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

肖艳平

湖北省梓山湖生态新城投资有限公司437011

摘要:农业产业链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产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和研究。本文先定义了农业产业链的内涵,然后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就如何构建和优化农业产业链给出建议和途径,最后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给出结论和展望。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优化

1.引言

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里,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距离很短,农民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运到集市上销售给消费者就完成了生产——消费转化过程,有的农产品也仅仅需要简单的作坊式加工就可消费,农业产业链接环节很少。但在目前信息化、网络化、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对农产品需求变得多种多样,传统的农业已不再胜任这种供给职责,转而由第一、二、三产业联手分工协作来满足这种市场需求。农业加强与工业、商业等二三产业的联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也由此应运而生。

2.我国农业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链窄而短

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特色农产品链不多、不长、不协调,名牌农产品链少,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要。二是下游产业发展滞后,下游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其中对农业产业链影响最大的是农产品加工业,大量的农产品没有经过精加工和深加工就进入市场,没有实现相应的附加价值。此外,没有相应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配套和链接,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中的腐烂、浪费损失严重。农业产业链仍具窄短特征。

(二)农业产业链断层,联接不畅

一方面,人为割断产业链。表现为行政性区域市场分割和行业分割,以地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地方保护主义,被不同部门和行业分割的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阻碍了农产品的顺畅流通[3]。

另外,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信息化程度整体较低,一般公司、合作社、农户没有财力也没有能力来进行较大的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户和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取信息能力差,信息传递效率有限,信息流的滞缓、偏差、断线阻碍了产业链联结。再加上农业的分散性和小规模特点,使得农业产业链松散,在生产组织、质量监控、信息传输、价格协商等方面难度较大,加之诚信问题和机会主义,增加了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易费用。

(三)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

农业产业链运作效益的发挥依赖于各利益主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真诚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然而,由于农产品市场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多数农户还是在分散经营,几乎是以完全竞争的形式,将农产品销售给批发商或者零售商。农户在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市场交易成本高昂,难以分享农业产业链运作带来的效益。现有的农业产业链组织也以小型、松散联合的形式为多,环节的组织不协调,企业与农户、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组织不协调,影响了整个农业的效率与竞争力。

3.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从而不断地使农业产业链走向优化,组织从松散到紧密,从生产为主到销售为主,从单一到综合,从短到长,从小到大,从内到外。

(一)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

一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从纵向角度使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并主要在农产品加工业上做文章,尽可能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实现价值增值;二是增加产业链横向延伸,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使得各个产业环节和产品功能得以扩充。农业生产不仅是获得农产品的过程,其间,利用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性、观光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可以开发旅游观光农业,还可以作为农业教育基地、农业科研基地等;三是扩大产业链的厚度,即壮大农业产业链的规模,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才能产生出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二)不断提升和整合农业产业链

产业链的提升是指产业链整体素质的提高,即产业链的各环节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密集化和高附加价值化的演进。它也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在产业链中的体现。这是产业链优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至为关键,但在产业链优化中较少提及。实际上,这一优化内容既不同于产业链的延伸(环节多少或路线长短),也不同于产业链整合(环节之间的连接合作、协调合理),而是各个链环的知识含量、技术层次、资本密集程度和附加价值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尤以技术素质至为重要。

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技术层次不平衡。一方面,环节之间的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特别在农业产中部门,耕作方式仍以传统技术为主,种子(种畜)的改良较为缓慢,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较低,不能适应后续加工部门的需求,影响和制约了产业链资源转换效率。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与现代化要求相比较都还需要不断提升。即使在技术程度相对较高的农产品加工部门,我国总体技术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全面提升产业链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率。

(三)推动农民进入产业链

构建农业产业链,目的之一是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使农民真正得利。要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实施产业化经营,使农民不仅仅经营自产初级产品,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产品深加工和大流通要求真正进入市场。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要通过科学技术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其具备参与产业链的能力。

(四)促进产业链协调顺畅

强化整链意识,使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顺畅协调,降低交易费用,获得整链效益。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来整合和引导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积极推行定单农业,使农户与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和利益共同体。尽量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避免人为割断产业链,将农产品生产流通纳入正规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1)加快农业产业链信息化建设。大量的研究表明,参与共享信息的产业链中的各成员能够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能够在行业竞争中取得明显优势,从而可以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益。同时,农产品的价值增值也能够随着产业链的信息化程度与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而实现。因此,各产业链组织都应化大力气来建立农产品信息链管理系统,简单的有人工信息网络,如通过电话、传真等传递信息,复杂的有电子互联网络,通过网页、网站等互联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或实现直接的网上供需交易。农产品信息链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整个农业产业链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2)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链物流系统。农产品物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农产品物流量大;物流运作具有相对独立性;物流点多、面广;加工增值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内容等。对农业企业而言,物流也日益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增值源泉。产业链的成本有很大一部分花费在产品周转上,要从产业链中获得利益,关键是通过减少存货与改善物流运作以削减产业链成本。建立农产品物流链管理系统的思路不外二条,一是在产业链中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统并加强管理;二是采用第三方物流系统进行物流外包并加强管理。哪一种办法省钱、省力、有效就采用哪一种办法。物流的安全、快捷、省钱就是考察农产品物流链管理系统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4.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产业链发展起步较晚,农业产业分散经营,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还非常不完善,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构建和优化农业产业链给出了建议,对如何发展农业产业链指明了方向,希冀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来推动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农业的整体弱质性状况。

参考文献:

[1]王凯.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0-21.

[2]蒋逸民.关于农业产业链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2):9748-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