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疾病科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2

感染疾病科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

周子朋

周子朋湖南省武冈市人民医院湖南武冈市4224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经验,以减少患儿重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感染科收治的4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结果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48例患儿无出现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对手足口病患儿早发现早治疗及针对性的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感染科;护理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引起的能通过空气、唾液或粪便传染的传染病。多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1]。临床以发热、口腔溃疡性疱疹及手掌、足底、肛门水泡样皮疹为典型症状。少数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加强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对提高患儿治愈率,特别是降低危重患儿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治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我院感染科48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临床护理研究,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8个月~7岁,平均年龄(3.5±1.2)岁。其中3岁以下,34例(70.8%),3~5岁11例(22.9%),5岁以上3例(6.3%)。临床表现:所有患儿手、足、口腔、肛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丘疱疹,疱疹液浑浊,基底部有红晕。发热患儿35例,其中,低热20例,中热12例,高热3例,发热持续3~7天,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相对增加。44例患儿伴有口腔黏膜病变,主要为口腔黏膜充血、小水疱、溃疡及饮食受限,主要分布于颊黏膜,舌边以及硬腭等处,易破溃成溃疡,其出现时间与皮疹出现时间先后不超过24h,患儿兼有口臭、流涎、厌食、拒食、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采集患儿粪便、咽试子和疱疹液,分离出的病毒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1.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所有病例诊断均参考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及《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者,均纳入本组观察范围之内。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结合临床表现和诊断结果做身心评估,给予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给予抗感染、抗病毒、补液支持等,丘疱疹及口腔溃疡给予康复新液涂抹或口服,在治疗的同时给予精心的护理。

2结果

48例经过5~10d的治疗体温降至正常,皮肤水疱干涸消退,丘疹消失,口腔溃疡愈合,精神好转,饮食恢复,在10d内基本痊愈,无死亡病例,无院内感染。

3护理

3.1病情监测

疾病初期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和各项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早期干预可以改善疾病的预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患儿体温、意识等变化。根据手足口病的病原分析,主要是柯萨奇A16和E71两种病毒,柯萨奇A16可并发心肌炎,E71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如患者持续高热、呼吸不规则伴血压心率异常、呕吐、精神萎靡或嗜睡等,应警惕脑膜炎或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护士应加强巡视,早期发现,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3.2消毒隔离

传染病消毒隔离是护理工作重点,严格消毒、隔离是防止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不仅保护患者,同时保护医护人员,这是切断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的有效方法。由于本病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将患儿隔离,以免引起流行蔓延。病室内设置脚踏流动水开关和手消毒剂,每次操作前后都要按照六部洗手法认真洗手,防止病毒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和诊疗仪器交叉感染[3]。病室内用紫外线定时消毒,开窗通气2~3次/d,30min/次,室内物品及地面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患儿换下的衣物、被服用消毒液浸泡30min送洗;呕吐物、粪便用消毒液充分混匀1h后倒入卫生间,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物煮沸消毒;垃圾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外贴特殊标签,焚烧处理。

3.3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入院后来到陌生的环境,看到身着工作服的医护人员,必然产生一种恐惧不安的心理。医护人员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的患儿给予不同的护理,用温和的态度爱护、关心、体贴患儿,采取鼓励、表扬法使患儿保持愉快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情。同时加强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家长因对本病了解不是很清楚,常常担心预后不良,容易产生疑虑和焦虑,此时护理人员应选择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语言为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细心解释该疾病的相关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后,安抚家属,使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3.4口腔护理

我科收治的48例患儿中有44例出现口腔溃疡。时刻观察口腔黏膜的变化,患儿大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安等,首先应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予温开水漱口,不会漱口的患儿喂食后喂服温开水[4]。每天仔细检查患儿口腔黏膜、舌体、咽部3次,观察并记录口腔黏膜有无糜烂、溃疡及其变化情况。已有溃疡者,可给予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注意动作轻柔,勿刺激会咽部引起恶心。口唇干裂者可用甘油加等量水或液状石蜡轻轻涂抹,增加患儿的舒适感。

3.5皮肤护理

患儿皮肤均出现多发甚至泛发的炎性丘疹、疱疹,由于汗液刺激,皮疹常继发感染,患儿出汗后应及时清洁皮肤,更换宽松舒服的纯棉衣服。患儿应剪短指甲,皮肤瘙痒时勿搔抓,必要时包裹双手,以防皮肤破损,引起感染。皮疹或疱疹破溃后给予红霉素软膏外敷,注意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向患儿及家属讲解皮肤自护方法及皮肤受损的危险因素,可用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软膏涂擦患处。

3.6饮食护理

患儿由于发热、口腔溃疡疼痛导致食欲减退,甚至拒食,造成机体对营养素摄入不足,成为影响患儿康复的障碍。为患儿提供清新洁净的进食环境,食物注意色、香、味和美感,适当的食物温度及味道以增加患儿的食欲。给患儿一些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羹、粥等,年长儿亦可进食软食[5]。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同时注意食物温度不要过热,以免加重溃疡面疼痛,影响患儿进食。

3.7发热护理

患儿在就诊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患儿入院后建立床边隔离,密切监护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变化。嘱患儿家属多喂患儿温开水,洗温水浴,必要时给退热药物。温在37.5~38.5℃的患儿,用温水毛巾拧干后以离心方向在患儿外侧、腋下、肢体、腹股沟、ā窝等部位擦拭,通过刺激皮肤使血管扩张,增加散热,同时增加体表血流量。对持续高热的患儿要补足液体量,给一些淡盐凉开水,注意防止患儿高热惊厥。认真做好病情记录,当患儿有生命体征变化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诊治。

4小结

由于手足口病是近几年来的一种新型传染病,大多数老百姓对此病不甚了解,一旦孩子患上此病,容易造成恐慌心理,特别是在疾病暴发期闻,做好院前、院中及院后宣教至关重要。在治疗手足口病的过程中,配合临床药物治疗,做好病区管理,注意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专科护理质量,引导患儿及家长消除恐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地遏止疾病的进一步流行,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密切了护患关系。手足口病并发症的预防更为关键,精心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简会琴,龚小丽.52例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体会[J].北京中医药,2008,27(9):750-751.

[2]胡亚美.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2-810.

[3]胡雪元,叶玲.634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8):59-60.

[4]谢小建,崔燕萍,于燕波,等.儿童手足口病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14):1285-1286.

[5]杨桂莲,赖雪珍.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护理[J].山东医药,2009,49(1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