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

陈国珠

陈国珠

(广西北海市妇幼保健院536000)

【摘要】目的探讨护士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方法针对艾滋病职业暴露常见的危险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结果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有物理性、生物性和社会心理因素,常常发生在护理操作前、操作中及操作后。主要与护理人员在执行操作规程时不规范及护理技术水平偏低有关。结论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护士消毒隔离观念,提高护士的心理承受能力,医院、科室加强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支持系统,可使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降到最低。

【关键词】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防护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8-0378-02

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edeficiencyvirus,HIV)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人体感染艾滋病后,免疫系统被破坏而引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随着艾滋病流行形势日趋严峻,保护医务人员免受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威胁已日益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对医院感染的控制模式主要是针对病人,医务人员是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最多的人群,他们每天都面临着职业暴露的危险,随着艾滋病患者的不断增加,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也日益加大,艾滋病职业暴露已成为护士群体密切关注的问题,职业暴露严重损害着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统计,1985~1999年间有55名医务人员感染艾滋病,136名可能感染艾滋病[1]。因此加强艾滋病职业防护,防止艾滋病病毒传播,减少职业危险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对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进行探讨。

1.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知识掌握不全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爱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爱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证实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的主要职业人群中主要是护士[2],刘红霞[3]调查显示,只有61.6%的护理人员能正确回答艾滋病职业暴露的概念,45%的人对什么是普遍性防护原则回答正确。刘君[4]调查发现医务人员对《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有关内容非常了解的为57.41%,对预防性用药知识全部正确率为34.95%。笔者在工作中调查显示,临床护士对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紧急处理方法和报告流程掌握均欠熟练。

1.2防护意识淡薄

医务人员缺乏防护知识是影响其防护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大多数医务人员尚未树立正确防护理念及防护意识,工作中不会主动使用防护设备及措施,职业暴露后不能及时上报并进行正确处理。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知识掌握欠缺或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淡薄,自我防范措施就不会落实到位,将给自身的安全带来潜在的感染隐患,增加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1.3不严格贯彻标准预防原则

艾滋病主要是通过体液传播的疾病,防护不到位包含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缺乏、医疗废物污染和防护用品不到位等等,尤其是当面临危急症应急抢救时或工作量超负荷时,有些护士在临床操作中,甚至不清楚是否需要防护而较少使用或不用防护措施。在处理医疗废物时,自身防护意识薄弱,不规范的操作习惯,被艾滋病污染的利器刺伤皮肤是爱滋病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5]。在经针刺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艾滋病经过血液传播的概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6]。在临床工作中随着各种有创操作不断增加,医务人员面临的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2.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2.1加强学习,提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认识

医务人员应自觉加强自身的专业相关知识学习并参加培训,接受医学继续再教育,及时了解国家的新政策,医院要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全面学习艾滋病基本知识,包括艾滋病定义、常见临床表现、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和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及暴露后处理措施等。要督促和加强医疗机构建立长期的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是提高医务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的必要保证。主动增强防范意识,把每一个针头及利器都视为医源性感染物品来对待,做好个人职业安全防护,消除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误解,要做到既知暴露前预防,也知暴露后紧急处理,保证自身在职业暴露防护中处于不败之地。

2.2严格执行标准防护原则

2.2.1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职业暴露

主动避免艾滋病职业暴露感染,“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事业的总方针。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对高危人群采用双层手套,这样可使被污染机会下降。在护理每位病人后要更换手套,防止护士变成传播艾滋病的媒介。而临床医生护士,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为避免交叉感染,需要反复脱戴手套,是导致医务人员没有戴手套工作的主要原因。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戴手套,皮肤也可能接触到透过手套的细菌病毒[7],洗手是预防艾滋病传播最经济、方便、有效的方法,是任何医疗、护理工作者接触病人前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离开病房或隔离区要做的最后一件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或身体时,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抢救时注意职业安全防护,工作人员应避免皮肤、黏膜接触血液、唾液等体液,尽量避免做口对口呼吸,加强防护意识。

2.2.2对所服务的对象,要有高度的警惕性

艾滋病感染者在外表上无法识别,要大力推广普遍性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认真仔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从根本上使医务人员接触到病人血液和体液的危险性减少到最低程度。对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前,一定要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严禁针帽回套,避免被针头刺伤的危险,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

2.2.3标本和污染性废物的处理

盛放标本的容器应套双层包装并有适当警示字样;污染的废弃物品,应放入双层防水黄色污物袋内,密封并标示“危险”字样,由专人负责送到指定地点焚烧。对于排泄物、分泌物等液体废物应倒入专用容器内,然后用等量的含氯消毒剂混合搅拌均匀,作用60分钟以上,排入污水池。痰盂、便器、厕所等用50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或刷洗。

2.2.4溅出血液、体液的处理

对溅出血液、体液应及时处理,具体方法如下:戴上手套,用一次性手巾或其他吸水性能好的物品清除剩余的血液或体液,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消毒液(如漂白粉)消毒污染的表面;对大面积的溅出,应先用一次性毛巾盖住,然后用1%漂白粉浸泡10分钟,再按上述步骤处理;如有血液溅到嘴内,应用水反复冲洗口腔,用消毒溶液反复漱口;对溅在身上的血液,用吸水纸擦拭,再用去污剂洗涤,最后用消毒剂擦拭。

3.职业暴露后处理

发生针刺伤或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皮肤及黏膜时,应立即脱去手套,由近心端向远心端不断挤出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水清洗伤口,然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浸泡或涂抹消毒,待手干后再贴上无菌敷料。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并应尽快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寻求帮助。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4.小结

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安全防护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很多,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水平。因此,只有在护理人员本身、医院、卫生管理部门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一个完善的职业暴露标准防护系统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接触感染风险在可接受水平,保障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合法权益,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整个医疗秩序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临床治疗与护理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39.

[3]刘红霞,葛艳亮.护理人员艾滋病知识及职业暴露防护水平调查研究[M].中国卫生产业,37

[4]刘君,朱林,韩丽凤,李丹.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评估与防护现况调查《中国医院管理》2010,30(2):25-26.

[5]汪仁学(译).HIV/AIDS的预防与控制护理人员用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6.

[6]衡秀程.手术室护士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自我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396.

[7]牛秀成,张树德,周素琴,等.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手再污染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2):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