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提问的设计和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巧妙提问的设计和实践

王建民

关键词:提问;设计;实践

作者简介:王建民,任教于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巧妙的提问来不断掀起课堂教学的小高潮,使课堂教学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何为提问艺术?笔者认为,提问艺术是指巧妙的提问,是教师采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新颖奇妙的方式、准确鲜明的设问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势,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主动求知,从而养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最终获得知识、提高技能的一种方法。

一、巧妙的提问之特性

首先,它必须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正如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所说的那样:“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多样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啊!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设计的提问带有浓厚的趣味性,它往往会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即使是极少数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也会精神振作起来,逐步使他们感到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而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巧妙的问题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他们,促使他们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情绪的高涨会作用于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为课堂教学的阶段性发展注入“催化剂。”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不能不说它是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其次,它必须具有鲜明的灵活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提问无论是内容和形式一般都是死板单一、索然无味的,所以其结果也只能是启而不发、事倍功半。而巧妙问题的设计体现在它的灵活多变性上。语文课堂教学中,它可以以一点为扩散中心,灵活地变换角度条件;它可以以条件为扩散中心,多角度地变换问题;它还可以以结构为扩散中心,多层次地变换内容。只要问题的答案是科学的,言之有理的,就是正确的。同时,教师假如能做到巧设计、巧出击、巧主动,能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特殊为一般,达到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花引来百花香”,巧妙的提问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和创造性进入愿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再次,它必须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孔子早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国外也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劣等的教师向人奉送真理,优等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由此可知,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始终是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在问题设计中,带有深刻启发性的问题,往往能促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因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一般都巧在启发的时机和力度上。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思维暂时阻塞的时候,或者思维一时难以启动的时候,或者渴求而不可得的时候,教师及时、准确地进行指导点拨,并且这种指导和点拨是在一种新颖奇妙的提问形式中表现出来的,这就会使学生显得更容易被接受。同时,在启发的力度上,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巧”,更要体现在“妙”字上。它要求教师问得明、问得准、问得恰到好处,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提供思维的线索,指出跨越思维误区的途径,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巧妙的提问之方法

笔者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设疑是至关重要的。巧妙的提问,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是带有综合性的导向手段,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它成了学生发现疑难、分析疑难,最终自主解决疑难的一把金钥匙。那么,巧妙的提问有哪些方法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归纳为以下几种:

1.激趣法

这是一种用新颖、奇妙的提问,创设一个愉悦的教学情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性学习的一种方法。例如笔者在开始上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前,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时,特地将“叔叔”这个词用红粉笔书写,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这个词用红粉笔书写呢?这个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经过短暂的思索,学生开始争着发言了。有的说,叔叔是爸爸的弟弟,也是文中若瑟夫的亲叔叔,彼此是亲人。有的说,血浓于水,亲人之间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应当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而文中看不到这种现象。这时,笔者就因势利导,又启发开导学生: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会变得如此冷漠无情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堂课,学生自始至终以饱满的热情、主动的意识参与课堂教学,师生配合,气氛和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搭桥法

这是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思维一时受阻的情况,及时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并通过巧妙的提问,使学生跨越思维障碍,从而通过不断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时受到阻塞,这种现象是难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搭桥铺路”,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走出思维的误区。下面这个教例就做得十分成功:

《刻舟求剑》是一则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当笔者面对七年级的学生,要求领悟这则寓言的寓意时,同学们尽管发言很热烈,但始终说不到点子上。确实,这个问题对于缺乏生活经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时,笔者就开始“搭桥铺路”了: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再讲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母亲每天给一家三口烧饭,用三碗米。有一天,家中来了两个客人,这位母亲仍然只烧了三碗米饭,结果饭就不够吃了。这时,母亲终于发现自己不对了。同学们能说出这位母亲不对在哪里吗?顿时,课堂气氛又开始活跃起来。最终,大家把答案归结到“情况变了,这位母亲的办法没有变”上。笔者趁热打铁,把刻舟求剑那个人与这位母亲相比较,同学们顿开茅塞,都会心地笑了。原来问题都出在缺乏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墨守陈规上。这样,比较深奥的问题通过搭桥法就顺利地解决了。

3.逆向法

这是笔者在教学中,把问题巧妙地从反面来提出,即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让学生以反推正,从而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用逆向法提出问题,能加强对学生思维训练的力度,使教学跌宕起伏,高潮迭起。

笔者在教学鲁迅的《社戏》时,先不板书课题,而是先发问。《社戏》这篇课文的题目概括了本文的中心事件。而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章的开头、结尾用较多的篇幅写的并不是社戏,大家认为是否有离题之疑?正如笔者所料,同学们眉头紧皱,开始阅读课文。接着,同学们各自主动发表看法,并展开辩论。最后,大家的看法趋向一致,认为《社戏》这个题目并非鲁迅先生的败笔或疏忽,恰恰是需要我们通过逆向思维才能认识到它的用意所在的。因为文章开头、结尾的有些段落,对社戏这一中心事件作了很好的烘托和铺垫。至此,同学们疑窦顿开,个个神采飞扬。巧妙的逆向法提问把同学们引向了成功之途。

4.渐进法

这是笔者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提出一连串问题,使学生面对艰深的知识,采用层层剥茧的形式,一步步地完成学习任何的方法。

笔者在教学《三个枸杞豆》时,一位同学对文中“太阳像一个车轮”这句话不理解,主动提出发问。为什么作者把太阳比作车轮,而不比作其它类似的事物呢?首先,从车轮的形状上分析。有的学生认为,车轮是圆形的,跟太阳相似。然后,从车轮的特点上分析。有的学生又说,因为车轮和太阳一样,是能运动的。接着,再联系上下文,启发学生从车轮的喻义上分析,同学们终于明白了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它指的是流逝的时间。暗示我们别虚度年华,悔恨终生,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正是依靠循序渐进的发问方法,在难度大,坡度陡的知识面前,教师为学生搭设了一个个台阶,使学生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跨越了未知的高度。

5.比较法

这是笔者在教学中,把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相联系的两篇作品联系起来,进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比较,促使学生扩展阅读思路,强化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

在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两篇优美的散文《绿》和《囚绿记》。为了抓往重点、突出难点,使学生掌握比较这一思维方式。笔者决定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阅读。在比较阅读中,要求学生找出这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似点。同学们先从感性认识到,从内容上来说,这两篇文章描写的对象都是“绿”,都表达了对绿的生命的赞美。从形式上来说,都采用了以物抒情的方式。然后,再从理性上启发学生分析,在赞“绿”的形式上,两名作者采用的方法相同吗?同学们通过比较,感受到《绿》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对“绿”的赞美;而《囚绿记》则是先抑后扬,“囚绿”的原因也是为了表达对“绿”的赞美,只不过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通过这堂课,同学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在写某一事物时,由于作者对生活有不同的体验,因此,采用的表达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要学习他们各自的特点,培养个性,发展自身能力。

6.迁移法

这是笔者在教学中,将已有的知识化为新的知识,从而达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建立一种新的认识结构的方法。它可以激励学生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达到“善学”的目的。

笔者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中,不仅仅让学生理解邹忌认为妻、妾、客赞美自己,是由于“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的缘故,而是在已掌握上述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认识“邹忌精神”在今天的借鉴意义。由邹忌这个人迁移到他的精神内涵,再迁移到我们今天学习的意义,这是一种新颖的认知结构。同学们沿着教师指点的轨迹步步深入。有的说,邹忌在众人的赞美声中,有自知之明,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值得学习。有的说,邹忌能实事求是,客观地认识自己,这种精神难能可贵。有的同学则回答得更深刻,对每个人来说,“邹忌精神”值得提倡,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时刻确立“忧患意识”,才能使国家不断繁荣昌盛起来。通过迁移法的应用,就使“邹忌精神”赋予了这新时代的意义。

当然,上述方法的应用,应当本着恰当实用,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为原则,不可图热闹、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总之,只有发挥多种教学手段的整体功能,形成合力,加大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活动,才能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习兴趣,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娜.巧妙提问激活思维——关于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1).

[2]陈锦珍.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艺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