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韩晓鹏

韩晓鹏/河北省平山县寨北乡寨北小学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挖掘语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情趣盎然。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从课堂入手,课堂是实施学生创新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新课堂新用语

有人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作了如下描述:新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是富有诗意的课堂,是饱含情意的课堂,是体现创意的课堂……当我们走进新课堂,就会不断听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新用语,让人如沐春风,采撷几句与大家共享。

“请选择你喜欢的……”

“请选择你喜欢的内容学习。”这是课改背景下的新课堂上老师们常用的一句话。例如在教学《趵突泉》一文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细细品读。有的喜欢大泉的壮丽、阳刚之美,有的喜欢小泉的秀丽、阴柔之美,由于学习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每个学生都学得饶有兴趣。“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学习,”把选择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读课文为例,有的学生喜欢大声朗读,有的喜欢轻声读,有的喜欢默读,有的愿意和好朋友一起读。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采用的学习方法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进行学习。

“请说出你自己的……”

“请说出你自己的感受”。“请说出你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也是当前老师们喜欢用的语言。它体现了对学生独特阅读体验的尊重。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的差异,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新课堂关注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意发展个性。“你的感受很独特”,“你观察的角度很新,你很出色!”这样的激励性评价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个性尽情展现。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写作的快乐。”新课堂应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精神上相遇,心灵上碰撞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并联系生活加以体验。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有体验、有感悟、有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解,在此过程中,师生得以共同发展。

“试一试,再试一试”“相信你,你能行……”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尊重学生,为每个学生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快乐。“试一试,再试一试……”“相信你,你能行!”充盈着老师的信任,这种信任通过教师的言语、态度、表情、行动等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促使学生产生上进的意识,朝着新的目标前进。

这样的用语举不胜举,它体现了一种爱意和关怀,一种平等和尊重,一种期待和激动。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运用这些教学用语,一定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环境,让新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实施教学民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教学民主,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前提。

创设开放性课堂教学环境。

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我首先解放思想,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改变发言先举手,上课手背后等许多制约学生发展的传统习惯。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站起来发言,自愿到讲台前演示,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合作伙伴。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给予了学生自由,放松了学生的身心,还给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便于学生激发灵感,发展个性。

例如,教学杜甫《绝句》一诗时,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有的同学擅长朗诵,就让其朗诵古诗;有的同学愿意说就让其把古诗描绘的景色说出来;有的同学擅长画画,就让其站在窗口加上动作朗诵。仅用了十五分钟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学习效率比平时大大提高,充分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灵活编排座位。

传统的队列式座位只能适应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开放性的课堂教学,需要有讨论、探究、多向交流的环境空间,我调整了座位,以小组集群而坐。如教学《匆匆》最后一课时,我实施了朗读比赛的教学方法,先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赛,然后让全组成员共同协助选手准备,接着再进行比赛,最后评议。这样人人参与,积极性高,既内化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的能力。

权衡师生平等关系。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必须创设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大胆争鸣的民主氛围,真正把自己放到和学生完全平等的位置。如教《将相和》时,教者物色角色,排练了课本剧,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表演活动的环节,其中有学生要求教者扮演廉颇的角色,教师欣然答应。然后按课文思考练习第一题的要求,组织集体评议。有的学生说,蔺相如智勇双全不畏强敌,冒着生命危险,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但大义凛然的气度表演的不够。有的学生敢于对教师的表演提出意见,他们评说廉颇是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军,但居功自傲,可在蔺相如的帮助下勇于改过,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但在表演时廉颇悔过自新的心理体现得不够。这样,让学生在生动的剧情中落实了课标,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课堂成为创造的园地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己的事,书靠自己读,问题靠自己提,答案靠自己找,办法靠自己想,练习靠自己做,可以读一读,查一查,画一画,演一演,写一写等。所有这些都得靠自己,教师只是帮一帮,引一引,导一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精神。在学生读书后,就让学生质疑并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可以采取多种汇报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作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课文这个平台,课前伸向与教材相关联的领域,课后将学到的方法用于实践。

鼓励提问,放手质疑。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任何发明、创造、改革,无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借箭的过程我采用了让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方法。首先,在学生认真读书后,让一部分同学扮演“诸葛亮”,谈谈自己是怎样去借箭的?让一部分同学扮演“鲁肃”质疑,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如“鲁肃,你明明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还要借船给诸葛亮?”“诸葛亮,你为什么选择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扮演者也可以向其他同学提问,教学完全由学生来支配……学生情绪非常高涨,内容非常充实,整节课全是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似乎忽视了老师的存在。同学们充满自信,敢于发问,勇于挑战,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我在教学《景阳冈》时,先让学生大胆质疑,一个学生提出:“老虎的爪子有几个脚趾?”全班学生听后哄堂大笑,提问题的学生脸立刻红了;面对这样一个不着边际的问题,我没有批评,而是灵机一动,马上把问题牵引出去:“你的问题很有意思,我们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或亲自到动物园仔细观察一下。”这样巧妙的引导。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使得课堂教学不会节外生枝。相反,处理不当的话,会极大地伤害这位学生的自尊心,必然会使这颗稚嫩的心雪上加霜。如果这样的话,今后我们再次让学生质疑时,他还会勇敢地举起手吗?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的个性还会张扬吗?他们只会做老师的“乘宝宝”,久而久之,必会失去童真。孩子们又怎么会在语文课堂幸福成长,又怎能成为拥有精神世界与创造力量的人?

展开讨论,深化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纠正和指导,不是一味地讲解。”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浓度,有争议的问题,一时搞不明白。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辨认中明析,相互启迪,共同提高。

仍以《草船借箭》为例。当学生向“鲁肃”质疑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肃,你明明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要借船给诸葛亮而不告诉周瑜?”“鲁肃”则回答:“因为我老实。”虽然鲁肃具有忠厚老实的特点,但这一回答显然不全面。因此,当学生质疑后,我重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全班同学再读书,再讨论。经过同学的反复讨论深入理解,终于明白:鲁肃之所以借船给诸葛亮,不仅因为他忠厚,更是因为他具有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三)课内外结合,培养自学能力。

“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如果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则可以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

以教学《田忌赛马》一课为例。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有关齐威王、田忌、孙膑和赛马的资料。上课伊始,学生便进行汇报,有的同学汇报了齐威王、田忌以及孙膑的有关故事,增进了对故事中人物的了解。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不仅主动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记录查到的资料,极大地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变“教为中心”为“学为中心”,不能只满足于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观念不仅体现在课前备课上,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具体的教学环节,以学生的学为基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忽略虽出乎意料但很有意义的疑问、建议等,及时调整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主体学习的基本策略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必须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天地。教学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他主”向“自主”转变。教师应该从讲台走向学生,以退求进,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将课堂的教学视线集中到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只有这样,才能被自己的学生喜欢,被学生家长认可,被同行称赞,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才能真正使小学语文教育从灰色的灌输和接受到绿色的养成与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