更大。以上标准至少满足5项,可确诊为KD,其中(1)为必备条件。若患儿不明原因发热超过5d,伴其他诊断标准中3项,并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存在冠状动脉扩张或CAA,除外其他疾病,亦可确诊。

2.2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诊断标准

非典型川崎病临床标准和典型症状相对而言,最常见的表现即为发热、病程一般超过5天,但是极少数患者也存在不发热的症状[5]。大多数临床表现即为双结膜充血和口唇干红,多形性皮疹并不常见,时而呈现为一过性,时间较短,可能在前来就诊的过程中已经不存在,所以需要对病史进行详细询问。

不完全KD即不典型KD。不完全KD患儿的临床特征比典型KD患儿少,但其实验室诊断指标却与典型KD患儿表现一致,而并非其临床特征不典型,因此不完全KD的术语似乎比不典型KD更准确。

不完全KD诊断(美国2004年)[6]:(1)不明原因发热≥5d,伴有其他诊断标准5项中的2项或3项;(2)婴儿(6≥个月)除发热外,仅有其他标准中的1项或2项者,应进行心脏彩超检查并评价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

不完全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比完全KD患儿高约85%,因此必须倍加警惕。不完全KD诊断的参考项目[7]:(1)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8个月内);(2)早期肛周脱屑;(3)血小板显著增多(7d后);(4)超声心动图示冠状动脉壁辉度增加;(5)CRP、ESR明显增加;(6)心脏杂音(左房室瓣关闭不全)或心包摩擦音;(7)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

3.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的诊断作用及年龄段儿童冠状动脉扩张标准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脉损伤的探查及随访中有更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普遍认同的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扩张的诊断标准[8]:

3.1(1)<3岁冠状动脉内径>2.5mm;(2)<5岁冠状动脉内径>3.0mm;(3)>5岁冠状动脉内径>4.0mm:(4)冠状动脉某一节段的内径超过相邻节段内径的1.5倍。

3.2(1)内径≤4.0mm为轻度扩张;(2)内径>4.0~7.0mm为中度扩张;(3)内径≥8.0mm(即巨大动脉瘤)为重度扩张;(4)某一节段内径超过相邻节段内径的1.5倍;(5)冠状动脉内径(CA)/主动脉根部内径(AO)比值>0.3。

在张建军,张爱真,韩秀珍等[9]专家的研究中,对78例川崎病患儿进行的超声心电图的检查,并将78例患儿分成三组,进行组间的比较。经过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病变患儿45例,其中冠状动脉扩张22例,左冠状动脉扩张16例、右冠状动脉扩张3例,均扩张2例,并左房扩大2例。心电图检查结果为:心电图异常16例,其中未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组肢体导联低电压和ST-T改变的各有2例;冠状动脉扩张组中心电图异常5例,肢体导联低电压2例,ST-T段变化3例。由此可知,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的对近端冠状动脉内径进行测量,具有显著的诊断作用。在张建军,张爱真,韩秀珍等[10]专家的研究中,选取的患儿男性47例,女性31例,最大年龄6岁9个月,最小年龄5个月。

4.川崎病急性期的治疗

联合应用IVIG和阿司匹林(ASA)是治疗KD的首选治疗方案,并能减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发生。

4.1阿司匹林治疗

阿司匹林可抑制TXA2和环氧化酶合成,减少血小板聚集,促进环氧化酶活性丧失,对血栓产生进行有效抑制,同时阿司匹林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较好,对一氧化氮产生发挥促进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对抗有明显的作用,可将进展性脑梗死复发率降低。急性期应用剂量为30~100mg?kg-1,退热之后剂量为2~5mg?kg-1。在游规秀,冯建华[11]专家研究中,也证实了将阿司匹林应用于川崎病急性期的有效性,选取了患儿30例,并将其分成A、B两组患儿,A组患儿的剂量为每日50~80毫克/千克,治疗半月后减量,治疗疗程为60日;B组患儿剂量为每日20~30毫克/千克。经过统计结果表明[7],A、B两组行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基础治疗的患者,本次研究也证实了应用阿司匹林的效果。

4.2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

目前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已经成为治疗KD的主要治疗方法。对已诊断的川崎病早期使用IVIG对降低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是极其重要的,有研究认为IVlG可提供抗体,杀灭病原微生物,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性反应或中和毒素等。减少冠脉损害,特别是冠脉瘤及狭窄的产生。尤其对于存在发生冠脉瘤危险因紊的患儿更应尽早使用IVIG。IVIG的具体方案的具体方案为:在2~3h内静脉输入400mg?kg-1?d-1,共进行5d的连续治疗。

当前,对川崎病仍然缺少特异性的治疗方法,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炎的药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根据相关研究显示[12],大约有10%左右的患儿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的48小时内,仍然出现了持续性发热或者反复发热的情况,在美国相关研究中,也曾经报道[13],在发病的10日内应用剂量较大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后,仍然有大约5%的患儿出现了冠状动脉扩张的情况[14]。所以当前诸多研究学者仍然对静脉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此提出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

4.3糖皮质激素

关于当前,川崎病的病因尚没有完全的阐述,根据相关研究显示[15],将大剂量单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被认为当前临床救治的主要方法,但是仍然有大约10%左右的患儿本身对药物具有耐药性,因此将糖皮质激素应用于其中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宋瑞霞,李晓惠[16]等专家的研究中,对激素治疗川崎病的可能性机理进行了分析,因为川崎病的病因并未有完全的阐述,所以目前临床中只分析出可能与肺炎支原体、链球菌等病毒侵扰有关。在数据讨论证实中,选取IVIG无反应治疗的患儿共15例,其中对7例患儿采取静脉注射甲泼尼龙,其余8例患儿则行IVIG的再次治疗,结果证实行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的患儿治疗效果显著。

5.川崎病冠状动脉血栓的预防及预后治疗

当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时,患儿易出现血栓,所以需要进行长期性的抗凝处理,以此有效对动脉血栓进行预防,但是当前依然没有一套十分完整的川崎病冠状动脉血栓预防和治疗方案,因此当前根据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可以单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等。

5.1氯吡格雷

此药物在儿童用药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显示,无明显的适应症状,但是如出现了冠状动脉多支受累或出现了极为复杂的动脉瘤时,则临床推荐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少数相关数据研究显示,在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过程中,会导致皮肤的损伤,而氯吡格雷和华法林的应用过程中会出现胃肠道出血的反应。

5.2双嘧达莫

双嘧达莫是抗血小板的二类药物,最佳剂量为每天2~5毫克/千克,但是不能推荐其单独应用,需要和阿司匹林联合使用。

5.3抗凝治疗

将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应用,是其抗凝以及预防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一般对川崎病合并为GCAA以及CAT患儿治疗十分有限,在外国国家和本国的研究中,推荐剂量为每天0.05~0.12毫克/千克[17]。

6.讨论

综上所述,在20世纪60年代中,病症被报道开始已经超过了30余年,当前已经成为3岁以下的患儿发热的常见原因[18],这也是导致患儿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少数患儿的冠状动脉损害会伴随病症发生长期出现,极易造成心肌梗死甚至是猝死情况的发生。在本文研究中,分别对川崎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及其所致的多系统损害、临床诊断标准、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的诊断作用及年龄段儿童冠状动脉扩张标准、川崎病急性期的治疗以及川崎病冠状动脉血栓的预防及预后治疗等对此病症进行了研究,从而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有效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渝华,郭梅.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4(11):1368-1369.

[2]罗雪梅,王洪.28例小儿川崎病临床诊治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4):429-431.

[3]凌楠,安新江,牛玲,等.普罗帕酮治疗小儿川崎病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5):611-613.

[4]陈尊,蒋国平,吕志宿,等.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血栓的超声特征[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4,23(9):821-822.

[5]钱胜,刘波.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5(1):47-48.

[6]吴琴.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对比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938-2939.

[7]谷慧慧,张瑞华,左卞京,等.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研究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5):79-80.

[8]张根,李新萍,常丽,等.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分析[J].临床荟萃,2015(5):572-574.

[9]刘世强,郑红梅,王卫,等.双源CT和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心功能评估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2014,29(12):1395-1396.

[10]余启军.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8-18,30.

[11]谭锦华.丙种球蛋白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小儿川崎病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4):98-99.

[12]彭琪.小儿川崎病的典型临床表现相关性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4(20):64-64,66.

[13]高学军.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刊,2014(11):117-118,119..

[14]夏艳斌,郑桂霞.组织多普勒结合心肌酶学测定对小儿川崎病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5,26(Z1):44-46.

[15]刘冬岩.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2015(z2):30-30.

[16]方炳武,黄俊长,林俊芳,等.血清Nt-proBNP在小儿川崎病中的浓度变化研究及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2016,37(9):2192-2194.

[17]庞智东.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比较[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9):45-47.

[18]陈芳.小儿川崎病16例给予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9):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