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水资源配置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水资源配置的思考

刘君

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第二管理处鲁班管理站

摘要: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数量与日俱增,扩大了灌溉的面积并提高了饮用水的供应,而工程技术和设施完备的同时,水资源的短缺也成为了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水资源配置和利用情况,分析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环境下,水资源合理节约配置的对策。

关键词:节水型;水资源;配置;对策

前言:水资源短缺不仅是单一国家的难题,也是全球范围内除全球变暖外又一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国家的要求下,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上了发展的日程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其中,如何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是研究的重点。

1水资源配置和利用情况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根据当前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提出的社会建设和发展方向,而水资源配置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具体方法,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调控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水资源利用的情况来看,供水总量同往年相比大幅度降低,提供水资源的类型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三种,供水量降低与此有着重要的关联。用水上,不同产业和使用主体的不同使得用水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从近些年的用水调查来看,生活用水的变化范围浮动不大,主要是行业用水的变化大,如某地区公示的调查数据就显示,工业用水在近十年的范围内,用水量高居首位,其次就是农业用水。排水也是水资源利用的一种形式,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部分地区的污水处理设别并不完善,给水资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1]。

水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情况,具体有三点,一是,生活用水的分配。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中,人类的生活活动是重要的部分,对水资源的需求程度也比较高。据不完全统计,一个省市的需水量就可以达到每天人均家庭117升/人左右,而乡村的用水量可达到每人每天210升左右。但在水资源配置上,因节水设施和意识欠缺,往往会提高水资源的份额,不利于资源的合理使用。二是,生产用水的配置。水资源配置中,生产用水是需水量最为多的一环,配置使用时是在农业、工业分别进行。农业用水程度的高低是配置的重要因素,而滴灌等节水模式的使用大大地降低了耗水程度,而水资源配置和使用并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未做到协调生产要素的目的。工业水资源配置上,循环用水模式的使用与先进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加上水资源的需求量上升,都是影响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因素。三是,绿化植物的水资源配置。生态建设的要求下,绿化景观和人造林的规模在逐年扩大,只依靠自然降水明显不足,需要在水资源配置中单独设计,而相关人员对实际面积的不了解,导致过多或过少的问题屡有发生。总的来说,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度不同的要素和环节进行合理控制和安排才能达到节约用水的要求。

2水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尽管水资源在利用和配置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有效水资源配置对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水资源短缺是我国不能忽视的问题,对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形成了限制,供需矛盾的激化需要合理的水资源配置进行多方协调。而且,以往的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大多是按照局部的区域的需求程度,盲目性和随意性过大,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使用,而水资源配置是在全局性的原则的进行,能够对整体的地区和社会要素统一分析,确定可行的具体方案。再加上,部分地区的生产耗水量过大,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认识程度不高等问题,都需要从水资源合理分配的角度达到水资源的有效控制[2]。

3建设节水型社会中水资源配置方法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应对水资源紧缺问题的重要建设方向,水资源配置的实施能够提高的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保证生态经济效益。为了做好水资源分配得我工作,可以借鉴的以下的几个方法。

3.1采取合适的管理措施,建设水资源工程

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想要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解决水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的方式。为了解决供水上的矛盾,水资源配置工程需要建设的项目有饮用水工程和应急水源工程。饮用水工程建设主要是针对人们的生活用水,建设时需要先根据建设区域的水源情况和经济发展,规划出能最大程度覆盖区域范围的水功能区域逐级推进。接着,在保障水资源配置合理的基础上,重点强调饮用水的安全。如某地区的平均降水量较大,耗水量为六亿左右,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远期供水存在较大缺口,因该地区临近珠三角,在进行饮用水工程建设时,水资源配置工程取水水源就可以是地区范围内的西江或者东江,该工程的沿线分别交水到广州市南沙区高新沙水库、东莞市松木山水库和深圳市公明水库。工程总引水规模为80m3/s,其中该区域的分水规模约在50m3/s,分水量可达到八亿立方米以上。在确定了整体的方案后,区域内原有的饮用水场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分散的小座水厂整合为的大型的容水量和配置功能更强的大型水厂。应急水源建设工程是在紧急情况下,保证用水的正常,维持生活和生产活动,建设时要根据建设标准,结合最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充分利用新的科技和技术手段,建立系统、科学、高效的工程管理体系,保障水源工程安全运行和统一调度。并且,要对地下水的应急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多方数据的调查和总结,得出能满足应急需求的建设方案。

同时,采取合适的水资源配置管理措施也是关键性的手段。一是,控制水量的使用。水资源配置和使用时,水资源浪费是主要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总水量的控制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相关的水利管理部门能够对区域范围内的用水客户和总量进行调查,以确定合适的供水总量,且不会对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产生影响。因社会各层面和个体对节水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参差不齐,需要一定的强制性方法,严格地约束用水行为,可以按照不同主题分别规定最大用水额度,实行定额管理,以控制水资源浪费问题的出现。还要定期地修改和制定季度或年度的用水控制计划,提高总水量控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二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严控水资源配置。行政管理手段的应用,是从水资源获取和水量控制两个方面的进行。一方面,对于直接从江河中获取水源的企业或个体要严格的审查,保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布局,并且需要到相关的的部门获得许可证明。另一方面,水量的控制需要做好计量工作,尤其是对于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等大型用水项目,如可以安装节水性报表装置,对用水量实时检测,一旦超过最大用水量就需要额外的上交水费。

3.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管理组织保障

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水资源配置需要从立法的层面,为工作提供保障,目前政府机构和行业陆续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以及各个地区相关的行政性水资源配置细则,都明确地规定了节约用水和生态要求,但大部分都是分散的内容,系统性不强,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所以,要求在原有的法律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条例。同时,不同地区因水源的分布不同,水资源的配置也存在差异,要有针对性的分别管理,对缺水严重的区域进行重点监管,使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的扩大。此外,相关的水利行业组织和机构,也要修改行业标准中的标准,修改职责不明的部分,并配合以完善的评价和监管制度,法律法规的严格要求下,规范水资源的利用,进而发挥水资源配置的作用。与此同时,管理组织的建立也很重要,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而且相关的下级管理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也是落实水资源配置的保障。

3.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障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水资源配置的实施的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进行约束和规范,但实际的配置管理却严重的缺失,急需健全的管理制度对工作内容协调。其一,建立生态制约补偿机制。生态型水节约型社会建设,需要协调的内容很多,施工要求和投入相较于以往的方式也有提高,这就要求相关的水务管理部门要为水资源配置建设准备专项的资金,用以补贴建筑单位。并且,对浪费水资源的个人或单位按照危害方治理的原则对其处理一定额度的罚款。其二,完善生态节水社会的宣传制度,注重引导人们对生态环保理念有所认识,实现生态和水利工程的双重效益。其三,健全监督管理体制。相关管理部门应根据相应的条例,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一旦发现肆意排放污水等污染物的用户要追究责任严格处理。此外,相关的个体、企业和管理人员须转变自身的生态环境观念,将生态和工程的协调作为工作的重点,自觉保护环境。

结语:总而言之,节水型社会建设能够保证水资源的合理使用,而作为主要手段的水资源配置,在实际的工作中要采用采取合适的管理措施,建设水资源工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措施,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赵海莉,张志强,尉永平.节水型社会建设绩效评估——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01):108-113.

[2]张爱胜,李锋瑞,康玲芬.节水型社会:理论及其在西北地区的实践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5,23(10):26-32.

[3]陈莹,刘昌明,赵勇.节水及节水型社会的分析和对比评价研究[J].水科学进展,2016,46(01):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