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速度滑冰冰场管理技术要素与目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论现代速度滑冰冰场管理技术要素与目标

梁亮

前言:在研究速度滑冰运动水平与成绩发展影响要素时,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运动成绩飞跃与冰场技术的变革有直接的关系。冰场技术变革可分为宏观与微观技术变革。宏观技术变革是指用于训练、比赛的冰场从平原人工浇灌冰场到高原人工浇灌冰场,又从室外人工制冷冰场到室内人工制冷冰场环境条件的变化。冰场技术变革的特征首先是改变了影响运动成绩提高的“宏观”环境(如空气阻力、冰面摩擦阻力、适宜的比赛温度环境等)。微观技术变革是指现代室内人工制冷冰场管理技术(包括水质处理、冷冻、浇冰、室温控制、特殊的训练环境设施技术及工艺等)。此技术变革的特征是把解决空气阻力、冰面摩擦阻力、适宜的比赛、特殊的训练环境达到理想“微观要素”可控、量化而影响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在高水平速度滑冰发展的今天,挖掘运动员自身体能与技术方法的训练取得运动成绩的途径越来越困难,(也许还要经过漫长的时间)。而探索冰场未来技术的发展,运用更多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方式手段对运动成绩极限的突破、创造新的纪录,可起到与技术体能训练异曲同功的效用。但我国现代冰场管理技术滞后,其中折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理念落后、相关技术手段不匹配等因素。

本文从研究探索现代冰场管理技术出发,分析各“微观”操控技术要素的内容及其影响运动成绩的机理,揭示冰场技术发展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目的是进一步探索我国现代化冰场管理及技术创新理念,推进国际高水平速滑场馆的创建,承担更多的世界大赛,促进速滑运动水平与成绩的突破,在中国诞生新的世界记录。

一、速度滑冰现代冰场管理技术要素

水质控制技术主要解决水质成分配置、水温控制。制冷控制技术主要解决了滑冰、制冷速度、结冰表面硬度和冰温等问题。冰控浇筑技术主要解决了铰链冰的厚度、浇筑冰层厚度、浇筑冰速度和浇筑冰的完成等问题。环境控制技术主要解决了雾、冰霜冻、气温和湿度、气流方向、氧气、二氧化碳浓度控制、空间和空间色彩对感官和心理的影响。培训和指导技术主要解决了现场智能速度制导训练。竞赛裁判员设备技术主要是解决电子、智能裁判的管理。

二、主要技术要素与影响运动成绩机理浅析

2.1水质控制技术

冰场技术的第一任务是解决冰场的滑度(摩擦阻力)问题。冰场滑度是指冰刀(金属)与冰面的摩擦系数的大小,冰场滑度是运动员取得运动成绩必要条件之一。冰场滑度的好坏首先取决于结冰水质所含成分比例、冰面硬度、冰面温度和冰面光洁度。保证冰场滑度需要以下几方面技术解决。

2.1.1水质成份配置普通的水中含有很多杂质和矿物质成份。含有不同物质的水结冻后,冰的结晶体结构、密度不一样(纯水的冰结晶体结构(分子构造)相同且密度相等),而密度和硬度不同结晶冰面影响冰刀的滑度和摩擦阻力。冰场达到最佳的滑度是水质配置技术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1.2水温控制水温度控制目的一是将水中配比的其它成份物在一定水温下完全溶解并均匀分布在水中,使冰结晶体密度变化来影响冰面的硬度而减小与冰刀的摩擦力。二是利用其温度将冰基层冰面溶解,使新形成的冰层与原冰基面牢固结合成一体。解决水质技术需要水质检测技术和滑度实验技术相结合,水质检测作为定性数据分析,不同水质配置产生的冰质滑度与冰刀的摩擦系数可进行实验,作为最后的实践效果基础配比数据。

2.2制冷技术

冰的滑度与冰的硬度和表面温度有关系,保持冰的硬度和表面温度取决于制冷机组设备的性能、制冷介质、管网铺设方式和工艺调节。工艺调节是在机组设备的性能基础上进行,冰面需要什么样的硬度和表面温度主要是调节机组的制冷介质单位时间内的输出量和机组间歇开停的时间与次数。

2.3浇冰工艺技术它是利用浇冰车技术的性能完成铰冰厚度、浇冰速度、浇冰的厚度、浇冰光洁度的最后的保证。此技术的重点是;根据不同工作内容(赛前修整冰面、比赛间浇冰时机等)的需要控制浇冰车运行速度、铰冰刀的旋转速度与铰冰深度、铰冰残宵清除、给水量的控制。赛前修整冰面主要任务是保持冰场基面35~45mm的厚度和水平度。

2.4环境控制技术场地温湿度的控制是保障运动员在最适宜的(体表)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比赛,才能创造好成绩。由于冷热交换,冰场表面将很快结霜,为避免霜积聚,需要气体交换系统将冷气体向上吸并排出室外,这需要在空调设备调整排气流量给以保障,保持冰面恒温不结霜和适宜的室温。

2.5电子化速度引导训练速度滑冰馆大部分时间作为训练功能使用。应利用高科技的电子技术辅助速度滑冰运动员提高速度和强度训练。目前国内外速度滑冰馆没有这个功能。

2.6智能化裁判管理系统目前国际与国内标准比赛速滑场地多采用日本或德国电子计时系统。但是,随着速度滑冰运动的发展与运动成绩的快速提高,已有的(有线切光)电子裁判系统的缺陷显露出来;因切光器装置由人工放置在终点线上,经常出现激光器被踢使切光信号中断而丢失成绩记录,系统控件多、操作复杂、弯道切线监视、换道监视、终点裁判监视人为进行,人为因素多、裁判人员过多。

结束语:目前,我国速滑溜冰场技术的变化已经跨越了宏观发展的时代,微管理技术改革相对滞后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要引进和创新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理念,加强先进的专业技术人员(水质检测、冷冻、浇注冰、环境技术、电子技术等)的培训创新现代溜冰场的管理技术体系。创建国际高水平的世界速滑场馆,开展更多的世界大赛,促进速滑成绩的突破,新世界纪录诞生于中国滑冰馆。

参考文献:

[1]谢晶,陈维刚.制冷与空调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8.

[2]张刚,等.体育径时自动计圈器计时系统[J].全国体育系统仿真与虚拟现实论文报告汇编,2004(11):55-56.

[3]蒙猛.新编速度滑冰裁判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