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徐霞

(乐山市井研县人民医院四川乐山613100)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予以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参数水平检验,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压积、凝血酶原时间对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出血组与无出血组血小板参数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肝硬化;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182-02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病情严重患者可诱发出血进而死亡,因此有效预测患者出血发生及发展对降低肝硬化死亡率和提升肝硬化临床控制力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笔者主要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36例我院于2014年2月到2015年6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现将患者资料整理如下:观察组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2.3±5.6)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4例,初高中16例,小学6例;其中出血13例,未出血23例。同时选择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52.6±5.9)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5例,初高中16例,小学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晨起后抽取外周静脉血4ml,之前空腹8h,血液标本抗凝处理2ml摇匀,采用血凝用试管取静脉血2ml摇匀行血浆分离(时长15min,转速:3000r/min)并检测。使用仪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以及配套试剂,检测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压积(PCT)等;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和配套试剂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所有测验均在标本采集后2h完成。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各项指标(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压积)、凝血酶原时间;另外观察组依据出血情况分为无出血组(23例)和出血组(1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以及凝血酶原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根据SSPS19.0统计学应用软件对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年龄、性别)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n)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血小板各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结果对比

两组研究对象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压积、凝血酶原时间对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所示。

2.2无出血组与出血组血小板参数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结果对比

无出血组患者23例,PCT(87.8±29.6)109/L、PDW(17.3±1.6)fL、MPV(14.7±0.7)FI、PLT(0.27±0.09)%、PT(15.3±2.3)s;出血组患者13例,PCT(52.4±18.2)109/L、PDW(21.5±2.2)fL、MPV(16.3±1.5)FI、PLT(0.20±0.12)%、PT(22.1±2.6)s。观察组中出血组与无出血组血小板参数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体抗纤溶物质及纤维蛋白溶解物灭活和合成的主要场所,能够调节人体的抗凝血系统以及凝血系统之间的关系,一旦出现肝硬化,会造成体内大量肝细胞损伤甚至坏死,进而导致体内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的功能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2]。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可有效反映人体肝功能受损程度,如果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短,说明肝功能受损小;反之延长时间越长,肝功能损伤越严重,出血发生率相应提高;如果患者已经出血并且出血严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更明显[3]。如研究所示,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另外出血组患者凝血酶原延长时间更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凝血酶原时间与肝硬化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因此在肝硬化程度诊断中应用价值明显。血小板是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血小板功能的变化能够明确反映人体骨髓中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情况以及代谢增生情况,研究表明,观察组血小板参数明显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另外出血组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血小板参数也可用于肝硬化诊断。

综上所述,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侯会香.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6):86-87.

[2]向小红.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4):510-511.

[3]赵德刚.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测对肝硬化患者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民康医学,2015,(2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