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刺滞针反向牵拉针法治疗面瘫后遗面肌挛缩66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透刺滞针反向牵拉针法治疗面瘫后遗面肌挛缩66例疗效观察

屈春艳

屈春艳

张家界市中医医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摘要】目的:观察透刺滞针反向牵拉针法治疗面瘫后遗面肌挛缩66例疗效观察。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接受的66例面瘫后遗面肌挛缩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透刺滞针反向牵拉针法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常规针刺治疗)与实验组(33例:透刺滞针反向牵拉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1周后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42.42%、39.39%,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4周后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60.61%、36.4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面瘫后遗面肌挛缩患者给予透刺滞针反向牵拉针法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透刺滞针;反向牵拉针法;常规针刺;面瘫;面肌挛缩

面瘫又被成为周围性面神经炎,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面部受凉致使患者面部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患者面部运动功能障碍、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为针灸治疗,但是相关研究显示面瘫患者治疗2个月后可伴有不同程度面肌痉挛症状,久治不愈可严重影响患者颜面外观[1,2]。本次研究为论证透刺滞针反向牵拉针法治疗面瘫后遗面肌挛缩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接受的66例面瘫后遗面肌挛缩患者分别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以及透刺滞针反向牵拉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及远期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33例面瘫后遗面肌挛缩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0:13(20/13),患者年龄在25岁至58岁,中位年龄为(43.82±1.23)岁,病程最短为2个月,病程最长为13个月,平均病程(5.46±0.23)个月。对照组33例面瘫后遗面肌挛缩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9:14(19/14),患者年龄在23岁至55岁,中位年龄为(43.76±1.21)岁,病程最短为2个月,病程最长为13个月,平均病程(5.42±0.25)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会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面瘫超过2个月症状未明显改善,患者同时伴有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症状,患者入睡后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症状停止,患者神经系统检查均为阴性。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颅内病变患者。(2)排除合并中耳炎、腮腺炎、乳突炎等疾病继发面瘫患者。(3)排除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4)排除患有全身性皮肤疾病患者。(5)排除无法耐受针刺治疗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均给予常规针灸治疗,采用骨度量法定位太阳、四白、地仓、合谷、颊车等穴位,对相应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待患者得气后持续行针5分钟左右,留针15分钟后再次行针,总针灸耗时在45小时以内,行针2次,每日针灸一次,持续针灸5天后间隔2天再次针灸,连续针灸2周为1个疗程。

1.3.2实验组患者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给予透刺滞针反向牵拉针法治疗,先于透刺患者患侧四白与地仓、颊车与地仓,而后采用平补平泻法的针刺,针刺得气后针锋相对两支针一针顺时针行针,一针逆时针行针,若针下有阻滞感可反向牵拉,每组穴位反向牵拉10分钟,连续牵拉半小时,隔日1次后重复上述操作,两组治疗2周为1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近期疗效,显效:患者治疗后眼睑以及面部抽搐明显减少,面肌痉挛不会引起患者面容发生明显改善。有效:患者治疗后眼睑以及面部抽搐明显减少,面肌痉挛会引起患者面容发生一定改变。无效:患者治疗后未达有效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远期疗效:显效:患者治疗后各类症状及体征消失。有效:患者治疗后各类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未达有效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两组患者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其计数资料(%)百分数表示用X2验证;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患者治疗1周后显效例数、有效例数分别为14例、13例,对照组治疗1周后显效例数、有效例数分别为11例、10例,实验组好转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3讨论

面瘫可见于任何年龄段,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中医将其归属于“口眼歪斜”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个体患者正气不足,卫气护外能力减弱,患者脉络气血空虚,外感风寒、风热邪气,风为阳邪,轻扬开泄可入经络,致使个体患者气血阻闭,气血运行不畅,无力濡养面部经脉,故肌肉纵缓而不收[3]。针灸治疗的依据为经络学说,临床研究认为对相应穴位进行针刺可促进机体代谢,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环。对于面瘫后面积痉挛患者给予针灸治疗,可刺激个体颜面部神经中枢,促进面神经周围肌纤维收缩能力,以促进面神经炎症、水肿的吸收,促使面神经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缩短面神经受压时间,以达到保护面神经的作用[4]。面部透刺与常规针灸治疗相比,一针融汇相同经脉的不同穴位,通过同一时间段刺激不同穴位,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经气,有利于面部经络气血的运行,透刺针反向牵拉可活动面神经周围肌纤维,接触面神经细纤维局部粘连。近些年相关研究显示肌纤维有一定的自我修复,长期置针、反向牵拉可延长针感,促使不同经络气血融汇[5]。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1周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1.81%VS63.60%),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01%VS78.79%),由此可见,实验组患者治疗1周后、4周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透刺滞针反向牵拉针法治疗面瘫后遗面肌挛缩疗效显著,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资料:

[1]刘国辉.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6(17):3867-3868.

[2]郭晓娜.浅谈面瘫急性期针灸远端取穴[J].环球中医药,2015,8(11):1408-1410.

[3]刘锦锋.中药联合针灸推拿治疗面瘫36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7):75-75,77.

[4]金传江.探究中医针灸理疗对中风面瘫的治疗[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3):2491.

[5]何鎏,杨文全,邱美香等.中药配合针灸加刺络放血治疗急性期面瘫[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7):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