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应用研究

王晓牧

鸡西市规划设计院158100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也是城市居民亲近和感受自然的重要场所之一。

关键词:城市;绿地;设计;规划

一、前言

衣食住行是每个人离不开的,居住环境的好坏也是当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直接表现,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对居住住宅的审美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有住宅内的室内设计装饰到室外环境的美观大方也都在慢慢发生转移,从室内一角设计到室外一草一木的设计都在寻求环境品质的变化和文化情趣等。城市现代化进程逐步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要求逐步提高,人们审美品位也逐步变化,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也成为居民选择住房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小区房产的销售。国家规定新建设住宅城市居住区的绿化率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因此,国家政府和开发商都非常重视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绿化。

二、概念分析

1.城市绿地系统

所谓绿地,《辞海》中解释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均可称为绿地”。由此可见,绿地包含三层意义:一定范围的用地包括城市、乡村和更广阔的区域;环境条件包括原自然条件和人工绿化;从生长的植物看,绿地应包含林业生产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牧业用地及园林用地。

2.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以往的城市绿地系统依附于城市结构,而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城市结构应依赖于生态系统,不同规模的城市需要相应的生态环境来承载。绿量是城市生态绿地功能的基础,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还要通过复合群落结构,提高群落光合效率,从而创造良好的气候环境,同时,选用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附着、吸收、同化作用,降低污染程度,促进生态平衡,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应肩负起改善城市环境生态质量的责任。由此本文界定:“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是城市结构的软载体,是自然和人工创造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安全健康并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减缓环境压力,实现良性循环的生态保证系统,保护城市特色风貌的绿色环境空间体系。”

三、规划原则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与发展成为新世纪的主题,人类回归自然的需求,都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新要求,规划原则应该是:多维性与连续性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斑块大小结合、生态与持续性结合、乡土与生物多样性结合。

1.多维性与连续性结合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可以建设成多维实体,即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植物的生长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特点和结构形态。植物的水平生长、垂直生长、垂直绿化以及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植物群落结构都构成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多维性。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又具有连续性。城市生活区、工业区中的绿地通过廊道连接成一个连贯紧凑的绿化系统,在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及野生植物群落之间有意识地建立廊道和栖息地,结合城市道路、河流、防护地带建立绿带,使城市绿地具有良好的连接度,为城市提供真正的氧气库和舒适健康的外部休憩空间。在城乡交汇地带建设城市外环绿带生态工程,使城乡绿地一体化。

2.定性与定量结合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一定要明确各类绿地的性质、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学科研究确定绿地规模。就我国绿地现状而言,首先要保证现有绿地面积不断拓展,尤其是在一些老城市,老区要保持原有绿地不被侵蚀,同时还应多开辟街旁绿地、宅旁绿地,结合街道、河道的改建扩展,结合旧房、危房改造,尤其是在新建居住区,尽量增大绿地规划面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构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据测算,要使城市生态绿地充分发挥其净化空气、改善城市小气候、减弱噪音等生态效益,城市绿化覆盖率至少应达到30%,而我国许多城市距此目标还相差甚远。

3.生态与持续性结合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既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因此进行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就要遵循复合系统原则,研究自然状况及城市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提出维护自然环境基本要素再生能力和结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功能持续性的生态规划方案[6]。

生态规划必须把城市与区域生态绿地系统视为一个有机体进行综合规划,使其在平衡中持续稳定发展。如在城市远郊建立森林生态系,这是实现城市生态绿地稳定性的重要举措。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形成一种可持续景观[7],并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乡土与生物多样性结合

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而乡土生物又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城市绿地中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努力形成物种的多样性,这也利于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协调城市景观结构。在总体扩大绿量的基础上强调绿地均衡分布,以植物造景为主,发挥乡土物种特色,实现绿地综合效益最大化。

四、建议与讨论

根据上述关于城市绿地功能的研究新思路,发现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很少突出城市绿地的功能研究,一般只是一味地追求数量指标、简单的定性阐述以及传统意义上绿地的点、线、面空间布局,不能充分体现出城市绿地在城市中发挥的综合功能。建议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研究改变传统思路,确定以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思想为理论指导方向,从城市绿地功能研究入手,定量分析绿地空间格局以及绿地内部结构等因素与以此形成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结合传统的城市绿地数量指标体系,建立适合于地区规划建设的城市绿地生态指标体系,促进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陈洁,郎薇薇,田国行.城市规模对于绿地系统构建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5):199—202.

[2]蔺银鼎.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J].中国园林,2003(11):36—38.

[3]唐鸣放,王东,郑开丽.山地城市绿化与热环境[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2):1—3.[4]吴邵海.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探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43(6):1011—1016.[5]张崇宝.长春市绿地系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

[6]郑西平.北京城市绿地系统功能评价与发展策略[D].北京林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