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与传统手术的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与传统手术的对比研究

杨金土田东

(平利县人民医院普外科陕西安康725500)

【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与传统手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儿68例随机分为两组(n=34),对照组使用传统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下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手术基本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双侧患儿、单侧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比研究组多,数据比较,P<0.05;研究组并发率2.94%明显低于对照组20.59%,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手术用时短、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患儿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治疗效果显著,是高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传统手术

【中图分类号】R6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108-02

早产儿多发腹股沟疝,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1]。长期的临床治疗及研究发现,患儿年龄大于6个月,自愈率变低,随着患儿年龄增长,活动量变大,引发的不适感越加明显。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是被临床实践证明的高效的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术式,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性,手术创伤大、瘢痕遗留,且有一定的复发性。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使用,其效果被广泛认可。本次研究,对比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效果,以期提高小儿腹股沟疝疗效。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2014年10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儿是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腹股沟疝临床诊断标准,且排除嵌顿疝、复发疝、精索鞘膜积液、巨大疝、嵌顿疝、滑动疝,最后确定6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研究组44例。对照组男28例,女6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22±1.15)岁;单侧21例、双侧13例。研究组男29例,女5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31±1.20)岁;单侧20例、双侧14例。两组研究对象例数、年龄、男女比例、发病部位等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加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儿术前禁食6~8h,充分排尿后全麻插管。对照组患儿在腹股沟韧带中部靠上2cm处斜向切2~3cm的切口,经外环口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到达内环时男性患儿游离精索,女性患儿游离子宫圆韧带,在精索(男性)或子宫圆韧带(女性)前内侧找出疝囊,横断并向内颈部游离,行高位结扎。研究组患儿头低足高平卧后脐带上方皱褶处切0.5cm切口,插气腹针建立气腹,维持腹压1.064~1.33kPa,插入腹腔镜探查两侧内环口是否有完全闭合、隐性疝存在;腹腔镜指引下在下腹中耻骨联合上方戳小口,戳口点于内环口连线与内环口水平线夹角约30°处,置入相应的腹腔镜操作钳于未闭内环口体表投影处皮肤戳0.2cm小切口,刺入带4号丝线的穿刺针从内环口投影在体表12:00位置腹膜外潜行,由上向下从内环口穿行于腹膜外,跨过输精管和精索血管(男性)或子宫圆韧带(女性),刺破腹膜进入腹腔;操作钳拉住丝线呈双线带入腹腔并留置于腹腔内,退出穿刺针双线两端留于体外;再次从戳口进针依照首次进线路线进入腹腔,将针带线插入到留置的线圈内后用操作钳拉住双线丝线后退针,退针手法为拉出第一线圈,将第二针线带出体外,使内环口呈荷包形缝合,丝线拉紧后在体外打结,关闭内环口,线头埋入皮下;腹腔镜检查内脏无异常后退出腹腔镜,解除腹气缝合切口。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统计并发率。

1.4数据统计和处理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组间比较时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基本情况比较

对照组单侧患儿手术时间(33.18±5.54)min、出血量(9.67±3.36)ml、住院时间(5.59±1.07)d,研究组单侧患儿手术时间(16.90±5.51)min、出血量(1.97±0.55)ml、住院时间(2.74±0.58)d;对照组双侧患儿手术时间(51.03±10.15)min、出血量(20.05±5.57)ml、住院时间(7.14±1.15)d,研究组双侧患儿手术时间(29.93±5.34)min、出血量(2.64±0.49)ml、住院时间(3.16±0.44)d。对照组双侧患儿、单侧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比研究组多,数据比较,P<0.05。

2.2并发率比较

对照组阴囊水肿5例、切口易感染2例,并发率是20.59%;研究组阴囊水肿1例,无切口感染,并发率是2.94%。研究组并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均有可能引发小儿发生腹股沟疝,小儿腹股沟斜疝病理基础是腹膜鞘状突未闭锁退化[2]。传统疝囊单纯高位结扎术,临床实践表明,其疗效显著。

本次我院研究,探讨了腹腔镜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效果,研究结果为对照组双侧患儿、单侧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比研究组多,数据比较,P<0.05;研究组并发率2.94%明显低于对照组20.59%,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时,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机率小,患儿恢复快。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优势在于手术切口小,术后不易遗留明显的瘢痕;利用腹腔镜观察患儿内环口及输精管、精管、周围血管等结构,观察清晰,不会造成其他神经、血管的损伤;疝囊探寻准确,高位结扎精准,有效降低了术后复发率;可以探查出隐性疝,有利于一次性解决侧疝,避免了二次手术治疗。但是腹腔镜下手术时要注意相关问题,建立气腹时要小心谨慎,以免损伤腹腔内肠管,或形成皮下气肿;检查出隐性侧疝时需结扎双侧内环口;缝合内环口时紧贴腹膜外缝针,以免穿透厚组织;也不可穿破腹膜进入腹腔,以免造成脏器损伤。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手术用时短、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患儿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治疗效果显著,是高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昊.腹腔镜手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与开放性手术对比在疗效及安全性的优势分析[J].中外医疗,2015,22(24):69-70.

[2]徐国宏.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与传统手术的对比研究[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4,13(15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