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铁路箱梁预制施工工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浅谈铁路箱梁预制施工工艺

刘宝忠

刘宝忠(中铁九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箱梁质量在桥梁施工中尤为重要。影响预制箱梁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施工工艺,原材料质量,施工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等。本文结合盘营客专第三工区预制箱梁施工情况,对施工工艺进行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箱梁;施工工艺;工艺流程

1研究目的

通过施工总结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生产率,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和确保工程质量,并推广实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为公司以后的施工提供捷径。

2工程概况

中铁九局盘营客专工程TJ-1标段第三综合作业队施工的绕阳河特大桥里程范围Dk22+948——DK29+381.5,,承台137个,墩台137个,钻孔桩1134根。本区段施工的绕阳河特大桥32m简支梁112孔,24m简支梁18孔,20m简支梁7孔。

3施工工艺

3.1模板制作。(1)32m、24m、20m箱梁模板由底模、侧模、内模和端模组成。除留有湿接缝外露钢筋处采用活动块拼装模板外,其余模板均采用整体钢模板。面板材料采用热轧钢板。(2)外侧模、端模、底模的挠度不应超过模板构件跨度的1/400,内模的挠度不应超过模板构件跨度的1/250。模板的面板变形不应大于1.5mm。32m、24m箱梁在存放期间其上拱度可以忽略不计,在铺设底模时可不设拱度,但应考虑底模可以调整高度,以便根据箱梁张拉情况调整拱度。(3)模板在设计制造时,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确保梁体各部位结构尺寸正确及预埋件的位置准确,且具有能够多次反复使用不至产生影响梁体外形的刚度。(4)为便于运输底模分6块制造,到工地后在制梁台位条形基础上拼装:两端支座及活动底模各两截,中间固定底模一截。其功能如下:两端支座底模为纵向活动式,以便梁体张拉后与梁体同步收缩;与支座底模相连的活动底模在梁体张拉前拆除抽掉,以便梁体张拉后支座底模可以纵向滑动,同时兼作移梁台车的转换支点;中部底模为固定式底模,以作为底模和侧模安装的基准。(5)底模加工制造要求:底模四个支座相对高差不大于2mm,同一支座四角高差不大于2mm,每米高低差不大于2mm。(6)侧模采用分段制造,制造要求如下:模板接缝处应严密,焊缝采用熔透焊,焊缝打磨平整,预留工地组拼的接缝须采用刨边对接,预拼后对接缝不大于2mm,错台不大于1mm,板面不平整度小于2mm/m。

3.2模板安装

3.2.1侧模板安装。(1)侧模预拼合格后用螺栓将两节侧模初步连接成整体,然后用电焊将侧模的连接缝焊接堵严。焊接宜在不与混凝土接触的背面进行,当必须在与混凝土接触的板面焊接时应用砂轮打磨平整。(2)侧模纵向移动采用卷扬机牵引台车移动,侧模到位后利用台车上水平千斤顶顶推侧模靠近底模。为便于侧模与底模螺栓连接,螺栓位置除精确放线外,尚须加大螺栓孔直径。侧模到位后先纵向精确对位后,在侧模支承骨架下内外侧各安装一台千斤顶,千斤顶全部安装到位后逐个调整千斤顶的高度使模板升高到位,然后将大螺栓拧上使其初步对位,精确调整千斤顶的高度逐个拧上小螺栓。(3)侧模拼装步骤如下:纵移台车对位,利用台车上水平千斤顶将侧模顶推到位→侧模底部安装纵向千斤顶→调节侧模高度→安装底模与侧模紧固螺栓→检查上翼缘内外侧尺寸。

3.2.2端模安装。(1)为便于内模安装,端模在结构上分为上端模和下端模。(2)底、腹板钢筋吊装后安装下端模,为便于端模安装,梁端外露钢筋待端模安装后逐根插入绑扎。(3)端模安装时波纹管及衬管应逐根与端模上锚垫板孔对应穿入,穿进时应缓慢平稳,端模两侧同步移动,不得强行推进,以免波纹管变形。

3.2.3内模安装。(1)内模采用液压式内模,整体拼装入模、分段脱出。内模全长分为5节。(2)拼装方法如下:内模在拼装台位上拼装,拼装前应清除表面铁锈及浮浆,局部接缝处的漏浆须清理干净,局部变形应及时修复。内膜从箱梁内脱出后吊装到内模拼装台位上,将内模车轮子与台位上钢轨对位。向内模车立柱顶伸千斤顶供油,立柱升高至模板在台位上的安装高度,内模车立柱分为两节,其原理如同汽车吊的伸缩臂。伸展内模两侧千斤顶将内模板块由下向上逐块顶推到位,安装内模撑杆并锁紧螺母;伸展内膜两侧模板时应注意保持三台千斤顶同步,否则会造成内模面板变形。将内模小车的4个支承螺杆向下调整到位,用同样的步骤安装第二节模板。两节模板安装到位后,利用龙门吊将两节模板对位后用螺栓将内模主梁及面板连接在一起。(3)利用千斤顶将内模顶撑到位后,应及时安装机械式撑杆,液压千斤顶不得长期处于受力状态。(4)内模拼装成整体后,用不干胶将接缝处密封。(5)检查各部位尺寸、连接及油管接缝处是否有渗漏等。

3.3张拉台座。20m箱梁设计23根Φj15.24钢绞线,单根张拉力195.3kN,整体张拉力P=195.3×23=4491.9kN。重力式台座一般适用于1000~2000kN的张拉力,就张拉力而言,槽式台座较合适,但不利于大型钢模的拆装。故采用重力式和槽式组合台座,即在重力式墩之间设传力柱,并设横向联系。传力柱一部分埋于地下,另一部分作为预制箱梁的底模的基础。这个方案同时解决了地基较软,箱梁自重大,松张起拱容易压坏底模的问题,而且省去了底模基础,节约了成本。

3.4原材料。(1)钢绞线。钢绞线应做抗拉强度、延伸率、松弛率和弹性模量试验。试验结果符合设计要求,方可使用。千斤顶、油泵和油表配套校验,所用压力表的精度不低于1.5级。使用6个月或200次以及在千斤顶使用过程中出现不正常现象时,应重新校验。根据施工经验,考虑3%的预应力损失,即实际张拉力为设计张拉力的1.03倍。台座一端为单根张拉端,分两级(每级20%)张拉总张拉力的40%,即所有钢铰线张拉到20%的张拉力后,再进行第二级张拉,不得一次张拉到40%。钢绞线单根张拉时对称截面中心线进行。(2)钢筋。钢筋采用两次成型法:在加工区分别制作梁体钢筋、顶板和翼板钢筋。钢筋严格按图纸尺寸下料、制作,采用梅花形点焊形成骨架。加强对内模定位筋的绑扎。只要按设计图纸规定的位置和数量双根绑丝绑扎定位筋,一般不会出现内模上浮现象。(3)砼。设计砼为C50,保证砼强度是保证箱梁内在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此处不作过多论述。应严格按配合比施工,坍落度一般控制在7~9cm为宜,坍落度太大,强度不易保证,并且很难消除表面的气泡、砂线等缺陷;因钢筋密集,若坍落度太小很难保证振捣密实。

4工艺流程

底板质量是箱梁施工重点的重点,为了保证底板的施工质量,我们分析研究了两种工艺流程。

一种工艺流程为:梁体钢筋制作→钢绞线张拉→支立侧模→浇注底板→安放内模→顶板、翼板钢筋制作→浇注腹板、顶板→养生→拆模→放张→存梁。这种流程易保证底板振捣密实,但要求施工人员多,工时长,配合紧密。若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将影响工程质量。特别是底板和腹板、翼板的浇注间隔长,易产生明显的施工接缝。

另一种是一次成型工艺,其流程为:梁体钢筋制作→钢绞线张拉→支立侧模→安放内模→顶板、翼板钢筋制作→浇注底板、腹板、顶板→养生→拆模→放张→存梁。这种工艺是在钢筋、模板都完成后,从腹板处下灰浇注底板。由于底板厚度只有18cm,却分布着两层钢绞线和梁体钢筋,对混凝土的流动有很大的阻滞作用。为防止木板吸水膨胀,内模都用塑料纸包裹。从两侧下灰,容易因排气不畅而在底板形成空洞。即使没有空洞,也很难保证振捣密实。从一侧下灰,流到另一侧的大部分是灰浆,也很难保证底板质量。并且侧压力大,易导致内模和钢筋偏位。

我们对这种工艺的改进主要在内模上,把内模里的木撑改为用螺丝相连的角铁骨架,在内模底部留10~20cm宽的槽。浇注底板时,在开槽处用振动棒引流混凝土,振捣密实后整平混凝土,用木板封住槽口,继续浇注腹板、顶板。这样既保证了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又加快了施工进度。

结束语

施工工艺对工程质量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要提高箱梁的施工质量就必须有好的施工工艺,并使其不断完善。本文所述的组合台座,既满足了张拉力的要求,又满足了大型钢模治理支立的空间要求。改进后的施工工艺,使箱梁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既保证了箱梁(特别是底板)的施工质量,又大大提高箱梁的施工效率,是提高箱梁质量的合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