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及治疗新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3

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及治疗新进展

陆良升

(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广西上思535500)

摘要:为了评估复发性流产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从而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病率,进而为我国妇产科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临床经验,便有必要在综述复发性流产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复发性流产的诱发病因,就提出具体的治疗进展进行深入探究。然而,从现阶段我国复发性流产治疗水平来看,仍停留于粗放型阶段,传统治疗方法无法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治疗进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复发性流产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复发性流产治疗水平已取得一定进步与发展[1]。同时,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日益严格的疾病治疗要求,复发性流产的治疗工作重心逐步向分析诱发病因及提出治疗进展转变[2]。其中,复发性流产,英文简称RSA,指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自然流产的疾病,属于临床常见妊娠期并发症,其病理机制与血栓形成倾向、宫颈机能不全、生殖道感染、免疫功能异常、母体内分泌异常、母体生殖道异常及染色体异常存在着密切联系,轻者影响患者妊娠结局,重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鉴于此,本文针对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复发性流产的诱发病因

复发性流畅的诱发因素较为复杂,涉及染色体及单基因异常、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内分泌失调、免疫因素、凝血功能变化、环境因素及核激素受体等[4]。其中,染色体异常可分为结构异常及数量异常,数量异常可分为多倍体异常及非整倍体异常,结构异常可分为重叠异常、倒置异常、易位异常及缺失异常,尤其是倒置异常及易位异常,是流产物染色体结构最为常见异常类型。有统计资料表明,超过4%复发性流产夫妇存在明确染色体核型变化,例如:倒位、生殖体嵌合体、罗伯逊易位及平衡易位等,并且单基因病变严重者存在诱发晚期流产的可能性[5]。有学者经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存在着密切联系,例如: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及P选择素基因等,并且针对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夫妇可采取胚胎植入前诊断法改善妊娠结局提高胎儿出生成功率[6]。

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因素较为复杂[7],例如:畸形子宫、子宫腔粘连综合征及子宫肌瘤等。一般说来,常见子宫畸形包括双子宫、双角子宫及纵膈子宫,特别是纵膈子宫患者可采取宫腔镜下子宫成形术治愈复发性流产,并且子宫腔粘连综合征、宫颈功能不全与复发性流产诱发机制存在着密切联系,子宫肌瘤位置及大小不同对复发性流产影响也不尽相同[8]。有学者经研究表明,异常子宫对复发性流产发病率的影响几乎可忽略不计,并且提倡育龄女性重视常规产检、婚检及妇检,有助于尽早发现纠正生殖器异常因素,客观上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保护产妇及产儿生命安全[9]。

生殖内分泌功能紊乱作为诱发复发性流产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高泌乳素血症极易引发复发性流产,但是抑制垂体前叶泌乳素的分泌量能有效降低流产发生率[10]。由此可见,针对已确诊高泌乳素血症的产妇,首要排除是否患有垂体肿瘤,为把握治疗时机奠定夯实基础。同时,黄体期子宫内膜泌乳素下降与复发性流产存在着密切联系,并且多囊卵巢综合征影响超过10%育龄期女性正常分娩,存在加大早期复发性流产的风险[11]。以萨洛尼卡治疗指南为参照,医务人员于产妇孕前正确诊断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避免内分泌因素引发黄体功能不全造成子宫内膜发育过于迟缓,无法维持正常分泌功能导致流产[12]。

人体免疫学机制广泛参与受精卵着床过程,并且母体对移植胚胎的适宜性免疫反应作为胎儿胎盘单元建立的前提条件,免疫因素可分为同种免疫型及自身免疫型[13]。其中,同种免疫指由于母胎界面免疫耐受机制异常造成胚胎受母体应答攻击引发胚胎排斥异常反应,流产是母体对胚胎产生不适细胞免疫及体液反应的结果[14]。有研究资料表明,细胞因子不止影响母胎免疫反应系统,更发挥调节血管生成因子及发育血管作用,尤其是Th1/Th2失衡因素,是诱发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原因[15]。此外,Th17细胞产生炎症细胞因子的细胞激素-17作为引发产妇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因素,复发性流产患者蜕膜及外周血中Th17细胞含量与正常产妇相比相对更多[16]。

作为现阶段研究较为广泛的复发性流产诱发因素,瘦素及核激素受体发现于患者绒毛外及绒毛滋养细胞中,并且低瘦素指标与复发性流产存在着密切联系,瘦素平衡主要利用负反馈通路与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相关联[17]。其中,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英文简称PPARγ)是核激素受体的类型之一,对于调节NK细胞、T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利用活化PPARγ能抑制瘦素介导炎性因子分泌,例如:前列腺素E2、白细胞介素-6、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等[18]。此外,有学者经研究表明,糖蛋白表达下降与复发性流产存在着对应联系,但是提高PPARγ能弥补患者机体内激活免疫反应的不足[19]。

2.复发性流产的治疗进展

从现阶段我国医疗水平来看,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方法较为单一,以免疫治疗法为主以免疫调节法为辅,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与治疗方案存在着密切联系[20]。按原理机制,免疫治疗法可分为被动免疫治疗法及主动免疫治疗法,被动免疫治疗主要面向母体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以中和母体循环中自身抗体,达到抑制补体介导细胞毒作用及调节释放细胞因子的目标;主动免疫治疗法主要面向父体或第三方淋巴细胞注射可促进母体对发育胚胎免疫识别,但是尚不存在确切治疗机制,其治疗效果争议性较大[21]。

异源性白细胞免疫以复发性流产夫妇HLA异常上升相容性假说为基础,而针对原因不明的复发性流产患者采取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法,可观察其外周血Treg细胞指标明显上升[22]。有学者经研究表明,经父方免疫治疗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妊娠成功率有所提高,但是免疫治疗方法尚为存在确切论断[23],例如:治疗最佳间隔时间、是否需要冷藏细胞及纳入标准等,研究结果差异性较大。由此可见,无论是复发性流产患者还是反复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术失败患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以药物核准标准为前提进行使用,但是免疫球蛋白价格高昂,存在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例如:头痛发热、恶心肌痛及面红等[24]。

同时,伴随着免疫学研究不断深入,重点探讨Th亚群细胞及其间联系,有助于将抗炎细胞及促炎细胞平衡理念应用于研究疾病发病机制,为免疫疾病治疗拓宽范围[25]。近年来,免疫调节应用于治疗复发性流产[26],例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糖皮质激素及TNF-α拮抗剂等广泛应用于抑制过度免疫反应,但是上述干预措施尚不存在确切用药依据,存在诱发并发症及用药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其中,以阿达木单抗、英夫利西单抗、依那西普为典型代表的TNF-α拮抗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克罗恩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对于治疗复发性流产前景较为广阔,但是用药不良反应不可忽视[27],例如:脱髓鞘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征、淋巴瘤及肉芽肿性疾病等。有研究资料表明,由于脂肪乳抑制免疫系统作用,脂肪乳与新生儿菌血症发生率存在着密切联系,并且动物实验表明脂肪乳能抑制TNF-α因子产生,甚至通过减少体内毒素指标降低流产模型小鼠的流产率[28]。

3.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复发性流产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复发性流产治疗水平逐步成熟,社会对于复发性流产治疗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标准。如何提高复发性流产治疗有效率,是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综述复发性流产的概念,分析复发性流产的诱发病因,提出具体的治疗进展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贺立颖,王统菲,刘志兰,等.复发性流产患者抑郁、焦虑情况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7(3):381-385.

[2]李春萍.复发性流产42例的临床治疗及病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157-158.

[3]付蒙,彭红梅,孟元光.人类复发性自然流产相关基因[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3(3):28-30.

[4]朱航,朱红芬,齐涵沁.复发性流产女性的性激素与染色体核型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5,25(1):48-50.

[5]颜妍,鲍时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7,33(3):179-182.

[6]陈方耿,莫志平.复发性流产与免疫功能状态的关系[J].实用临床医学,2017,18(1):45-47.

[7]朱莹莹,邓福珠,黄基伟.同型半胱氨酸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8):105-106.

[8]孙晓娜.血同型半胱氨酸及硫化氢水平与复发性流产相关性研究.中国伤残医学,2016,24(8):181-182.

[9]韩红敬,沈浣,王艳槟,等.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677位多态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复发性流产.生殖与避孕,2012,32(7):486-489.

[10]陈莉,李雪莲.早期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7):1545-1546.

[11]李倩,梁晓燕.内分泌异常与复发性流产[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3,7(5):327-329.

[12]杨君,王慧玲,华方方.复发性流产与蜕膜组织中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1(32):3069-3071.

[`13]武颖,刘雁峰,何军琴,等.不同证型复发性流产影响因素及血栓前状态的相关性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6,8(3):237-240.

[14]林其德.复发性流产免疫学诊断和治疗共识[J].生殖医学杂志,2013,17(1):4-5.

[15]钟小烨,崔艳萍.复发性自然流产150例病因分析[J].当代医学,2012,23(23):105.

[16]苏辉,左莉莉,孙海茹,等.血清HCG、孕酮水平与复发性流产女性早期妊娠流产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4):595-597.

[17]谢婷,易念华.复发性流产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分析[J].微循环学杂志,2016,26(2):24-26,30.

[18]周仕华.复发性流产患者T、B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指标的变化[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7):686-688.

[19]淦月薪,张军,陈丹.细胞因子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6(9):1362-1367.

[20]李莉,王海燕,刘平,等.四种方案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分析[J].生殖与避孕,2017,37(5):371-377.

[21]林其德,苏小玲.抗磷脂抗体相关性复发性流产的诊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2):106-108.

[22]刘长明,丛林.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与治疗[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5):398-406.

[23]杨春凤,张建平.复发性流产相关染色体异常问题[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5,31(9):876-880.

[24]周丽霞,何淑贞,刘群艳,等.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孕早期免疫治疗临床效果[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33(1):26-27.

[25]孙巧霞,胡慧娴,王云.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4):64-65.

[26]董涛威,肖青,钟卓慧.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综合治疗后妊娠结局的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4,14(8):1066-1068.

[27]刘凌玉,陈意儿,应恩波.主动免疫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疗效及对LP、ADPN表达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4):271-274.

[28]李军,姚吉龙.主动免疫联合孕激素治疗封闭抗体阴性所致复发性流产临床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6,4(20):14-17.

[29]范开蓉,李玉兰,陈艳,等.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孕期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肝素治疗效果[J].广东医学,2014,35(14):2229-2231.

[30]程建华.复发性自然流产与免疫因素的关系及其不同方法治疗的效果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