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临床教学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感染科临床教学的思考

潘延凤

潘延凤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50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感染科临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解决临床教学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关键词感染病临床教学

临床教学是医学生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成长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重要环节。感染病学是内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近年来,新的传染病也不断出现,旧传染病死灰复燃,感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培养出临床基本功扎实、技能操作熟练的合格医学人才,是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新形势下感染病学的实习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1.存在的问题

1.1在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社会上普遍对传染病存在偏见,往往片面夸大其传染性,忽略了传播途径,这就使得刚步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对传染病心存畏惧,加之实习生普遍认为感染科为小学科,不如经典的内外妇儿重要,所以在感染科实习时往往不够积极主动,对待传染病人往往敬而远之,不深入接触病人。事实上,传染病学作为大内科的一个分支,与一般内科有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一面。普通内科学相比,传染病学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更广泛,因为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特定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流行病学特点,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生动的、鲜活的,各有其特点,通过对传染病学的学习,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1.2学生对传染病实习不够重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后人生选择的问题,一个选择是参加工作,另外一个选择是读研,以获得更高的学历,将来到更高级别的医疗单位。随着高等院校普遍扩招,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需要占用很多的时间用于面试、复试,特别是在实习阶段后期尤为明显。而选择毕业后继续读研则需要更多的时间用于考研备考上,这样的实习就像在走过场,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环节。

1.3部分实习生缺乏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学生从课堂走出来,再进入临床实习,面临的环境、学习的对象、学习的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临床实习不仅要求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再重新复习一下,而且还要将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联系起来,以理性的角度来解决临床问题。现在的部分学生进入临床后缺乏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对繁杂的临床实习兴趣不大,不积极主动、不愿多接触患者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到临床教学效果。

1.4病种单一,实习效果差。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见习、实习期间常常很难找到与教学计划相匹配的病例,从而使临床教学难以落到实处,加之课时一再压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学、书本、课堂为中心,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对传染病的认识非常肤浅,教学效果不佳。

1.5对辅助检查依赖性强,不注重临床思维。随着辅助检查技术的发展,各种疾病对应有相应的辅助检查,这些辅助检查在形态学上逼真,定量准确,对临床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刚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对辅助检查依赖性强,轻视体格检查和临床思维,缺乏理性的综合分析能力。其结果不仅得不到正确的结论,而且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不能做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

2.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有:

2.1正确认识传染病学的重要性。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全球传染病总体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但当前传染病流行形势仍很严峻,传染病谱发生了一些变化,几乎每一年就有一种新的传染病出现,而且一些老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日渐突出。通过对传染病学的深入研究学习,从而把握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对于稳定社会经济、政治,促进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十分有利。

2.2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可采用以临床问题为中心,围绕临床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导作用。通过以问题为引导,以病例讨论的形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分析”的程序进行临床教学,带教老师在各个环节中进行把握,积极引导,从而提高临床学习效率,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求知,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传统临床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1]。

2.3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原则。临床诊疗工作同其它事物规律一样,有一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临床思维贯穿于临床诊治疾病行为的始终。我们指导见习学生接触病人,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发现新的问题,再去了解、收集情况,又对疾病有了新的认识[2]。

2.4重视学科建设。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造诣,吸引优秀毕业生从事传染病临床教学工作,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和科学研究新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丽春,唐红.PBL教学方法在传染病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4):2691-2692.

【2】卓超,黄文祥,袁喆等.传染病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4,3(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