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和地方戏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22
/ 2

民歌和地方戏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顾万超张萍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优美朴实的民歌、地方色彩浓郁的说唱和戏曲音乐,还是绚丽多彩的民族器乐,都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不但要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更要强调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真正得到继承、弘扬和发展。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把弘扬民族民间音乐这一课题融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水准和鉴赏力,最终达到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培养人的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呢?

一、感受民歌风格,培养兴趣

如今的声乐教材中都收入了许多优秀民歌,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利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体裁民歌的风格特征及其作用。例如:在讲《凤阳花鼓》这首歌时,我先简单介绍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流传地域及由来,感受歌中节奏和旋律的特征。然后,在启发他们理解歌中所表达的淮河两岸人民在旧社会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又深受淮河洪涝之害,过着“身背花鼓走四方”的流浪生活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结合今天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奔小康的大好形势进行重新填词,歌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使他们懂得民歌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并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民歌的产生与方言、地理环境、民间风俗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上课前我翻阅资料,学习各地方言,搜集各地风俗民情等,并结合民歌中的某些特性因素进行分析讲解,如分析山东民歌《花蛤蟆》,江苏昆山民歌《搭凉棚》,还有山歌中高亢起伏的旋律、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自由奔放的音乐性格,小调中抒情流畅的旋律,较规整的结构以及各种装饰音乐对民歌的风格所起的作用等。我还给学生讲解民族五声调式等有关知识,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了教材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在学生每次下课时兴致有余地哼唱着所学的民歌声中,不难看出学生对学习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了解戏曲音乐,激发情趣

戏曲音乐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艺术瑰宝,音乐教师绝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学内容。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人们接触这类艺术形式的机会少了,尤其是学生们对它们更是感到陌生。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教师因为自己对这些艺术形式没有足够的认识,或者说因受个人兴趣爱好的局限而在教学中忽略了这些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使学生失去了认识宝贵的艺术瑰宝的机会。所以重要的是我们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并在教学中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帮助学生了解戏曲音乐的风格特征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他们懂得继承祖国悠久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例如在讲解戏曲音乐《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时候,我首先演唱了一遍。由于这首歌曲短小生动,又兼有京剧和歌曲的风格特征,加上我风趣的模仿,所以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我便抓住时机,利用这首短小的歌曲给大家介绍京剧的有关知识,使他们对京剧的风格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我又播放京剧《智斗》给学生欣赏,启发学生在欣赏和哼唱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歌曲中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和浓郁的风格特征。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民歌戏曲音乐都是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更为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通过以上这些手段,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随着录音机摇晃着脑袋,一边跟唱,一边品味着其中的韵味,表现出他们对戏曲音乐的浓厚兴趣

三、欣赏民族器乐、陶冶情操

绚丽多彩的民族器乐和大批优秀的民族器乐曲,长期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兴趣,我给学生上欣赏课时,或利用音像图片,或启发他们思考和感受,加深他们对民族乐器中各种音色和风格的认识,并通过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内涵,启发他们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以丰富学生精神境界,陶冶他们的情操。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民族心理素质,热爱我们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和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融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做到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用自己的热情去感化学生,用美去陶冶学生,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四、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与色彩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地区之间的音乐也各具特点,因而各地民歌和地方戏曲都有其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和地方色彩,各不相同。

在中国声乐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民歌和地方戏曲风格的作品。在民歌风格方面,如蒙古族的《草原之夜》、《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新疆维吾尔族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曲蔓地》、《塔里木河》;傣族的《金风吹来的时候》、《月光下的凤尾竹》;彝族民歌的《火把节的火把》;朝鲜族民歌的《长鼓敲起来》。在戏曲风格方面如具有京剧风格的《故乡是北京》、《说唱脸谱》;具有越剧风格的《采茶舞曲》等等。还有许多的艺术歌曲采用西方音乐的创作表现手法,但仍保留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些特点如《大江东去》、《踏雪寻梅》、《黄河怨》等。

民歌和地方戏曲的风格特点演唱风格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也是民族声乐训练不如西方的美声唱法更加系统的一个原因。想要演唱好这样的作品,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特有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只有“追根溯源”才是最好的办法。平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多听多唱一些民歌和地方戏曲唱段,打好“听觉”和“感觉”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演唱这类具有民歌地方戏曲风格的作品时才不至于“心里没谱”或者“张冠李戴”了。我们以较能体现作品风格的润腔和板式为例。

(一)润腔

所谓润腔处理主要是指在民歌及地方戏曲中的装饰性部分,比如滑音、依音、颤音、衬词等的演唱和处理,润腔就是对声腔进行修饰和润色。润腔丰富而又复杂多变,任何一种记谱法都不能将其准确地记录下来。并且不同地区的民歌及不同的地方剧种之间,同样的润腔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而这些只能靠“口传心授”来熟悉和掌握。因此如果没有一些足够的民歌和地方戏曲唱段演唱的基础,在唱一些具有民歌或戏曲风格的作品时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例如滑音,在民歌演唱中,滑音使用最为频繁,并且极具变化。可以分为上滑、下滑,前滑、后滑,大滑、小滑等。在不同地区的民歌中滑音的使用规律也大不相同,如在陕北民歌中多在句末出现下滑音,东北民歌则上滑音居多。如在演唱具有上述民族风格的作品时没有注意到这些,唱陕北民歌风的作品时用上滑音多,就失去了陕北风特有的苍凉感;反之在东北风格的作品中多用了下滑音的话也失去了东北民歌爽朗的气息,即便声音再好,听起来也是“不伦不类”的了。

因此在演唱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之前,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先练习此民族的一些民歌作品,就可以让学生首先在头脑中对这一民族民歌的润腔特点有一个大致的概念,随后演唱作品时也就可以相对准确地表现出来,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演唱民族歌曲的水平。

(二)板式

这里说的板式,广义地说是指民歌和地方戏曲中一定的节拍、节奏和速度、句法特点。如民歌中常见的慢板、快板、流水板、散板;戏曲中特有的垛板、摇板(快打慢唱)等。在中国创作歌曲中很多作品都借鉴采用了民歌和地方戏曲的板式特点,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这一点同时也是中国声乐作品与西方艺术歌曲在节奏、节拍特点上最大的不同,因此很多学生在这一点上很难很好地把握。

正是由于中国歌唱艺术与中国的民歌及地方戏曲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进行中国声乐作品教学时,把练习演唱民歌和地方戏曲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在解决技法、舞台形体表演、把握作品风格等问题方面都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做到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用自己的热情去感化学生,切不可根据个人的情趣而忽略教材中有关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同时,必须吃透教材,努力掌握民族音乐中各种艺术形式的风格特征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力争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手段去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峰玉.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文化.艺术教育,2006(1)

[2]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4]俞子正.声乐教学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张锦华.声乐表演教程.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

[6]卓菲亚.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基金项目]该文章属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153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