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BA联赛与NCAA联赛的比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CUBA联赛与NCAA联赛的比较分析

王科群

王科群东华理工大学体育学院344000

关键词CUBA联赛NCAA联赛体育竞赛

NCAA(NationalCollegiateAthleticAssociation),美国大学体育总会,它是由全美国千百所大专院校所参与结盟的一个协会。中文直译为全国大学体育协会,它并不是一个专门的篮球协会,但是它为美国大学篮球联赛制定计划和规则,所以全美大学篮球联赛就用NCAA来简称。通常所说的联赛,就是指美国第一级大学篮球联赛而言,它拥有64支队伍(2003年为65支)。此外,美国大学还有二级、三级篮球联赛。NCAA联赛历史长、影响力大,并且为美国乃至世界输送了大批篮球人才,可以说NCAA是美国甚至世界篮坛的人才库。

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hineseUniversityBasketballAssociation,简称∶CUBA)的英文缩写,它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次面向社会、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专项运动竞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CUBA不但扩大了我国的篮球人口,增加了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还借助市场化手段初步实现了“体教合一”,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体育后备人才不足,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板。

1.赛制的比较分析

由于参赛球队众多,水平参差不齐,NCAA在全国共分为32个赛区,外加一些不属于任何赛区的独立球队。每个赛区锦标赛的冠军球队都可以获得自动参加锦标赛的名额,除去新成立的西大分区(GreatWest,和大西赛区BigWest相区分)还没有这个“权利”之外,自动参赛名额共有31个。没有分区锦标赛的常春藤联盟由分区常规赛冠军获得名额,若产生两队战绩相同的情况(如2011年哈弗和普林斯顿则在中立场地进行单场决胜)。

对于很多拿到受邀名额可能性不大的球队和实力较弱分区的球队来说,拿到分区冠军是参加全国锦标赛的唯一可能。锦标赛的单淘汰赛制是其魅力所在,充满了不确定性,每年都会有一些实力在分区中较弱的球队突围,像2010年C-USA分区的休斯顿大学和美中分区(Mid-AmericanConference)的俄亥俄大学。

全国锦标赛分为东、西、西南、东南4个赛区,每个赛区17支球队,并排出种子顺位,进入锦标赛的方式不影响种子排位。每个赛区的最后两支球队首先进行第一轮(OpeningRound)的比赛,这4场比赛在同一地点举办,随后16支球队按照顺位决定对阵进行单败淘汰。进入十六强以后会休息近一周,到另一座城市接着进行十六强和八强的比赛,十六强和八强分别被称为“甜蜜十六强”(SweetSixteen)和“精英八强”(EliteEight)。最后每个赛区剩下的球队被称作“最终四强”(FinalFour),移师到当年最终四强赛的举办地进行半决赛和决赛,2011年的最终四强战将在休斯敦举行。

CUBA联赛发展势头迅猛,各高校积极参与,分区赛、八强赛席位竞争尤为激烈,目前推行的赛制已经不能适应联赛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篮球运动的开展,提高大学生的篮球运动技术水平。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小组赛。男子组16个队将分为A、B、C、D四个小组,上一届分区赛冠军队落在A组,按名次及A、B、C、D顺序蛇形编排落位。女子组分为A、B二个小组。小组赛按循环赛的积分排出小组名次。男子组排出小组1-4名,女子组取小组前4名,进入第二阶段淘汰赛。第二阶段:淘汰赛。男子组:根据小组赛的成绩,按照抽签决定的排列定位图进行淘汰赛,决出分区赛第1—12名。女子组:两组各取前4名,按照分区赛女子1-8名决赛排列定位图,进行淘汰赛,决出分区赛第1-8名。分区赛结束后,CUBA组委会组织十六强赛的分组抽签。男女十六强赛,第一阶段的比赛分A区、B区、C区、D区四个区进行,分别在分区赛承办院校或申办院校举行,第三阶段的比赛(四强赛)在申办或选定的院校举行。在分区赛结束后,按照竞赛监督委员会抽签决定的排列定位图进行淘汰赛,决出四强和总冠军。

2.竞赛管理机制的比较分析

NCAA是一个自发性的体育联合会,现有1200多个会员学校。NCAA规定:“凡是受其管理的会员都必须遵循该联合会的章程”。其基本的理念便是要使高校之间的校际体育运动竞赛正真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运动员也必须要成为学生组织的一员,这样高校校际间的竞技体育比赛就与职业体育运动区分开来。这是NCAA贯彻业余体育竞赛的一个基本哲学原则,也是学生运动员成为高等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NCAA的成员学校所开展的竞技体育是大学和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宗旨是要将校际间竞技体育竞赛正真纳入并成为高等教育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使学生运动员纳入并真正成为学生会的成员,从而在高校体育运动和职业体育运动之间划清界限。NCAA始终面向各会员组织,不分种族、信仰、贫富、肤色和经济状况的差异,尊重并帮助会员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NCAA还帮助各成员组织进行管理,敦促各成员组织遵循NCAA所制定的法律条例,如接纳入会,经济资助,招揽队员和学术要求等。各会员组织应服从NCAA的规章制度。如果出现不遵循条例的现象,NCAA则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NCAA通过每年的会员代表大会来选举和通过有关法规文件和人事任免。每个正式会员和团体会员都有一票的表决权。NCAA同时还成立了若干个由大学校长、学校竞技部主任和NCAA成员组成的分支委员会,在年会期间负责政策的审议。

中国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的管理是靠上下级隶属关系,通过纵向的信息指令和行政手段来控制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的运行和走向。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司借助手中的权力,通过大学生运动竞赛制度、运动员审报年龄的限制、项目的设置、奖牌的分配比例和各单项的得分多少等形式的控制,迫使各省、市、地区等下属单位做出大致符合上级体育部门要求的决策。这里的基层学校体育管理部门有着双重的依赖,即对教育部体育行政机构的纵向依赖和对所处社会环境的横向依赖,其中纵向依赖占主导地位。

3.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较

美国大学生篮球队和中国大学生篮球队全年的训练基本上相同,都是围绕比赛任务而制定计划。美国NCAA联赛是每年的11月底至次年的4月底,中国的CUBA联赛是每年的11月份开始至次年的5月总决赛结束。NCAA大学球队每天的训练时间控制在4小时以下,每周不得超过20小时。由于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动机是想借助大学打球的途径迈向NBA,因此均自觉利用隐性的时间来训练,实际上学生运动员在校期间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在训练上。赛季平均每周训练50个小时,非赛季平均每周训练18个小时。每周训练6次,平均每年训练2200个小时。按每天8个小时工作日算,合275个工作日。这样大的训练强度与职业队相差无几,从而造就了NCAA高水平篮球队。中国大学生CUBA联赛获前四届冠亚军球队的情况是,大部分学校篮球队训练只是安排在课余时间,学校领导对篮球比较重视和有条件的学校也只能是半天学习半天训练。

据调查,8支冠亚军队伍的训练一般是每周6次,每次2?5个小时左右,通常在赛季前一个月全天集中训练。大学篮球队在训练上要受到文化考试的影响,如期中考和期末考影响训练的连续性。其二,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运动员训练经常出现队伍不齐现象。篮球是集体运动项目,队伍不整齐训练质量难以保证,也就很难做到科学化与系统化的训练。学生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紧张,就导致训练质量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体力下降等。所以,寒暑假成为高校球队训练的宝贵时间。其三,由于学生运动员只是梦想上大学打篮球,对持续发展要求不高,训练目标仅仅是为了打CUBA,没有更高的发展要求,部分队员想有大学文凭就行了,毕业后不一定去打篮球,想靠专业找工作,因此,运动员下课后,没有想追加额外时间进行自我训炼。从前四届CUBA联赛看,总体水平有提高,但要与NCAA相比较,训练水平、比赛水平差距仍很大。

4.结论

4.1完善的竞赛组织管理机构和竞赛制度法规,是保证高校校际体育竞赛向经常化、正规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应借鉴美国高校竞赛的组织、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体育竞赛法规。

4.2各级高校体协是校际体育竞赛的重要策划、组织与管理机构。由于我国部分省、市高校体协组织不健全,已经建立的缺少专职人员,体协工作不甚得力。应健全各级高校体协,体协人员不再由行政人员兼职,成为独立的法人机构,改革目前由国家机关包办体育竞赛的现象,在竞赛体制上开拓新思路。

4.3美国的大学生体育竞赛制度比较健全,十分重视运动员比赛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大学生竞赛制度不完善,比赛少。建议教育部门和体委部门共同制定大学生体育竞赛制度,并纳入国家竞赛计划,形成传统。要继续改革赛制,进一步把竞赛搞活,各种单项比赛赛制要尽快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竞赛的多种功能。建议多举办大学生单项竞赛活动。

4.4美国高校竞技体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注重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商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高。我国高等院校的运动训练和竞赛应与地方、体委、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争取更多的体育经费,也可走联合办队的路子,提高社会化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凌平.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比较[J]..体育科学,2001.(5)

【2】金玉.美国大学校际体育竞赛管理的启示[J]..体育科学,1997.(1)

【3】DescriptionoftheProposedBudgetandFinancialReportforNCAAChampionshipsNationalCollegiateAthleticAssociation(NCAA)Homepage:http://www.ncaa.org

【4】陆淳.中美普通大学办高水平篮球队的比较[J].体育科学,2002(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