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思维能力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1

浅谈小学语文思维能力培养

吴春梅

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第三完全中学124000

摘要: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因思维能力的欠缺,已影响到阅读与表达的质量。小学阶段是人的教育启蒙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思维能力等的形成影响极为深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育创新的今天,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在教学中重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主体思维能力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句话告诉我们: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是课堂的主人,学习兴趣浓,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意识的培养等都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下面就培养思维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在感兴趣中理解分析,提高思维能力

1.激发好奇心。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在强烈好奇心驱使下,学生才能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如:《猫》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说猫老实吧——它既贪玩又尽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问:作者为什么说猫老实却又说它贪玩?又尽职呢?通过讨论,就会把课文理解得更深,学生的思维也更深化。

2.创设课堂情境

(1)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知识,进行理解分析。学生的思维像生长在温床上的小苗,能力怎么会不提高呢?

(2)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学也如此,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放下严厉的批评、呵责,多鼓励、表扬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给予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表情,对学生的刺激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如在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上,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并通过当堂批改或讲评,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开阔学生思路,使那些解题中别出心裁的学生得到赞誉。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鼓励的目光。多夸奖孩子们“好极了”、“你真棒”等,教师还可奖励学生小红花、作业本等物品,这样让课堂气氛积极向上,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学生这样才能不断进取,有旺盛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思维能力。

(4)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刺激学生的视听。对于枯燥的说明文、古诗等,教师再好的教态,再美的语言也无法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时候需要我们的视听刺激来帮忙。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小学生对“晶莹的球体,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摇篮”等是不理解的,借助多媒体来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听着学生“哇哇”的赞叹、满意而精确的回答时,你会对你的设计感到欣慰。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思维能力提高的表现。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我采用学生试着提问,学生通过思考来自行解决的方法。由于提问者与回答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具有同等的学习者地位,因此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消除在课堂回答过程中的紧张感,能为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既无拘束又较热烈的教学环境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进而促进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通过多向地质疑,学生理解这句话就有了一种多侧面、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维出发点。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要形成固定的模式。

三、教学中要注重培养想象力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从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学“甜”,学生能联想到“舌头舔着甘蔗真甜”;在词语教学中,在古诗教学中,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泊船瓜洲》一诗,引导学生抓住“绿”字,想象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让学生仿佛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诵读,就不难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乡。在想象训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随之发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