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心理学理论控制工程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如何利用心理学理论控制工程质量

张景旺

湖北省武汉市430012

摘要:工程质量是建筑物的生命,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即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简称4MIE。但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人员因素是影响工程质量的最主要因素。

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包括在工程质量控制中。控制工程质量作为一项管理工作,就必然离不开对管理对象的研究,管理对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参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人,只要人参与的活动,就必然涉及到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心理学理论在控制工程质量中的重要性

控制工程质量体现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但归纳起来主要是控制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工程实体质量、施工技术资料以及安全文明施工四个方面,而后面三者本质上来说都是参建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结果。所以要保证工程质量,就要控制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而各方的质量行为又是在相关责任人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发生的。因此,通过分析研判,从各个方面综合了解人的心理,认识产生各类不良行为的心理特征,积极从心理方面寻找对策措施,将有效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

(一)让工程质量控制更有预见性。心理学讲,人的行为是心理的表现,心理支配行为,同时心理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不良质量行为的产生有其特有的心理机制,它们是行为主体存在的不良心理在各种诱因刺激下的表现。如果认清这种心理,建立起防范不良行为的心理障碍,就可以从根本上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熟悉并掌握建设、监理和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关键岗位人员的心理活动基本规律,检视他们内在思想动机、情绪情感等心理状态,从当事人显露的蛛丝马迹看出其心理异常,发现可能发生质量问题的征兆,找到可能引发问题的起因,从而预见到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

(二)让工程质量控制更有针对性。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人,一个人的气场、性格、能力等是他内在心理特征的表现,它们贯穿于人的行为、意识、心理活动始终。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取向也和他的兴趣、爱好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人都具有自已独特的个性特点,所处的岗位等外部环境不同,其产生的质量意识问题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内容。因此,根据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责任主任、不同岗位特点和各个作业人员的个性,制订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或监理细则,有效开展进场前的心理咨询教育,扎实做好每道工序施工的技术交底,确保人人按规范按规程操作,使每个操作步骤都有针对性。只要针对性地开展工程质量控制,不断丰富质量管理的内容和形式,才有助于在控制工程质量方法、手段和措施上上灵活多变,面面俱到,不留死角。

(三)让工程质量控制者更有自控力。工程质量控制渗透建设全过程,工程质量控制者自身行为也体现在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管控中,也要面临来自各方的诱惑与考验。工程建设过程中,作业层人员、不同层次管理者和各类建材供应商,往往会瞄准项目负责人、关键岗位人员,揣度心理,投其所好,不惜采用各种手段进行诱惑、腐蚀以达到逃避质量问题带来经济处罚或法规制裁的目的。这些质量控制者,既可能是建设方的组织者,也可能是施工方、监理方的不同岗位管理者,他们既要履行所在岗位的职责,手中更是拥有相当的权力,与外界打交道过程中需经历诸多的诱惑与考验。外在的诱惑与考验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加以抵御,工程质量控制者须拥有坚定信念、过硬心理素质,才能抵御来自他人和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做到位居关键岗位不被击倒,周旋于工程行业不被污染,保持好自身极强地自控能力。

二、工程质量控制中常见的人员不良心理及行为

工程建设项目中,参与项目建设者是多方的,但最直接的主要有建设、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传统观念认为,项目参与各方仅仅是简单的合同关系,处于不同位置的参与方只是相互转嫁成本,既存在共同利益也存在冲突和竞争。但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参与各方更存在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只有达到既定的质量目标,才能取得各方“共赢”效果,这才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在工程质量控制中对各方人员进行心态分析,充分把握各方人员的心理和行为,有针对性地采取管控措施,才会最大限度预防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

(一)建设单位是一项工程的发起与组织实施者。在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是出资方,它与设计、监理及施工等单位之间是委托与被委托、授权与被授权的合同关系,掌握着财权,特定的权利容易导致建设方人员出现“地主老大”的心态。建设方人员如果法治观念不强,思想上受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心理上极易失衡,在与施工、监理等方交往中,容易出于利益关系考虑,要么对看到的质量问题不闻不问,要么对质量问题解决与否听之认之,甚至不惜掩盖质量问题,成为质量问题的纵容者。

(二)设计单位是工程开工前施工图纸的绘制者。在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参与分项分部及单位工程质量的验收,要分阶段检查施工内容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要处理施工现场出现的与设计相关的质量问题,以及因功能调整或其它原因进行的设计变更。施工单位需要修改设计时,也只有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文件才具有法律效力。设计人员可能会出现设计文件中指定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生产厂家及供应商,隐性指定利用设定一些构配件的技术参数指标来限定工程材料、构件的采购范围,从面达到与采购供应厂商的利益合作;还有的因为构配件设计图纸技术参数的设定,仅能够在某一个厂家采购;也存在施工阶段通过妥协一些不必要的设计变更来增加工程经费。这些违规行为如果得不到满足,轻者在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时,不到位、不出施工现场,影响监理方或建设方组织的工程质量验收,也影响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处理时的协作配合,甚至乱作为;如果得到满足,既增加建设方额外的建设成本,也影响本单位责任主体的形象,特别是不同程度影响和扰乱工程建设秩序和工程施工质量。

(三)施工单位是工程建设的直接实施者。一线施工的繁琐与辛劳容易使施工人员产生懈怠心理,施工工期的长期性使各层次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容易产生疲劳心理,对不按规范规程操作而被查处存在侥幸,这些因素叠加影响所形成的工程实体质量问题又会有既成事实的心态,这些都是形成施工质量问题的不良心理。同时,受利益心驱使,施工单位还可能在“人机料法环”几个方面出现偷工减料、降低标准、使用不合格材料等问题,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一般谁都不敢马虎,但影响使用功能和观感的质量通病或一般性质量问题,施工方可能会打马虎眼,能不处理就不处理,能拖就拖。这些违规行为有施工方单方实施的情况,也有可能与建设、监理甚至设计等几方同谋合作,进行利益瓜分。

(三)监理单位是工程建设项目的现场管理者。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监理合同等文件,采用旁站监理等最直接方式,对现场施工工程质量等情况进行直接管控。但在质量管控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行为一是对建设方的盲从,对建设方指示惟命是从,有时候不能坚持技术原则处理质量问题;二是对施工方质量问题的隐瞒包庇,考虑到监理人员自己平时在施工方食堂同吃同喝,而且不交饭费,无利不起早,监理人员对施工中出现的一般性质量问题经常会争一只眼闭一只眼,多有隐瞒包庇行为;三是监理人员责任心不高、职业道德较差、自身专业素质低,存在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心理;四是唯利是图,不见好处设障碍,得了好处不作为,对施工现场存在的质量问题不愿说,也不敢说。

三、工程质量控制中加强心理学应用的对策

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工程质量控制,可以从干预各方参建人员的不良心理及行为入手,针对质量问题在萌芽、产生及形成三个阶段中伴随的人员心理状态,探究各方参建人员不良心理产生原因,从根源上找出应对之策,进而达到消除其不良心理生成的诱因和起因,有效防范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

(一)完善的制度是隔绝不良心理诱因产生的盾牌。参建各方人员不良心理形成中,完善的制度建设可以从根本上隔绝和扼杀不良行为产生的机会,减少外在制度性诱因,这对预防质量问题具有根本性作用。一方面对违纪犯规者,提前干预机制可以对潜在违法违规分子之心理形成巨大压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会消灭不良心理的萌动;另一方面健全完善预防惩治工程建设中不良行为的法律制度,从心理上威慑潜在的不良行为的产生,让各方参建人员意识中形成违规必裁的必然性;再者针对不同危害程度的不良行为,运用法律法规制度,及时采用相应轻重的处罚措施,使每一个不良行为都得到应有惩罚。

(二)健全的人格是增强心理免疫力的良药。参建人员不良行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有饶幸心理、从众心理以及失衡心理等。工程质量控制者应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参建人员的健康心理引导,协助他们增强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和控制力。应通过健康心理指数分析,采取有效方法评估每个人的弱点和特质,尤其要关注面临挫折及困难的心理异常者,增强他们自身的心理“免疫力”,从而有效防御不良因素的侵蚀。应引导参建人员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我做出准确的评价,并能够适时控制自我,这样可以减少外界的感染,抵抗外部诱惑,及时抑制不正当需要,或者在自己的需要不能实现时,也要有正确心态,而不能通过非法途径来解决。

(三)法治的环境是消除不良心理的催化剂。法治即法律主治、依法而治,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法治的环境是全员主张法律主治、依法而治所形成的特定意义上的群体环境。如果没有法治环境的保障,个人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只带来利益而避免损失,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不顾一切揣测和取悦管理者心态的不良心理。工程依法建设并不只是建立一套制度,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群体环境中体现的法治精神。预防和治理工程质量问题不仅需要强化以法制为内容的制度、组织等体制建设,更要催化以健康心理为核心的意识、观念和精神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遵纪守法、按规行为的良好环境,使依法守规成为参建人员的一种习惯,然后在工作中体现出来,最终实现根除导致工程质量问题萌生的不良心理。

结语

在工程质量控制方法和手段日趋完善的今天,心理学也为工程质量控制又开启了一个新的应用之窗。通过熟悉心理学在工程质量控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了解建设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心理行为,加强质量管控中心理学应用的对策研究,尽量将参建人员的不良心理解决在萌芽状态,增强参建人员的健康心理和廉洁意识,提高规范操作、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就能更好地实现工程建设的质量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一颖.社会心理学原理在质量监督中的应用.工程质量,2014.

〔2〕戴仁荣.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心理剖析与防治.理论界,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