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脑缺血发作药物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短暂脑缺血发作药物治疗

朱淼

朱淼

(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163453)

【摘要】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发作药物治疗。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10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男性81例,女性19例,年龄在28~79岁,通过药物的治疗方法。结果:100例患者经我院的精心治疗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尽快找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因素,以便制订全面的治疗方案,给予患者抗凝药物治疗,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短暂脑缺血发作;药物治疗;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2-0129-02

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的、几分钟至几小时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多在24小时以内完全恢复,但可有反复的发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组100例均为我院我科收治的住院患者,男性81例,女性19例;年龄在28~79岁,发病1~10h内入院。临床表现为语言不利,肢体麻木、无力、眩晕、黑矇、跌倒,因缺血部位不同,可有不同临床表现,如意识障碍、吞咽困难、遗忘、感觉障碍、视力障碍、共济失调等。

1.2治疗方法

用于心源性栓子引起的TIA,预防TIA复发和一过性黑朦发展为卒中。首选肝素10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每分钟20~30滴,紧急时可用50mg静脉注射,达到快速肝素化,再用50mg静脉滴注,滴速每分钟8~15滴;每日至少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IT),根据APTT调整剂量,维持治疗前APTT值1.5~2.5倍(100mg/d以内)。5日后可用低分子肝素4000~5000U,每日2次,腹壁皮下注射,连用7~10日。华法林6~12mg,每晚1次,口服,3~5日改为2~6mg维持;剂量调整至每日清晨凝血酶原时间(PT)为对照组1.5倍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0~4.0,用药4~6周逐渐减量,可用于长期治疗;消化性溃疡病或严重高血压为禁忌证。

1.3注意事项①治疗期间应注意出血并发症:需反复检查小便有无红细胞、大便有无隐血,密切观察可能发生的其他脏器的出血。如有出血情况即停抗凝治疗,如为口服抗凝剂者停药后即予维生素K110~40mg肌内注射,或25~50mg加于葡萄糖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分钟不超过5mg。用肝素抗凝出现出血情况时则用硫酸鱼精蛋白锌,其用量应与最后一次所用的肝素量相当,但一次不超过50mg。必要时给予输血;②最好在进行抗凝治疗前先做CT检查,以除外脑出血性病变;③抗凝治疗期间应避免针灸、腰椎穿刺和任何外科小手术,以免引起出血而被迫中止抗凝治疗;④在长期应用抗凝治疗的患者中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每年3%。目前倾向于应用抗凝治疗至发作停止后维持半年至一年。决定终止治疗后应逐步减少药量,使凝血酶原时间逐步回升正常。不可突然停药,或急于使用维生素K,以免发生凝固性增高的所谓“回跳作用”。

2结果

经过我院的药物治疗,消除患者高血压症状,告知患者吸烟,过量饮酒带来的危险因素,患者均好转出院。

3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超过2小时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传统TIA定义时限为24小时内恢复[1]。

关于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和发病原理,目前认识上还存在分歧和争论。多数认为:①虽然短暂脑缺血发作是一种多病因的综合征,但绝大多数患者的病因与主动脉—颅脑动脉的粥样硬化有关;②这种反复发作主要是供应脑部的小动脉中发生微栓塞所致;③此外,这种发作也有可能由于血流动力学的、血液成分的异常等触发因素所引起。也有极少数患者是因微、小量脑出血所致。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基础上,由于下列一种或几种触发因素的作用,使某些脑小动脉闭塞而引起小动脉—毛细血管床中的局限性低氧、缺血发作症状。如微栓子很快崩解或移向远端,或小动脉痉挛解除,或因侧支循环的及时建立而纠正了这种局限性脑低氧,症状可在24小时以内消失,即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2]。虽然,这种发作的时间限度是人为规定的,但如症状持续更长的时间,往往脑部己发生或轻或重的梗死性病灶,故不应再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

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特点是起病突然,历时短暂。大多无意识障碍而能诉述其症状,常为某种神经功能的突然缺失,历时数分钟或数小时,无后遗症。常呈反复发作。并在24h以内完全恢复而发作次数多则一日多次,少则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才发一次。各个患者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常按一定的血管支配区而反复刻板地出现[3]。

注意抗血小板药物的不良反应,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包括消化不良、恶心、腹痛、腹泻、皮疹、消化性溃疡、胃炎及胃肠出血等;噻氯匹定的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偶可发生严重但可逆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用药后3个月应定期检查血象;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常见。抗血小板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不可一概长期不间断的用药,有胃病及出血倾向者慎用。抗凝治疗期间应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需备有维生素K、鱼精蛋白等拮抗剂,处理可能的出血并发症。抗血小板治疗与抗凝治疗时同时应用,可增加出血风险。

已有此病发作时,如未经适当的治疗而任其自然发展,则约有1/3的患者在数年之内有发生完全性脑梗死的可能,约有1/3经历长期的反复发作而损害脑的功能,可导致严重的脑功能损害,亦有1/3可能出现自然的缓解。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5.

[2]陈海荣.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陈清棠.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