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内初中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实施课改理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疆内初中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实施课改理念

孟燕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58中学830000

摘要:以教育价值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疆内初中班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汉语水平有限,知识面窄,如何将新课改理念运用在这群孩子身上,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疆内初中班课改理念教师角色

以教育价值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此次改革提出教育要体现人类的终极关怀和对个体价值的关注,明确教育价值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的核心是人的成长、发展问题。指出学生本身的健康、幸福、发展就是教育目的的本体性价值,一切教育必须关注受教育的主体——学生,而不是客体,教育的目的应该成为学生的自我追求。各学科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出台相应的对策,疆内初中班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汉语水平有限,知识面窄,如何将新课改理念运用在这群孩子身上,使课堂教学既不脱离教材又不脱离课改要求;既富有知识性又具有通俗性;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有所收获,更好地实现课改要求,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教学研究,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转变教师角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学生本身的健康、幸福、发展就是教育目的的本体性价值,一切教育必须关注受教育的主体——学生,而不是客体,教育的目的应该成为学生的自我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参加新课程改革时不仅应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更应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在新课程中,教师应由知识的“搬运工”转向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以达到教学相长。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并根据学生实际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发展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疆内初中班学生年纪很小,远离父母,他们很需要他人的关心与照顾,教师应主动走入学生。别林斯基认为:“爱是教学的媒介,友爱更是消除戒备心理的传感器。”教师应在学习、生活上多给学生一些关爱。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疆内初中班教学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教师可以真诚地向学生征求教育、教学方面的意见,体察学情,最好能每上完一节课,去听一听学生的意见,有哪些不足,在下一节课中去弥补,这既有利于教学相长,又有利于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记得曾经有人这样说过: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请走下来和他交谈。记得刚开学时,有一位学生行为习惯很差,上课总不认真听讲,批评他效果甚微,怎么办呢?我就主动找他聊天,慢慢发现,他家的孩子很多,父母不是很重视他,他很想得到别人的重视才这么做的,知道这一情况后我就主动和他聊天,关心他。后来他的表现越来越好了,成绩也越来越好了。

二、改变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中心环节,也是课改的实践过程,而教学模式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影响课改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运用适合疆内初中班《道德与法制》课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

1.精彩导入,激起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他们想学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授课前导课起着重要的作用。导课是整堂课的先导、开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整堂课的好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导课显得尤为重要。在为疆内初中班授课时,导入不能太抽象,这样他们理解不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导入最好能贴近他们的生活,易于他们理解和接受。导入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如用材料导入、故事导入、歌曲导入、笑话导入、情景剧导入。如在讲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时我就是用歌曲《我想有个家》导入的,当学生们听到这首熟悉的歌时都很兴奋,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又如在讲《师生交往》时,我选取的事例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也让学生讲讲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一下就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学生纷纷参与讨论。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能力。有些人认为对于内初班学生把知识点讲给他们让他们记住就行了,其实不然,任何事情都是要讲究方法的,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那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因为那种教学是不符合学生思维发展需要的。对于内初班学生而言,他们本身汉语水平就低,知识面就窄,我们更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表演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等等,让学生在这些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设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维,树立“不怕孩子说错,就怕孩子不说”的思想。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1)案例要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的生活圈子很狭窄,他们的知识面很窄,因此课本上的案例对他们来说很远,没有感受,引起不了共鸣。也有些学生根本看不懂,不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重新设计案例,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例子,让他们有感悟,有话可说。(2)教师应把握好“度”,内初班学生比较活跃,参与热情高,但难免会出现“跑题”等现象,这就要教师能引导好学生,做好引导者的工作。

3.设问要精心,对学生的点评要到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用一个个问题串联起来的。这就需要老师的设问要精心、巧妙,问题要有层次性,要有针对性,要步步引入,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很多情况下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设问或是课堂效果不好多半是与老师的设问有关。学生回答完了之后,老师该怎么做呢?疆内初中班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踊跃,也很有思想,教师对其回答不能不做评价,也不能一节课总用一个评价词语。在评价时,要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看到这个问题的多个层面,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但这要注意一个度,即适中,对于具有明显错误的观点要及时指正,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改错误。

4.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当前,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不再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而应树立“大道德与法治课”的观念。对于疆内初中班这些特殊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应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外书籍,多收看新闻联播,努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不仅传授好知识,还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

5.优化小结。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教学回味无穷,同时也是对一堂课的巩固、检测。小结形式既可以是教师自己总结本堂课所教内容,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总结。我更倾向于学生自己总结,这样可以更好地检测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它也是一个提升学生能力,展现学生风彩的好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力等上好一节课的22个关键要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2]付新方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改革分析[J].中华少年,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