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梯扣眼法在血液透析内瘘穿刺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绳梯扣眼法在血液透析内瘘穿刺中的应用研究

钮小平

钮小平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血透室215200)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绳梯扣眼法在血液透析内瘘管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进行扣眼穿刺的4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绳梯扣眼法)以及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扣眼穿刺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疼痛程度、穿刺口渗血率、穿刺成功率以及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穿刺疼痛发生率(18.2%)、一次穿刺成功率(93.6%)与对照组19.4%、94.4%差异对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拔针后穿刺口止血时间(11.9±1.9)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5.6±1.9)min,两组患者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口渗血率(12.5%)明显低于对照组(18.2%),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血栓形成、血管瘤形成、血管狭窄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9.1%)明显低于对照组(40.9%),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内瘘穿刺中采用绳梯扣眼法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缩短穿刺口止血时间,减少穿刺口渗血发生率,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内瘘穿刺绳梯扣眼法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45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8-0034-03

目前,动静脉内瘘是长期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为常用,也是最理想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1]。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和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质量具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临床在建立动静脉内瘘后应注意加强维护措施,尽可能延长其使用寿命[2]。正确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是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目前扣眼法是有效降低血管瘤形成的穿刺方法,但是扣眼法主要采用钝针穿刺,而且长期在相同的穿刺点进行穿刺,导致穿刺口渗血发生率较高,拔针后止血时间相对较长[3]。近年来,我院采用绳梯法联合扣眼法,也即是绳梯扣眼法进行内瘘穿刺,结果均取得满意效果,为进一步探讨血液透析内瘘穿刺中采用绳梯扣眼法的临床价值,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4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扣眼穿刺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扣眼穿刺的4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慢性肾脏疾病尿毒症患者,同时应排除由于原发性高血压、红斑狼疮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等疾病造成的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内瘘穿刺的部位都位于侧支血管或者上肢前臂动静脉内瘘。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10例;患者年龄介于35-66岁,平均年龄(49.5±4.5)岁。对照组中男10例,女12例;患者年龄介于37-65岁,平均年龄(49.3±4.3)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对比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强。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扣眼法,首先应穿刺静脉,以20°-25°方向进针,在进入血管观察到回血后,将角度放低,然后轻轻地将针头平行推入血管,穿刺针用胶布进行固定。进行动脉穿刺时,应选择和内瘘吻合口距离5cm以上的地方作为穿刺点,静脉、动脉穿刺点应保持5cm距离。需要注意的是,每次都应选择相同的穿刺点、进针角度、进针深度[4]。

1.2.2观察组。采用绳梯扣眼法,在首次应用瘘管时,应对瘘管的长度以及侧枝血管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明确动静脉穿刺点建立个数、穿刺点位置,和扣眼法一样的进针方法,在进针后应将针尖旋转,使斜面向下然后固定。穿刺动脉时,穿刺点应和瘘口距离5cm以上,每次穿刺点应间隔2-3cm左右,缓慢的从下到上向心的方向移动。而静脉穿刺点和动脉穿刺点距离5cm左右,如果患者侧支血管较多,应在侧支血管建立静脉穿刺点,每次穿刺点应沿着心的方向移动,穿刺点之间应间隔2-3cm。按照患者自身的血管条件每侧穿刺2-3个点后应返回到第一个穿刺点,然后在第一个穿刺点以相同的进针深度、进针角度进针。就这样一直在刚开始建立的2-3个穿刺点往返重复穿刺,形成一个多扣眼,然后用相机拍下来,标记每一个动静脉穿刺点,使动1对应静1,动2对应静2,动3对应静3,并且应建立一个动态跟踪透析病历。在透析记录单上的血管通路中对每次透析的穿刺点进行编号,这样可使不同班次护士在为相同患者穿刺时均匀、轮流采用穿刺点,确保合理应用动静脉内瘘。

1.3观察指标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在1年内血液透析次数,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以及拔针后穿刺口止血时间等情况。同时应采用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对患者每次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时的疼痛感进行评估。定期检查患者出现血栓形成、血管瘤形成、血管狭窄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穿刺疼痛程度对比。观察组患者穿刺疼痛发生率(18.2%)与对照组(19.4%)差异对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穿刺疼痛程度对比(n,%)

3.讨论

区域法、扣眼法、绳梯法是目前临床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的常用方法,其中扣眼法可有效避免血管瘤形成,穿刺口渗血率较高[5]。鉴于三种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的特点,我院将绳梯法和扣眼法进行结合,结果显示和传统扣眼法相比,绳梯扣眼法的穿刺疼痛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绳梯扣眼法穿刺口渗血率降低了5.7%,拔针后穿刺口止血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患者出现血栓形成、血管瘤形成、血管狭窄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31.8%。和李莉等[6]研究报道基本一致。两种穿刺方法的疼痛程度、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栓形成等方面差异对比较小,主要是因为一般皮肤组织修复时间在7d左右,在穿刺点周围1cm区域进行穿刺会导致区域内组织损伤,因此相邻的两个穿刺点间隔应在1cm以上。

扣眼穿刺法的穿刺点每次都一样,长期穿刺会降低穿刺处皮肤的弹性,导致针孔愈合难度较大,大大增加穿刺点渗血风险。而且不同的操作者在进针角度、手法等方面势必会有一定偏差,这样虽然穿刺部位一样,但是可能穿刺点会有一定偏差,进而使两次穿刺点间隔较短,增加渗血,也会促进血管狭窄形成,内瘘侧肢体外观也不好看。

绳梯扣眼法在进行动静脉穿刺时往返于2-3个穿刺点,而且相邻穿刺点距离有2-3cm左右,每周患者进行3次透析,因此每个穿刺口平均的间隔轮换时间在5-7d左右,这样有助于穿刺点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愈合、修复,增加组织弹性,可大大减少穿刺口渗血,缩短拔针后穿刺口止血时间。同时,在血管穿刺点尽快愈合后可增加血管内壁的光滑度,这样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不利于血栓形成,大大降低内瘘闭塞、内瘘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7]。其次,穿刺时主要沿着血流方向,而且针尖旋转使斜面向下,这样可有效减小对血管壁的损伤,提高血管壁的顺应性,不易使血管扩张,也可减少血管阻塞及狭窄发生率。而且绳梯扣眼法是往返反复穿刺,穿刺点应用较为均匀,外观上比较美观,可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内瘘穿刺中采用绳梯扣眼法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缩短穿刺口止血时间,减少穿刺口渗血发生率,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娟,吴春燕,应迎娟,等.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4(2):180-181.

[2]黄丽璇,李雪惠,李丽莉.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3):569-570.

[3]夏京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纽扣孔穿刺法的建立及使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4(7):141.

[4]王雪梅,邢淑巧,牛兆青.向心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对再循环率及透析充分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3(2A):342-343.

[5]李莉.动静脉内瘘顺血流方向穿刺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12,24(11A):2871-2872.

[6]蒋秀娣.血液透析中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法针眼渗血的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6):2.

[7]杨雪群,梁业梅.绳梯扣眼法在血液透析内瘘穿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11(27):3761-3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