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申俊丽

申俊丽/河北省大名县王村乡魏庄联办小学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作为数学研训员听了不少数学课,很多教师对课堂教学还有很多疑惑。下面本人谈谈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我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用书的掌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等三方面具体谈谈:

目前为止,一些教师觉得上好一节数学课很难,上好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那就更难。教师的主要困惑是对教学流程的确定,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总体特点。即: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教材编排的特点;其次要掌握掌握的基本内容及各领域特点,关键要理解掌握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特色(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上对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已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结实与应用”的基本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多样化,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教师上好一节课教学流程确定的依据。以往的教材基本是以“例题,练习”的形式呈现的,而课改之后,按《标准》的要求,教材突破了以往的例题为主中心的呈现方式,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线索,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教材设立了“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我的成长足迹”“问题银行”等栏目,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动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来说,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一方面,利用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和有趣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淘气”“笑笑”和“智慧老人”设计了引人入胜的情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教材通过展示数学自身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促使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促进学生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例如:教材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你知道吗”等小栏目,既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除此之外。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在注重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与综合的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以及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化,教材力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同一问题情境力求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问题,要充分体会到课后练习的编排所体现的层次性,以及设计的一些供有特殊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如教材设计的“数学故事”“你知道吗”“数学万花筒”等栏目,提供一定的阅读教材供学生选择阅读,力求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用书的掌握都来自于我们的课堂。

举个例子。《花园》,这是《分一分与除法》单元,内容是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一些简单问题,这是一节练习课。上这节课时,刘老师作为一节常规课对教材的掌握和处理都不错,课上精彩之处闪光点也很多,在这里不细说。只是想以此课为例共同剖析一下这样的创设情境教学怎样设计。

对教材的理解: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联系。

教材通过“花园”这一情境,提供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先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想法,教材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延伸,这类看图创设情境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看图,详细观察,理解图意,让学生说出图中数学信息。在理解教材和掌握用书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数学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结实与应用”确定教学流程。对课后习题“练一练”的处理教者要充分体会到练习的编排所体现的层次性。不要单一的训练须生知识把题作完而已。

1.估一估,量一量。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XX是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3.说谁的只数是谁的几倍,并列出算式,是培养学生思考,交流的能力。

以上这三题要理解编者的意图。

最后出现的是实践活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力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体验,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创设情境教学按照这样的思路教学,课时安排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力特点而定。

那么在实际情境教学的设计上应该注意的是什么呢?举个例子。一年级的王老师上了一节数学课《物体分类》,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了解“物体分类”是学习认识几何体的一个情境载体,在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类的知识,而本课安排的内容是在巩固学生已有分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教材呈现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一些物品,通过分一分,摸一摸等活动,逐步让学生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的基本特征,并会在实际的情境中,分辨这些立体图形。教学时,教者可以事先请学生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上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带来了什么物体,主要有什么用途,然后组内同学相互合作,把带来东西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按大小分,按形状分等等,只要分类是正确的,都应该给予肯定。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引导按形状分:长方体一类,正方体一类,圆柱一类,球一类。另外教者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过早地出现各立体图形的名称,可以先组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在充分认识这些物体的特征后,再出示相关名称,当学生初步知道了物体的名称后,为使学生头脑中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可以安排袋子中摸立体物品的活动。因为只有视觉,触觉的结合,才能使学会,较好地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所以这是教学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王老师在教学中能紧紧抓住这一点进行,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练”,不仅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以上刘老师,王老师这两节课都做到了让学生更亲近数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新课改以来,数学教学已充分被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也得到了不同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已被广泛实施。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能较快地走出教学的困惑,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