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刘英楠张玲张翰文

刘英楠张玲张翰文

(黑龙江省公安厅安康医院150078)

【摘要】探讨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人格障碍患者,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制定护理计划。50例患者中46例患者完全康复出院,3例病情转好留院继续治疗,1例转院治疗。针对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变化特征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为治疗、护理提供帮助。

【】人格障碍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297-02

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如情感、认知、行为模式或待人方式等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对待他人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智能障碍,但是,除少数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以有所改善外,一般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人格障碍通常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长期存在至成年或终生。人格特征的明显偏离还可以发生在明显的外界因素影响下,这种情况称为人格改变。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癫痫、一些严重的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慢性酒精中毒等)、严重的精神创伤、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均可以造成患者的人格改变。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人格障碍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0~69岁,平均年龄35岁。偏执型人格障碍5例;分裂样人格障碍8例;强迫性人格障碍17例,其他人格障碍20例。

1.2方法与结果对我院收治的50例人格障碍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后制定护理计划。结果:通过我院对患者的精心护理,患者均明显好转,50例患者中46例已经完全康复,3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1患者安排转院治疗。

2护理

2.1心理护理尊重关心患者,与患者建立融洽的关系,倾听患者诉说,满足患者的社会交往,适当满足患者的需求;引导患者认识其不适当行为的不合理之处,指导患者建立适当的行为模式,对患者的适当行为表现及时给予强化;指导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家庭、工作和社会的责任感。

2.2训练患者自我控制人格障碍患者的不适当行为已成为其行为模式,正常的行为模式对患者是陌生的,护理人员首先应与患者共同探讨并制订适合患者的新行为模式,在患者训练使用新行为之初,护理人员应陪伴,不要让患者感觉无助而放弃。患者每次完成新行为训练,护理人员均应予以正面鼓励,但当不适当行为出现时,应及时指出并制止。应该指出入格障碍患者的不适当品行不可能只有一种或仅存于某一方面,因此护理人员制订训练计划时应循序渐进,由少到多,自易及难,否则患者会感到千头万绪或改变太大而无所适从,导致训练效果不佳。另外,训练中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持成果,控制进度,以确保训练的质量与稳定。

2.3护理人员应关注自我角色功能的调适由于人格障碍患者的敌视、操纵、依赖、攻击性行为等,很容易造成直接与他们接触的护理人员产生负性的情绪反应,如厌烦、冷淡、轻视、甚至训斥等,护理人员的负性态度只能破坏护患关系的建立。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不断地省视自己的角色功能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患者矫正其不适当行为。护理人员坦诚、公正、接纳的态度是一切工作的开始,在此基础之上,护理人员应该与医生及其他专业人员态度一致地,以明确的言辞告诉患者何种行为是允许的或何种行为是不被接纳的。对可接纳的言行应该提供正向的反馈或奖励,对患者表现出的不可接纳的言行应该争取说服、延迟、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解决。值得注意的是护理人员绝不可以使自己成为被患者操纵、依赖、讨价还价或攻击的对象。

2.4社会方面

2.4.1患者帮助患者逐渐认识自己精神状态,了解有关知识,认识病态行为方式对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危害,以及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帮助患者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交关系。使患者建立正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努力纠正自身的个性缺陷。要坚持调整,定期门诊复查。

2.4.2家属利用各种方式或媒体对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宣教,使家属认识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问题和缺陷,强化家庭功能,以减少患者产生偏差行为的可能,消除发生异常行为的环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家属树立信心,帮助患者克服困难,坚持矫正不良行为。教会家属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锻炼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指导家属学会识别、判断疾病症状的方法,使患者家属了解督促和协助患者纠正异常行为、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2.5康复治疗和护理提供适宜的环境,制定特定的规则和限制,定期召开会议,开展集体治疗,使患者学习按规范进行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参加工作、劳动等,以利于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

3讨论

人格特征需要多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一旦形成既在个体身上保持相对的稳定,加之治疗的难度,因此不难看出在人格障碍的问题上预防的重要性,这也暗合了我国中医“治未病”和“制(止)病胜于治病”的理论。而有效的预防人格障碍的发生应该从儿童、青少年时期人手;另外这不单是每个家庭的事情,同时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一般来说,与人格障碍形成密切相关的品行障碍,在童年或少年阶段即可出现,并贯穿整个生命过程。因此,预防尤为重要。对于这类患儿应及早进行综合性心理治疗、系统干预,以及精神卫生知识教育,提高家庭社会对其支持功能,以免病情反复波动。应注重婴幼儿、青少年时期的正确抚养与教育,保持和睦的家庭气氛,不断改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莲俊.青少年人格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52期.

[2]周方,罗小年.人格障碍的诊断——读者来信[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3]汤宇红.32例人格障碍者临床分析及相应护理措施[J].当代护士,200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