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切内注扎加断桥缝合术治疗环形混合痔50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外切内注扎加断桥缝合术治疗环形混合痔50例临床观察

戈锐于文敏

戈锐于文敏(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内蒙古海拉尔021000)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一种合理的环形混合痔的手术方法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总结50例环形混合痔患者行外切内注扎加断桥缝合术后的结果。结果:通过临床观察、术后随访6个月-2年,均一次手术治愈。术后无肛管皮肤缺损、直肠黏膜外翻、肛管狭窄等后遗症。结论:该手术方法既能将环状痔核彻底处理,又能保持肛管解剖生理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后遗症,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环形混合痔断桥缝合临床观察

混合痔是指痔位于齿状线上下,表面同时为直肠黏膜和肛管皮肤所覆盖。若混合痔围绕直肠肛管一周,即称为环状混合痔,是痔疮发展的最后阶段,最终需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一期彻底治愈痔疾,同时又能缩短治愈时间,最大限度地保护肛门功能。自2009年4月~2011年10月间,我们采用外剥内扎加括约肌切断术治疗环形混合痔50例,通过临床观察、术后随访,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50例,均为环形混合痔(单发混合痔除外),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制定的《痔的诊断暂行标准》[1]。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6~69岁,病程1~32年。其中合并肛裂者2例,肛瘘者5例。

1.2治疗方法

1.2.1手术方法:鞍麻下,取截石位,术区消毒,铺无菌巾,肛管消毒。用1:1消痔灵液注射齿线上3、7、11点母痔区,并使之饱满,按摩吸收后,将环形混合痔分段,在外痔部分作放射状“V”形切口,剥离皮下痔组织至齿线上0.5cm处,以大弯钳夹痔核基底部,圆针“7”号丝线贯穿钳下“8”字缝扎痔核及剥离组织,剪去结扎残端的三分之二后送还肛内。痔核较多,并相连环状分解不清,难以留出皮肤粘膜桥者,选择相对较平小的痔核作皮肤黏膜桥,断桥是要先修剪各创缘及多余皮赘至整齐在过于冗长且完全脱离肌层的痔核皮桥上形断桥术。用小弯钳提起皮桥下缘充分剥离皮肤黏膜桥下静脉团及痔组织,此时皮桥呈游离状,避开齿线横线离断剪除多余皮赘,再仔细将修整后的皮肤黏膜桥平整覆盖在桥下组织上,用“4”号丝线仔细对齐、缝合,针线穿过缝口下肌肉将皮桥固定在桥下组织上,力求使术后的肛管及肛缘趋于平整。长效止痛剂复方亚甲蓝注射到结扎痔核基底部,以减轻术后疼痛。止血生肌散油纱条(协定方)填入肛内并嵌入减压切口,外敷无菌纱布,塔形固定,术终。

1.2.2术后处理:手术当天禁大便,抗炎三天。酌情给予止痛、润肠、等药物,每次便后祛毒汤熏洗,止血生肌散油纱条(协定方)换药。

2结果

本组50例患者术后28天内全部愈合,治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24天。随访0.5~2.0年,未见复发及并发症发生。

3讨论

环形混合痔是混合痔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类型,临床上也比较常见,其手术治疗困难主要是因为病变范围广,肛管支架组织松弛断裂,肛门衬垫下移。切除过多易导致肛管皮肤缺损、直肠黏膜外翻、肛管狭窄等后遗症,切除过少又不能完全消除痔病症,存在如何保留肛垫和根除症状的矛盾。外切内注扎加断桥缝合术要点是在外剥内注扎的基础上再在两个切口之间,行皮桥整形切开缝合,即于齿线下0.15cm行横形切断皮桥,清除皮桥下曲张之静脉团、结缔组织及切除冗长之皮赘,上下皮桥断端用4号丝线缝合,使游离之肛管皮桥固定于内括约肌下缘,力求皮桥缝合无张力,肛管覆盖皮肤平整,必要时部分松解内括约肌,由于内括约肌具有肠管环行平滑肌收缩特性容易痉挛而引起术后痉挛性疼痛[2],松解扩约肌要充分,以自由通过2横指为度,若无限扩大,可致应激性大便失禁或肛门失禁[3]。本术式改良了传统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保留足够的皮肤黏膜桥,可防止肛门狭窄的发生,术后肛门反射及控便功能恢复良好;肛缘残留的痔核采用横形断桥,潜行剥离皮下曲张的静脉团、结缔组织,切除冗长的皮赘,横向缝合吻合皮桥,缝合切口皮肤时,使保留的皮肤黏膜桥紧贴创面、固定于内括约肌下缘,解决了皮桥松弛,防止黏膜外翻,符合肛门整形的要求。既能将环状痔核彻底处理,又能保持肛管解剖生理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后遗症,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有效解决了临床治疗环状混合痔中遇到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喻德洪,杨新庆,黄筵庭.重新认识\提高痔的诊治水平.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890

[2]张东铭.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2-33

[3]李春雨,张有生.实用肛门手术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9