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筐织篓巧收口,雕龙画凤妙点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1

编筐织篓巧收口,雕龙画凤妙点睛

王友森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二十八中学266200

美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完美的结尾。如果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好的主旋律是成功的另一半,那么巧妙精湛的结尾则是锦上添花了。无数教学实践都证明,生动新颖、完美的结尾则能起到巧“收口”和妙“点睛”的作用,给学生以回味。所以,设计好课堂结尾,利用好最后几分钟,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课堂结课设计常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首尾照应结尾式

我们常以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但在结课时不要忘记引导学生利用本节所学知识分析导课时提出的问题,消除悬念。如学习美国时引入这样设计:先出示美国军用军舰、飞机入侵我国南海的事件材料,接着导入:我们每个人都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美国为什么一而再地侵犯我们的祖国,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美国的自然地理和工农业状况来寻求答案。悬念的设置,已引起学生学习美国这一节课的兴趣。但在结课时须释疑解难,消除悬念: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奠定了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基础,发达的工农业生产和强大的国力也加剧了其日趋扩张的野心。经常以大国自居的美国,常常干涉别国的内政,上演着一幕幕“贼喊捉贼”的闹剧,挑起了国际上的诸多争端。由此可见,一个国家要想不受欺辱,必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如此首尾照应,既巩固了本节所学知识,渗透了德育,又使一堂课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体系。

二、激发兴趣结尾式

1.词歌曲结尾。如诗的语言、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激扬的抒情往往使人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引发心灵的感应。利用诗歌结尾可创设其特定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起伏,引起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如学习青藏高原一节时用一曲《青藏高原》结尾,高亢的音调,如万山壑中吹过一阵清凉的风,将学生引进入了那高耸入云、流连往返、久久不愿释怀的青藏高原,真正使知识融化在歌声中,深入到学生的心田里。

2.格言警句结尾。格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特点。利用格言警句结尾,可达到画龙点睛之效果。如学习“世界的聚落”时,我用鲁迅先生的名句: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点出聚落无论规模大小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3.趣味故事结尾。故事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引人入胜,这也是人人都爱听故事的原因。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其注意力不会持久集中,因而一堂课结尾的时候往往也是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此时以恰当、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便可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功效。

4.时事新闻结尾。时事新闻具有时空观念强、可信度高、感染力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找出两者的契合点,抓住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结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学习西亚和北非丰富的石油资源时这样结课:中东地区战事频频,美国等西方国家积极介入,美国等西方国家如此热心中东国家间纠纷,究竟包藏什么祸心呢?请同学们在茶余饭后来探讨这个问题吧。

5.漫画寓意结尾。漫画结课直观形象,寓意深刻,“于无声处听惊雷”启人深思。如学习“世界的人口”一节时,利用漫画《不堪负重的地球》结课,其形象性使学生在惊讶中悟到:地球上已人满为患,人口膨胀已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口的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总结归纳结尾式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形式和内在的联系,形成知识系统及一定的结构框架,教师在结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或图表归纳总结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系统认知后结束教学。这种结课方式是教师最常用的,他繁简得当,目的明确,一般用于密度大的新授课或单元教学的最后一次新授课。或可让学生自己起来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或学生之间互讲本课主要内容,查漏补缺,互帮互学。这些方式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记忆,训练了他们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同时对他们的语言能力的表达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四、练习巩固结尾式

练习巩固结尾式是教师以安排课堂练习和检测的方式结束一节课的教学。这种形式既可以反馈教学,又可以进行教学自检。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填图练习、问题抢答、问题辩论、知识小竞赛等等。如此,可刺激学生的注意力,振奋学生的精神,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知识。

五、设问伏笔结尾式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设下伏笔,启导学生课后自行探讨;或诱发一个或几个与下节课有关的问题,留下悬念,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之时收住话题,使其带着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一堂课的学习。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学生不但课后会主动去寻找有关书籍,而且还会期盼着下一节课的到来,由于评书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在高潮中结束一样,也会掀起本节课的一个高潮。

无论怎样结尾,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地理课堂变得鲜活、勃发盎然生机。要想结尾生动新颖、恰到好处乃至达到完美之境地,那就需要教师涉猎群书、夯实基础;拓宽知识,提高素质。欲问源头活水何处来?功夫依然在“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