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中芭蕾舞的历史沿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4
/ 1

俄—中芭蕾舞的历史沿革

西丽娟

俄罗斯的舞蹈艺术闻名于世,其芭蕾舞称“俄罗斯学派”,在世界芭蕾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相邻,“近水楼台先得月”,两国的舞蹈艺术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如果从芭蕾舞的角度上考察,则俄罗斯的芭蕾舞对我国的芭蕾舞产生过巨大的艺术影响,这一点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一方面,是俄罗斯的芭蕾舞团来黑龙江演出,遂使黑龙江成为中国接受芭蕾舞的“第一站”。历史记载:早在20世纪之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与通车,俄国在对中国进行经济渗入的同时,也进行了文化渗透,两国的艺术交流在客观上被促进了。俄国的圣彼得堡帝国玛林斯基歌剧院芭蕾舞团导演弗拉伊热夫斯基、莫斯科歌剧院芭蕾舞导演克维亚特科夫卡娅、莫斯科皇家芭蕾舞剧院演员费奥克基斯托夫就先后随团到中国的黑龙江哈尔演演出,当时演出的芭蕾舞剧目有《天鹅湖》、《胡桃夹子》、《唐·吉诃德》等名剧。当时的演出地点分别为:商务俱乐部(今哈尔滨市科学宫,建于1902年)、哈铁俱乐部(建于1911年)、马迭尔剧场(建于1913年)等地。

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一大批俄国贵族艺术家流亡到中国,把中国当作他们的“第二故乡”。这些艺术家包括著名的戏剧家、音乐家、画家、舞蹈家,当然也包括芭蕾舞专家。他们在这里继续排练、演出芭蕾舞剧,因此,研究中国芭蕾舞史的专家学者一致公认:“哈尔演是中国芭蕾舞的摇篮”,“俄罗斯的流亡艺术家是中国芭蕾舞的生身之母”。

至20世纪30年代,由俄侨安德列耶娃、克维亚特科夫斯卡娅、舍夫柳金、福金等著名芭蕾舞导演和演员,组成了“哈尔滨芭蕾舞团”。1935年在马迭尔剧场上演了芭蕾舞剧《卡列利亚》、《睡美人》,其优美的舞蹈、精美的布景、秀美的服装吸引了无数观众,使芭蕾舞大红大紫。当时门票销售一空,大有万人空巷之势。

随后,“哈尔滨芭蕾舞团”又排演了芭蕾舞剧《小丑的受情》、《胡桃夹子》、《诺只一夏》、《公猫母猫》等,再一次引起轰动。“哈尔滨芭蕾舞团”不仅在哈尔滨、黑龙江演出,而且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先后多次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演出,并到印度、菲律宾、新加坡、朝鲜、日本等国家演出,蜚声海内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苏成为友好邻邦,两国的文化交流与舞蹈交流活动不断加强,前苏联著名的“小白桦芭蕾舞团”曾多次来哈尔滨演出,使黑龙江乃至全中国有许多人,有机会欣赏世界顶尖级的芭蕾舞艺术。

另一方面,这些流亡在中国的俄罗斯人(中国人俗称其为“白俄”)芭蕾舞专家,在演出、导演芭蕾舞剧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芭蕾舞艺术人才。他们还开办了芭蕾舞舞蹈学校,培养了大批芭蕾舞新人。如其中安德列耶娃芭蕾舞学校、克维亚特科夫卡娅艺术学校、费奥克基斯托夫芭蕾舞艺术学校等。尤其是1930年9月1日开办的安德列耶娃芭蕾舞学校,知名度最高,仅该校就培养出400多名芭蕾舞演员。该校毕业的尼娜·安塔列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成为当时中国芭蕾舞的一颗耀眼的明星。1941年,她受聘到上海演出,一炮走红。1954年,她移居澳大利亚。随后,又有不少演员到上海发展,如在上海演出的“俄国歌剧团”中的4位男芭蕾舞主演,有3位就是从哈尔滨出去的。因此,哈尔滨与上海又被认为是中国芭蕾舞的“两大基地”。

此外,哈尔演还为日本、朝鲜等国家培养出许多芭蕾舞人才,如曾任日本芭蕾舞协会副会长的小牧正英(又名菊池一惠),就是1936年毕业于哈尔滨克维亚特科夫卡娅艺术学校的学生。

当然,这些学生中,也有许多中国人。如“哈尔滨芭蕾舞团”演员尼娜·季米洛夫娜就培养出许多中国学生,这些学生都在1970年黑龙江省歌舞团(现歌舞剧院)排演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时大显身手,为黑龙江赢得了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