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范敏

(四川省南部县第一小学南部637300)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任何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思维的驱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敢提问题

在教学中,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鼓励学生有不同于课本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我们要加以保护,决不能随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让学生以问倒老师、课本为一种光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1、建立和谐平等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氛围,使学生敢问。在教学中,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才会因亲其师信其道的热爱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课前、课间教师要常抽些时间待在班上,师生间身体距离的缩小,带来心灵的贴近,即使你没说什么,也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可能只是微微一笑,拍拍肩膀,摸摸脑袋,聊聊家常。不经意的小动作,带给学生的信息是强烈的——老师很喜欢我!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就为学生有问题、敢问奠定了基础。

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我们要注意在师生间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用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亲切和谐的笑容,为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创设良好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时,教师也要认真倾听,不能打断学生的发言;(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也不能嘲笑、讽刺、指责。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三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问题。

2、利用宣讲故事,培养学生提问兴趣,使学生想问。在中外的名人中,有许多是因为对前人的学说提出挑战,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比如陈景润就对华罗庚的学说提出了质疑,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建立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天动说的质疑上等等。另外,有很多的发明创造就是从问“为什么”开始的,如牛顿的地心引力就是从“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开始的,瓦特的蒸汽机就是从“壶盖为什么会往上窜?”开始的。这些故事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一项发明和每一项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无例外。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学生明白了这些,才能激起提问的兴趣,进而主动提问。

二、教给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善于提问,就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1、从课题入手提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诸多问题:天游峰在哪?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写扫路人?扫路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些问题,有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在写法上提出了疑问,也有的是学生想探求的课外知识。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紧扣重点词句提问。小学课文大都是文质并茂的佳作,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值得我们细细的揣摩品味,以期借鉴,对这些词句的学习可以通过质疑的方式加以确切的领会。如《三打白骨精》中有这样一句:“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这句话中的“闪”用得是否正确?能不能换成“走”?通过这一质疑,我们更确切的领会到“闪”代表了一个敏捷的动作,一个年满八旬且拄着拐杖的老妇人能做出这种动作,说明她与常人不同,也暴露了她是白骨精所变。

3、寻找矛盾之处提问。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发现了几处看似矛盾之处:“翠色欲流”是将流而没有流出,那么后文为什么还说“轻轻流入云际”?作者到底是想“久立”还是“坐下”?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而这些地方正体现了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4、抓感兴趣的内容提问。如学《渔歌子》一词时,有学生问:“为什么下雨了,渔人还不回去?”在学习《半截蜡烛》时,学生问:“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除了上面的,到了高年级,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空白、详略得当、布局谋篇、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提问题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重要尺度,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