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升中国人的海外形象

/ 2

论如何提升中国人的海外形象

王玺

中国人民大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走出国门。根据国家旅游局近日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的旅游统计数据,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5903万人次,比上半年同期增长4.3%,中国继续蝉联全球出境旅游人次和消费额的双料世界冠军。从古至今,中国人走向世界,把古老而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各地,为中国对外交流和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在中国公民出国时也存在一些负面现象,极少数国人在海外不文明行为等引起所在国民众反感,如不经意地随地吐痰,插队,闯红灯,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给中国国际形象带来消极影响。"中国人勤劳、节俭,而且尊老爱幼,但同时外表邋遢和不讲卫生的习惯也最令人反感。"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一项民意调查就曾如此描述海外中国人的形象。

报道称,媒体对一些中国游客在海外旅游时的行为举止展开了批评,甚至连中国国家主席也曾批评过此事。在去年9月访问马尔代夫时,习近平主席就曾建议中国公民到海外旅游时应当文明出行。2014年有1亿中国人出国旅游,而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登上了世界各地的媒体头条,其中最为极端的例子包括在埃及文物上刻字、向空乘人员泼洒开水和随地小便。去年10月,中国国家旅游局针对中国游客在海外的行为举止出台了严格的指导规范。这本64页的手册警告中国游客不要在泳池内小便,不要拿走飞机上的救生衣,不要在马桶座圈上留下脚印。倘若出现违规行为,不仅旅行社有可能受到惩罚,行为粗鲁的旅客也有可能被列入黑名单。报道称,推挤、插队、大声喧哗和在公共场合挖鼻孔这些如今被很多外国人视作不礼貌的行为,在多数中国人看来已是司空见惯。但随着中国逐步开放,与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中国人也越来越重视自己在海外给人留下的印象。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中国人的海外形象不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1中外文化差异导致了误解,忽视了当地所在国的文化。

中国游客在旅游时的"中国式习惯",备受诟病。比如,美国是个非常注重私人权益的国家,很多人在自家大门上写着"私人财产,不许进入"的字样,一些不明情况的中国游客,看到人家的房子或院子很漂亮,不但私自进入观赏,还四处拍照。此外,在公共场所,中国游客也经常忽略应该注意哪些设施是否可以拍摄,在外界看来,中国人不尊重他人隐私,不了解当地文化,从而导致国人海外形象受损。究其根源,是因为国人对当地文化、习俗的漠视。

2中国整体社会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

盲目消费。大多数出境旅游的中国人出手阔绰,据美国旅游业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游客已经成为在美出手最阔绰的海外游客群体。2012年,中国游客在美人均消费达7000美元,在所有海外游客中排名高居第一,这个数字比排名第二的日本游客多了2500美元。《中国奢华旅游白皮书》显示,2012年中国游客海外消费额仍然领跑全球,且拉大了与第二名的差距,占全球游客海外消费比例的24%。中国游客主要在专卖店或品牌零售商购物,珠宝和手表是首选。这些消费行为集中反映了国人盲目消费、奢华消费的群体现象。

道德缺失。一些中国游客在旅游场所以及飞机、车厢、酒店和电梯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高声说笑,这些行为固然是陋习,但更多是出于基本道德修养的缺失。如公共场所的自动传输带扶手电梯,一般是站着不走动的在右边,左边则保持畅通,以便他人走动快速通过,但很多中国游客不知道、不遵守这一点,喜欢并排站立,堵住通道,这在外国人看来显得缺少基本的道德修养。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上的讲话)建设好精神文明,

解决方案

1四个自信,弘扬文化自信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文化自信"不只是一个口号,一个理论名词。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兴旺,文化必然兴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2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从宣传教育上,要加强境外旅游指导。改善中国游客的形象,还是要从教育宣传抓起。"养成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人",所以,要立足抓好全民的基础道德教育。一是要在国民教育中加强文明行为教育,加强德育在教育中的比重。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大力倡导文明行为,凝聚正能量,展现正形象。三是宣传部门要制定颁发《境外旅游指南》,详细列举各国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禁忌等,方便国人提前了解,促使国人自觉了解。

从民族道德上,要引导树立代表祖国形象的意识。当我们作为中国众多游客中的一员,以一个文明的、有教养的形象和气质出现在外国人面前时,我们应该知道尊重他人的风俗和习惯,我们同样也才会赢得应有的尊重。因此,要引导国人从内心树立一种代表国家形象的意识,引导国人从端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发扬自己的民族传统做起,在国外旅游的每时每刻都要记得当好自己的"国家形象大使"。

3坚持开放

只有更加开放,更加自强,我们的举止才能更得体,收放才能更自如。其实我们一直在改变,在进步。首先,行为的得体与否不仅仅是个人内在的事情,也和外在的东西有关,这就是国家和民族本身的富强。这些年来我们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很快,使得国人开始有了自信,对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有了自豪感,特别是在国外的时候,这种自豪感尤为强烈。表现在外,就是处事的大度和得体。

4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

内在的修养,一方面在于自律、自我提升;另一方面,也和一个人的眼界有关。比如说开放初期的时候,大家刚刚走出国门,发现别人什么都和我们不一样,看什么都新鲜,做什么事,都觉得和人家格格不入,心中新奇而又忐忑,又不了解别人究竟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自然就会出现很多不得体的行为。而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了解到更多的文明,也了解到那些文明行为的缘由,自己也就慢慢变得更加大气,行为也就更加得体,更加收放自如。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开放、自强的过程,只有更加开放,更加自强,我们才能更加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