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实效问题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1

高中德育实效问题之我见

马丽娜于庆刚

马丽娜于庆刚山东省龙口第一中学265701

摘要:德育的实效问题引起了广大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德育必须注重实效,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德育工作取得的实效不是十分理想,从而产生了一些困惑,值得我们去认真分析、思考。

关键词:德育实效分析思考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实效,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实施德育工作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辛辛苦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了很多工作,而取得的实际效果甚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困惑。

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为解读困惑,笔者只就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第一,要考虑是否把德育教育工作做虚了,要变“虚”为“实”。

首先,要深刻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让德育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如:做人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学做人最主要的是抓好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对学生实实在在培养、训练,促进学生改变精神面貌进而实现学风、校风的转变。做人教育是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我们发现学生的言行举止出现不少问题,要扭转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是简单地学习一些条文规定、开会讲一讲就可以的,而应当通过目标明确、具体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实实在在的工作促其良好习惯的养成,不要错过中小学阶段的最佳时期,要教育学生知道行为规范的每一条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要求、应该怎么做。这都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抓得住的,只要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养成,良好习惯一经养成,将终身受益。

其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适时提出进行什么教育、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才能产生实效。

第二,要考虑德育教育是否遵循了教育规律,切忌“高”“大”、“空”。

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一样,应该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与要求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是德育工作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规律,不能有“随意性”、“盲目性”,不能搞“频道常换”,更不能“运动式”、“一刀切”、“成人化”及教育内容与要求的“高”、“大、“空”。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过高,学生做不到,等于没用,只能落空,要求要从最低层次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因此,为避免高、大、空现象,要做到以下三点:

1.我们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要求要符合学生的行为能力。

2.我们的教育内容与要求是一个从最基本的要求开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动态发展过程。我们应认真遵循这条德育工作最基本的规律。

3.要研究并掌握不同教育阶段教育内容与教育要求的“度”。德育作为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应建立自己科学、稳定的内容体系。

第三,要考虑工作是否对路,切忌空洞说教。

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德育,是国家教育方针中规定的“诸育”之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做好德育工作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懂得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实施教育绝不能脱离他们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接受能力,就是说要因人而异,工作要对路子。工作对路,可以一分劳动一分收获,可以事半功倍,否则德育的实效就会大打折扣。另外,空洞的一味说教、训斥,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心理障碍,离心率上升,还容易对老师产生“黔驴技穷”的心理定势,因而降低老师的威信。由于不对路子,很难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要考虑教育内容、方法是否适应新的教育形势,要符合时代要求。

当今教育改革方兴未艾,以人为本、锐意创新、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此要求德育工作也毫不例外地进行改革,摈弃不适应现代要求的一些做法。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可见热爱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是当前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更新思想,营造科学、民主、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转变对学生的评价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帮助未成年人学会分辨、学会选择,依法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新时期赋予了德育工作新的内涵,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深刻领会新时期德育工作要求,才能做好德育工作,才能取得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的确,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德育处孙学策处长曾经说过:“德育的实效问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值得认真研究的大问题。”尤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德育实效性研究,更加必要。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对教育进行反思和研究,要形成反思、评价、改进的良好机制。就自我而言,所讲的四个方面只是我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笨拙的看法,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广大教育同仁能举一反三,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