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数学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新课改中数学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刘明

刘明(吉林省畜牧业学校)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存在的一些教学误区与对策进行了思考。如只求热闹不要纪律,只求情景而忽视实际,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求实效,只求探索拒绝接受,只求肯定不敢否定,只求多媒体课件而忽视黑板的功能,过分追求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只有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才不致步入误区。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教学实效纪律

0引言

新课程改革以后,确实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可是,由于课堂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加之新课程理念的抽象性,也使我们一线教师常常走入了误区。因此我们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只有转化为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才有生命力,才能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以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存在的一些教学误区与对策的思考。

1只求热闹不要纪律

新课程改革十分倡导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且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下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情”,让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地“动”起来。在诸多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上,学生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上课教师俨然象节目主持人的角色,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专家指出,学校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但过分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像力。我们应该意识到,过多强调纪律、规范,常常忽略了关注个体享受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2只求情景而忽视实际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因此,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然而,也有一些老师是人为编造。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至少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2.1情境的真实性。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中真实或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情境的人为编造。情境可以虚拟,但在生活中要可能发生。

2.2情境的有效性。情境如果妨碍了学生学习的正常有序进行,那这样的情境就缺乏有效性。我们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如能力上的差异、需要和动机上的差异等等;应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在真实可信的现实背景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能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而且能应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

3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求实效

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满教师嗡嗡的声音”,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谁也听不清说什么,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鸣兵收场。

从数学知识的特点来看,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小组学习,也不是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合作。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教材,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基本估计: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需要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注意:

3.1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

3.2适时把握、激起合作学习的需要。教师应当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需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价值,有值得合作的地方,学生愿意合作,也需要合作,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的,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更有价值。

3.3合理引导、训练学生学会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如不能友好相处、讨论过于喧哗、远离讨论问题等。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六会”:学会尊重与倾听;学会质疑与求异;学会接纳与放弃;学会宽容与帮助;学会评价与创新;学会求助与生存。

4只求肯定不敢否定

一是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老师就是“很好”“你真棒”“真聪明”。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老师都给予了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老师也是同等对待,以一句“不错”一带而过,语言平淡无味。我们应该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赞赏他们良好的学习方式。如“你肯动脑筋”、“你读书真仔细”等这样的评价能引导学生在受挫时归因于自己未尽全力,从而尝试以加倍的努力去战胜困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挑战的进取心,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不会造成学生很自负,一旦受挫,则无法面对。

二是不敢否定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采用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老师不置可否,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一堂课下来,总是“好”声一片。往往由于教师没有及时做出相应的评价加之教师的暗示,学生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了误区。

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扬起自信的风帆。尤其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赞赏应该有“度”,千万不可滥用,否则便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误区还有很多,比如只求多媒体课件而忽视黑板的功能,过分追求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基础知识的训练,……这里不再一一举例。其实这些都是对课改理念的片面理解造成的。由于理解不深入,在实际操作中只模仿到了它的形式。只有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才不致步入误区。新课程改革让我们看到了梦开始的地方,那里有我们师生共同追求的梦,因为向往已久,因为梦里已寻她千百度,所以而今一旦不期而遇,更需要咱们“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高山流水的气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