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鲤鱼养殖管理技术

/ 2

浅谈鲤鱼养殖管理技术

李秀清

黑龙江省安达市先源乡农牧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一、选择池塘

鲤鱼的池塘最好是选在电力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其鱼池若是旧池塘,则需要清理淤泥,以使池塘具有较好的保水性。一般池塘面积约为0.27hm2,水深为2m左右;池底需平坦拥有独立的进水排水系统。

二、放养前准备

1.放苗前准备

放苗前必须给鲤鱼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做好池塘的清整和水质调节工作。在冬季时抽干池塘中的水并曝晒,清除其中多余的淤泥,留有10-15cm高的淤泥,用生石灰化浆液泼洒全池,曝晒10-20d,这样既保证板结淤泥的疏松,同时又促进有害气体的扩散、挥发,杀灭池塘中的各种病菌、寄生虫、卵、野杂鱼等,为鲤鱼创造良好的池塘生存条件。饲养鲤鱼的池塘土质应以壤土最优,粘土次之,沙土最劣。粘土能起到良好的保水保肥效果,但很容易使得池水肥料过剩,必须经常换水。沙土保水保肥效果差,但其能使得水不容易变质,需要勤加水。壤土则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效果,具有一定的水交换能力。另外,在配套设施上,应为池塘开挖相应的进排水通道,并根据池塘规模大小设置发电装置,保证不间断供电。在放养前的一个星期,往池塘中注入1m高的水,然后往池塘中施入一定量发酵好的鸡粪,每亩池塘施入300kg鸡粪。另外,还应施加一定量的光合细菌和液体肥水型氨基酸,在水质变肥后施加芽孢杆菌,保持水色的稳定、干净。

2.放养鱼苗

鲤鱼养殖的效益与鱼苗质量的好坏直接有关。在鱼苗选择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健壮活泼、全身无病灶及大小均匀的优良鱼种,并且鱼苗品种应尽量选择当地养殖的品种。同时,应根据当地渔市价格及养殖池塘的计划产量、面积、水质和养殖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虑鱼苗放养量。此外,为避免鱼苗将病菌带入池塘,在放养前需要用3%食盐水进行消毒。根据上述池塘条件,通常可以放养10cm长的鲤鱼种,4000尾/667m2为宜,并且还可放养15cm长的鲢、鳙鱼搭配养殖,500尾/667m2为宜。

三、养殖管理

1.饲料选择。所投生产的鲤鱼颗粒饲料,蛋白含量为30%~34%,并根据鱼的生长阶段投喂不同粒径的颗粒饲料。当鱼种通过人工驯化能够形成集中上浮摄食后,改用自动投饵机投喂,在每次投喂的饲料中拌入免疫促长素(主要成分为各种免疫多糖和维生素),用量为每200千克饲料添加250克,以增强鱼体的免疫力、促进鱼类生长、降低饵料系数。当水温超过20℃时,每次投喂饲料前在饵料台前泼洒EM原露5千克,泼洒范围约100米2,每隔4~5天泼洒1次,同时在所投喂的饲料中继续添加免疫促长素。进入高温期,即7~8月份,除在饵料台前继续泼洒EM原露外,每40千克饲料还需添加EM原露1千克和免疫促长素60克,一般每隔7~10天添加1次,每次添加3~5天。养殖后期,即进入9月份以后,为增强鱼的体质,每40千克饲料还要添加维生素C10克,每隔7~10天在饵料台前泼洒EM原露1次,用量为5千克。c.投喂量。投喂饲料坚持“四定”的原则,即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每日投喂4次,每次投喂时间、投喂量依天气、水温、水色和鱼类的摄食、活动情况适当调整,一般每次投喂时间不超过1小时,日投喂量为在池鱼体重的3%~6%,以鱼吃七八成饱为宜。

2.原料及加工。饲料过程中鲤鱼全部用人工配合饲料,以当地农村产品如饼粕类、糠麸等为主,加适量动物蛋白饲料如鱼粉等。粗蛋白含量要求在30~35%左右,要求氨基酸基本平衡,饲料系数一般1.7~2左右。将原料粉碎再经配比混合,加工成3毫米粒径颗粒伺料,以备后用。

3.水质管理。结合实践经验可得,鱼池的水质不宜肥且不宜瘦,要摆正池塘里有一定的浮游生物做饵料,浮游生物会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溶解氧,一旦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不足,就会出现溶解氧降低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水体透明度要保持在2540厘米范围内。就溶解氧来说,不同鱼类对其的需求是不同的,像鲤鱼对溶解氧的需求较低,在4mg/L与2mg/L范围内可避免出现泛塘或鱼浮头的情况;一些技术人员在技术服务时,会配备2kW增氧机4575台//hm2,满足养殖户改善鱼浮头的现象,其实,使用增氧机也是需要注意的,应充分发挥其增氧、曝气以及搅水的作用,避免将增氧机做“救鱼机”使用,尤其是一些水深超过2m的池塘,高温条件下池塘较容易出现分层现象,底层水会严重缺氧,水中会出现大量硫化氢,如果盲目注水,会破坏池水分层,造成鱼浮头或泛塘的情况,所以在晴天的中午就要打开增氧机与其他增氧设备,在傍晚时关闭。另外,要注意观察池水的藻相,尤其是鲤鱼的养殖,需要培养出单细胞藻类,应以淡黄色、黄褐色、黄色与绿色的金藻、硅藻、黄藻、隐藻等为主,保证池水的小生态环境。

4.越冬管理

越冬鱼池中的水深应在1.8m以上,当天气严寒出现水面结冰现象,应在适当位置打透气孔,一般为每亩池塘打两个透气孔,每个透气孔的面积约为1m2。

5.常见病防治方法

5.1指环虫病

该病主要是由于指环虫寄生于鲤鱼的鳃丝上引起的。大量寄生时,病鱼鳃黏液增多,鳃瓣无血呈苍白色,鳃部明显浮肿,鳃盖张开,呼吸困难,病鱼游动缓慢。流行于6月下旬-7月上旬。适宜温度为20-25℃。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百毒清”或“杀灭海因”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液”浸泡。(2)用“指环虫煞星”全池泼洒,内服“高稳维C”。

5.2白皮病

病背鳍基部或尾柄出现白点,并迅速地扩大,背鳍和臀鳍间的体皮以及尾鳍处都出现白色。最后病鱼的鱼头往下朝及尾巴反而朝上,并与水面相垂直,不多久就会死亡。防治方法:拉网操作要小心,避免使鱼皮肤受伤,因体弱的鱼容易受伤,所以在饲养上,一定要使鱼吃好及体质健壮。治疗办法是: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一克全池泼洒。

4.3鲤鱼竖鳞病:病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向外张开象松球,鳞片内积聚着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用手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有时伴有鳞基充血,脱鳞处形成红色溃疡,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病鱼行动迟钝,呼吸困难。鱼体受伤鱼种在下塘前经拉网、运输、搬运、过筛等环节,由于操作不慎,会造成鱼体脱鳞或擦伤,从而感染或继发细菌性鱼病,或加重病毒性鱼病。防治方法:鱼体消毒对鱼体在下塘前用食盐、高锰酸钾、漂白粉等进行消毒。漂白粉浸洗消毒可防治细菌性皮肤病和鳃病。高锰酸钾可防治寄生虫病,食盐可防治水霉病、粘细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