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预防中药毒副作用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浅述预防中药毒副作用的方法

唐红飞罗小红

唐红飞罗小红

(江苏盐城市盐都区第二人民医院224031)

【摘要】通过资料从预防中药毒副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从中药的配伍、选用恰当的剂量、选用适宜的炮制品、正确的煎药方法、正确服药时间及方法、首选道地药材、选用合适的剂型、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辩证用药方面对影响中药毒副作用因素进行探讨分析,从而达到预防中药毒副作用的目的。

【关键词】中药毒副作用配伍炮制辩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008-02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药在治疗疾病与预防保健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的毒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药毒性即是药物的偏性,凡药皆有偏性,因此毒性具有普遍性。张子和云:"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狭义的中药毒性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性,而绝大多数药物是无毒的,因此毒性具有特殊性,是少数毒药特有的性能。2005年版《中国药典》把中药的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就是根据狭义的中药毒性而限定的。《神农本草经》把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就是根据中药有毒、无毒来分类的。

1多味功效相近的中药配伍使用

人们一般认为药味越少越好、成分愈精愈好,但多味功效相近之药配伍既可减少毒副作用,又可增强疗效[1]。如荆芥和防风、羌活和防风之相须;止痛部位在厥阴经的川芎、在少阴经的细辛、在阳明经的白芷常联用;黄芩、黄连、黄柏联用能把三焦兼顾,可泻三焦热毒。

假如上述例子中用单味药时,就需加大用药剂量,才能保证疗效。但当剂量超过一定限度时,不仅疗效不会提高,而且还可能出现下列三种情况:毒副效应;疗效下降;产生相反效果。故临床上常以多味相似功效之药物来配伍,这样在功效上会产生协同效应,而在毒副作用上。

2选用恰当的剂量

一般来讲,用药剂量和引起毒副反应的程度有直接关系。现代药理学已明确提出了“常用量”、“极量”、“最小中毒量”的界限。我们一般是在常用量范围内应用中药,在作君药时可用到常用量的最大值,也应兼顾到各药的特点。如柴胡在小剂量时(<4g)可升举清阳,中剂量时(4~12g)可疏肝理气,大剂量时(>12g)可散表透邪。

对有毒性中药更应严格控制用量,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需要逐渐增加,中病即止[2]。如马钱子含有剧毒的士的宁碱,入丸散每次0.06~0.3g,均须炮制后用,煎服以不超过1.0g为度。含马兜铃酸的广防己、青木香、马兜铃、关木通等中药可引起肾损害,如关木通的常用量为3-9g,在目前国内报道因服用关木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8例患者(其中6例死亡)中,所服用量分别为60~66g5例,120g1例,200g1例,25g连服10剂1例。

对于毒副作用较小的中药,不可随意长期或大量服用。如甘草,用量过大或久服后,可出现脘腹痞满或水肿;人参在长期或大量服用后,可出现口鼻出血、烦躁不安等。所以,即使药性平和的中药,在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时也会产生毒副作用。

3选用适宜的炮制品

中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可以增强某一作用,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常山酒炒后,其涌吐副作用减弱;醋炒延胡索中的水煎液的总生物碱含量增加,镇痛作用加强,但对肝脏的潜在毒性也随之增加,在用时应注意调整其剂量;川乌经炮制后,保留了有效成分总生物碱,而降低了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半夏的毒副作用主要对眼、咽喉、胃肠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若用生姜、白矾等辅料炮制后,可降低或消除其毒副作用;巴豆应去油取霜以去除剧泻的副作用;朱砂采取水飞法后,去除了朱砂中的游离汞,从而降低了毒性。

若用生品代炮制品或选用的炮制品不当时,就可能引发毒副作用。如半夏有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及法半夏之分,毒性依次减少,若将其混用则易发生毒副作用;不可研末服用苦杏仁,因内含的苦杏仁酶可分解苦杏仁苷而产生氢氰酸,会引起氢氰酸中毒;苍耳子中毒可导致肝肾功能改变,尤以肝肾坏死为甚,可导致死亡,因此,苍耳子药用必须炒至焦黄,使脂肪中所含蛋白变性,凝固在细胞中不易溶出,而达到去毒的目的;马钱子、乌头、半夏、天南星等,不经炮制而用于内服,就会引起中毒。

4运用佐制配伍

中药配伍组成中特设佐制药,其佐制药在方中所起作用是针对方中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时又出现某些偏性、峻性及毒副作用而设的,通过佐制药配伍,从而增强和提高中药治病求本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如大黄甘遂汤中伍以阿胶,用之非在补血,而在佐制大黄、甘遂之峻烈之性,使峻药攻逐而不伤阴血;十枣汤中的甘遂、大戟、芫花皆是有毒之品,容易伤正,故佐以大枣益气护胃,来制约诸药峻烈之性;四逆汤中用附子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佐干姜后可使附子的毒性大大降低。

5正确的煎药方法

煎药的方法正确可增加药效,如大承气汤中的大黄需要后下、小承气汤中的大黄不可后下、调胃承气汤中大黄要与甘草同煎。煎药方法亦是控制毒副作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如附子、乌头之类,本身为有毒之品,宜先煎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试验证明,熟附片煎煮愈久,强心作用愈显著,毒性愈低,若煎煮时间短则乌头碱不能充分水解为乌头原碱而损伤人体的神经系统,对心肌可直接产生抑制作用,引起循环衰竭和呼吸抑制而死亡。雷公藤的嫩叶、嫩苗、嫩枝及根部含雷公藤碱等多种生物碱,若煎煮时间不够就对胃肠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吸收后对中枢系统有损害,可引起脑、脊髓等器官的严重营养不良性改变,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坏死。

6正确服药时间及方法

正确服药时间及方法既可提高疗效,又能减少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不同病证和药物又有不同用药时间和用法。如攻下药宜清晨空腹用。安神药宜睡前服。对呕吐的病人服药宜小量,或在服前少饮姜汁,减轻对胃刺激性,以免药入即吐,还需频服来保证疗效。对消化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以减缓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凡解毒、清热剂宜冷服或微温服,以减轻对胃的刺激。在服用峻烈药、毒性药时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加量,见效即停,不可过量,以免发生中毒或损伤人体正气。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可导致慢性肾间质损害。总之,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位、病性和所用药物特点来决定服用时间、疗程及方法,否则引起毒副作用[3]。

7首选道地药材

所谓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是因气候水土自然对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毒副作用的大小都有密切的关系。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贝母,山东的阿胶,浙江的浙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砂仁。生长在北方的青蒿,其青蒿素含量远比生长在南方四川、广东等地的低。这就是中医强调用道地药材,以保证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原因。

8选用合适的剂型

中药除了汤剂外,还有各种剂型的成药,如丸、散、片、胶囊等。乌头先煎后毒性大大减弱,而不经水煮的散剂或酒剂,内含的乌头碱未被水解,故毒性较强。

剂型不同的相同处方,其功效各异,误用后可产生副作用。如九味羌活汤是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的病症,可其丸剂是用来治疗内伤杂病或痹证的。抵当丸是治疗下焦蓄血轻症的,而抵当汤药力较大,主治下焦蓄血重症[4]。

对于相同处方,如果用药途径不同,其副作用也有差异。如有些中药口服时很少有副作用,但制成注射液后,不良反应就明显增多了。一般地说,中药注射剂比口服、外用剂型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而且程度也较严重。有较多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液有:鱼腥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鹿瓜多肽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等[5]。

9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用药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在临床实践中,处于理、法、方、药链的终端。若单用中药有效成分或单一提取物,则丧失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等性能,从根本上阻断了与寒热虚实证候病机相对应的逻辑关系,已经不是中药了。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医生应该遵循辨证论治的逻辑方法,在证候病机性质判断可靠、理法处方吻合病机、用药准确的情况下,是可以控制好中药的毒副作用的。

总之,中医药理论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认识生命和防治疾病的理论体系,它能通过上述十个途径来控制中药的毒副作用,也能够让中药更有效、经济地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北京中医药出版社,2003:38.

[2]杜华碧.浅谈中药的合理剂量[J].医学信息,2009,22(1):134-135.

[3]陈俊,毛建平.中药的毒副任用及对策概述[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2):86-88.

[4]廖桂华.刍议中药汤剂内服方法及服药后的观察[J].广西中医学院,2009,12(1):88-89.

[5]阳晨,彭小玲.中药制剂不良反应[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