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根尖孔未形成牙根尖周病变的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成人根尖孔未形成牙根尖周病变的治疗

王长皓

王长皓(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河南周口466000)

【摘要】目的:观察成人根尖孔未形成牙尖周病变经一次性手术切除病灶,倒充后的疗效。方法:局麻下行根尖周病灶并根尖切除术,倒充,并严密缝合手术区,观察2—3年疗效。结果:89例,102颗患牙,成功97颗牙,失败5颗牙,成功率95.09%。结论:一次性病灶切除,倒充治疗成人根尖孔未形成牙尖周病变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成人根尖孔未形成牙根尖周围组织病变切除病灶倒充

【中图分类号】R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5-0184-02

恒牙在根尖孔未形成前,由于外伤、畸形、龋坏等原因,造成牙髓坏死、根尖周围组织病变,再未进行正规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完善,造成长期尖周瘘道、根尖周围组织病变,牙槽骨破坏,牙根暴露的临床上并不少见。单纯根管治疗、瘘道刮治、根尖切除效果欠佳。笔者自2000—2008年对门诊遇到经治疗观察的89例、102颗牙,采用一次性根尖病灶切除术、倒充治疗效果满意。

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1.1适应症

经询问病史有根尖症状,临床检查瘘道存在,甚至根尖暴露,组织塌陷,牙片显示根尖周有骨质稀疏阴影,根尖孔未发育完成,但冠根比不小于1:1。

1.2临床资料

选择愿意治疗且符合适应症者89例、102颗患牙,其中男53例、61颗牙,女36例、41颗牙,年龄16—45岁,上前牙58颗、下颌前磨牙32颗、下前牙12颗、由畸形引起者38颗、外伤52颗、龋坏及其它原因12颗,经单存根管治疗或根尖切除治疗或根尖刮治治疗失败者52例58颗。

2.治疗方法

①未治疗过的牙齿常规开髓、制洞、根管预备、根管封药,封药后无不良反应,可于复诊时行一次性病灶切除、根充、倒充。在根尖病灶切除时一并切除根尖周增生纤维组织、肉芽组织并刮除坏死牙槽骨,并适量切除病变牙根,对根端暴露较多者可用浸有PH=1的枸橼酸小棉球处理根面30秒钟冲洗干净。缝合时要使手术区有粘膜覆盖,必要时适当松解周围组织,缝合要严密。术后抗感染治疗一周,并于一周、一个月、3个月、半年、1年、2年、3年进行临床及X线检查。②进行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尖周病灶存在者,可一次性病灶切除、倒充。③根管治疗不良,且尖周病灶存在,重新进行根管预备、封药、充填,病灶切除、倒充。

3.疗效标准

3.1成功:①手术创口愈合良好,无根尖及牙槽骨暴露、粘膜无红肿、无瘘道形成;②牙齿松动在Ⅰ°以内、无叩痛、能正常嚼咬;③X线片显示尖周硬板完整,原有稀疏区消失或显著缩小呈新月形且周围骨质致密。

3.2失败:以上有一项不具备者均判为失败。

结果

经2—3年临床及X线片观察89例、102颗患牙,成功97颗,成功率95.09%;失败5颗,有4例因松动拔除,一例继发感染。

讨论

年青恒牙要在萌出后2—3年牙根才能达到应有长度,3—5年根尖孔才能缩窄。在此期间如果有外伤、畸形、龋坏等原因引起牙髓坏死、根尖病变,又未能经正规而科学的治疗,很容易造成牙根发育不良根尖孔未形成,并形成慢性根尖周围组织病变,造成较大面积的根周破坏。虽然有学者认为:“当牙髓完全坏死、根尖周围组织又遭破坏,在缺乏yet’tnig’s上皮根鞘的情况下,经根管清理和控制炎症,也可有不规则的硬组织形成根端屏障,达到根端封闭”[1]但对未经正规治疗,根周组织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形成瘘道,甚至根尖、根尖孔暴露缺少诱导根尖形成所依赖的组织基础时[2],是很难用单纯的根尖诱导来达到治愈的目的的。虽然病灶四周尚有防御和修复力的组织,但由于病变范围大,单纯刮治不能使病灶完全愈合,必须切除病灶,严密缝合;再者由于根尖孔较大,不做倒充也很难达到良好的根端封闭。笔者就遇到58颗用不同的单纯治疗而效果不佳者。所以为保留患牙必须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即病灶切除、根充、倒充,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

由于病灶周围尚有防御和修复力的组织,病灶切除时应注意保留患牙牙根长度和粘骨膜瓣,以求得治疗后牙齿的良好固位和病灶有足够的粘骨膜覆盖,若有组织缺损时,可以适当松解周围组织,一定要有粘骨膜覆盖手术区,并严密缝合,以免局部骨面暴露影响疗效。

根管充填时,由于根管粗大、根管壁薄,在务求根充良好的同时,应预防根折的出现;倒充时由于根管壁较薄,根管末端预备时,勿切削过多根管壁,使洞型有一定深度即可。倒充材料,由于既要有良好的封闭性又要考虑与人体的生物相容性,开始作者用银汞合金,后有说者认为玻璃离子的边缘封闭性和生物相容性较好,改为玻璃离子[3]。临床疗效观察未见差异,但作者认为玻璃离子操作较方便。

失败的原因为根尖切除过多或牙根过短造成松动,不能行使功能而被拔除,这也是该治疗方法受限的主要原因。但作者认为在不能进行根尖诱导成形的情况下,只要掌握好适应症注意手术操作,随着病变的愈合,牙齿会进一步的稳固。再度感染形成瘘道者并不多见。

参考文献

[1]王晓仪,主编.现代根管治疗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94.

[2]樊明文,主编.牙体牙髓病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05:244-246.

[3]王晓仪,主编.现代根管治疗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