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45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45例

张浩刘婷李卫公

张浩刘婷李卫公(江油市人民医院四川江油621700)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126-02

【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加常规治疗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45例,两组均于治疗14天后分别观察患者的疗效、意识状态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82.22﹪,对照组总显效率60﹪(P<0.05)。结论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塞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疗效较单用常规治疗为优。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依达拉奉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急性脑梗塞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导致的工作生活能力的丧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关键是有效改善闭塞的脑血管所致的局部微循环障碍及缺血缺氧状态,营养脑细胞,修复受损的神经,以恢复脑组织的再灌注。在脑缺血的病理过程中,内源性自由基物质起着重要作用。我院2009年1月一2011年1月应用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结合常规治疗急性脑梗塞45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效果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90例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或MRI确诊。随机分为依达拉奉加常规治疗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45例,依达拉奉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55~81岁,平均(64.5±5.6)岁;基底节区梗死19例,脑叶梗死9例,丘脑梗死8例,脑干梗死3例,小脑梗死1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0~80岁,平均(61.3±4.5)岁;基底节区梗死18例,脑叶梗死10例,丘脑梗死8例,脑干梗死2例,小脑梗死1例。两组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病程在48小时内。两组病例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控制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处理。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入0.9%氯化钠l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l4天。

1.3观察项目

临床神经功能积分评定: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实验室检查: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

1.4效果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1.5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

2结果

2.1临床疗效两组临床疗效相比,总显效率(基本痊愈率﹢显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显效率

治疗组4512(26.67)25(55.56)3(6.67)5(11.11)37(82.22)

对照组458(17.78)19(42.22)8(17.78)10(22.22)27(60.0)

2.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治疗前基本相同(P>0.05)。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4526.52±6.4310.35±5.31

对照组4526.17±7.3217.32±5.74

2.3两组用药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

3讨论

急性脑梗塞是指主要因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栓子栓塞等病因造成脑缺血、缺氧继而引起脑水肿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脑部缺血缺氧导致缺血区内各种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内皮细胞坏死。急性脑梗塞目前治疗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溶栓、降纤、抗凝等治疗尽快恢复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二是保护缺血脑组织免受代谢毒物的进一步损害。根本的治疗措施则是尽早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在缺血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前,及时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供。在脑组织缺血和再开通时,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自由基是构成细胞膜的磷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所产生,从而引起了细胞膜的损害,接下来引起继发性脑组织损害,脑水肿的加重,脑梗死的恶化,神经细胞坏死和进行性的缺血损害。神经保护剂能干预缺血半暗带的病理生理变化,阻断缺血的级联反应,减轻再灌注损伤,延长治疗时间窗,增强神经细胞对缺血的耐受,防止细胞死亡。氧自由基能破坏脂质、蛋白质、核酸,引起继发性细胞坏死或凋亡,在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因此,自由基清除剂能够减轻脑缺血,特别是再灌注后的脑损伤。

依达拉奉(edaravoenMCI-186)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化学名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3-Methyl-1-phenyl-2-pyra-zolin-5-one),于2001年获日本厚生省批准上市,是目前唯一在临床上使用的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可以清除体内的活性氧分子及脑内具有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有阻止脑内皮细胞损害,抑制迟发性神经细胞死亡,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损害症状等神经保护作用,同时其作为一种水分子,血脑屏障穿透率约为60%,可在脑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通过本院的临床实践表明,两组治疗后14天临床疗效评价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显著性。两组临床疗效相比,治疗组总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两组治疗前基本相同(P>0.05),治疗后治疗组(P<0.0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用药期间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依达拉奉结合常规治疗,进行多靶点、多水平和多通道的联合干预,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明显改善,并能进一步提高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由此可见,依达拉奉结合常规治疗在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上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政,吴玉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型脑保护剂—依达拉奉[J].中国新药杂志,2002,11(12):911-913.

[2]周庆玲,吴建文,方玉松等.依达拉奉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5(2):130-134.

[3]王菁.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新药—依达拉奉[J].中国药房,2004,6:370-371.

[4]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